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AD
補益類 » 北沙參 (《本草匯言》)
【內容】

北沙參為繖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主產於山東、江蘇、河北、遼寧等地。原植物多生於河岸沙地、沙灘或栽培於肥沃疏鬆的砂質壤土中。喜溫暖濕潤氣候,抗寒、耐旱、忌澇。味甘,性驚。歸肺、胃經。功效養陰清肺、益胃生津。臨床用名有北沙參、蜜北沙參。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味苦,微寒。主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

《名醫別錄》:無毒。主治胃痺,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安五藏,補中。

《日華子本草》:補虛,止驚煩。益心肺,并一切惡瘡疥疣及身癢,排膿,消腫毒。

《開寶本草》:味苦,微寒,無毒。療胃痺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安五臟,補中。

《湯液本草》:味苦甘,微寒,無毒。

治證附前人參條下。

《本草綱目》:沙參白色,宜於沙地,故名。

人參甘苦溫,其體重實,當補脾胃元氣,因而益肺與腎,故內傷元氣者宜之。沙參甘淡而寒,其體輕虛,專補肺氣,因而益脾與腎,故金能受火克者宜之。一補陽而生陰,一補陰而制陽,不可不辨之也。

清肺火,治久咳肺痿。

《本草經疏》:沙參稟天地清和之氣。《本經》味苦,微寒,無毒。王好古謂甘而微苦。苦者,味之陰也;寒者,氣之陰也;甘乃土之沖氣所化,合斯三者,故補五臟之陰。故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別錄》又療胸痺,心腹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者,苦能泄熱,寒能除熱,甘能緩急,益血補中,故療諸因熱所生病,而其功用馴致安五臟補中,久服利人也。入手太陰經。

簡誤:臟腑無實熱,肺虛寒客之作嗽者,勿服。

《本草蒙筌》:味苦、甘,氣微寒。無毒。反藜蘆,惡防己,乃足厥陰本經藥也。治諸毒排膿消腫,安五臟益肺補肝。止疝氣絞疼,散浮風瘙癢。除邪熱,去驚煩。易老用代人參,形實不同。蓋取味之苦甘,瀉中兼補,略相類爾。

《本草乘雅》:色白而乳,肺金之津液藥也。故又得知母志取若心之名。

樂樹沙磧而氣疏,質本秋成而性潔。參容平之金令,轉炎敲為清肅者也。故可汰除肺眚,因熱傷氣分,為洒淅寒熱,及藏真失行營衛陰陽,致氣不拘,血不濡,與驚氣上逆,不能拘之使下者,功用頗捷。

《藥鑒》:氣微寒,味苦甘,無毒。主安五臟,止疝氣,去驚煩。排膿消腫,其功甚捷。益肺補肝,其效若神。童便製,治痰之邪熱無比。玄參佐之,散浮風瘙癢何難。易老用之以代人參,良有以也。但甘則補五臟之陽,苦則補五臟之陰。反藜蘆,惡防已。

《景岳全書》:味微甘苦,氣味俱輕,性微寒。能養肝氣,治多眠,除邪熱,益五臟陰氣,清肺涼肝,滋養血脈,散風熱瘙癢、頭面腫痛,排膿消腫,長肌肉,止驚煩,除疝痛。然性緩力微,非堪大用。易老云:人參補五臟之陽,沙參補五臟之陰。特以其甘涼而和,補中清火,反而言之,故有是論。若云對待人參,則相去遠矣。

《本草備要》:補陰,瀉肺火。

甘苦微寒,味淡體輕。專補肺氣,清肺養旺,兼益脾腎,脾為肺母,腎為肺子。久嗽肺痿,金受火克者宜之,寒客肺中作嗽者勿服。人參補五臟之陽,沙參補五臟之陰,肺熱者用之,以代人參。畏防已,反藜蘆。北地真者難得。鄭奠一曰:能療胸脾心腹痛,邪熱結,去皮膚游風,疥癬惡瘡,疝氣崩帶。

《本草崇原》:沙參生於近水之沙地,其性全寒,苦中帶甘,故曰微寒。色白多汁,稟金水之精氣。血結驚氣者,榮氣內虛,故血結而驚氣也。寒熱者,衛氣外虛,故肌表不和而寒熱也。補中者,補中焦之精汁。補中則血結驚氣可治矣。益肺者,益肺氣於皮毛,益肺則寒熱可除矣。所以然者,稟水精而補中,稟金精而益肺也。久服則血氣調而榮衛和,故利人。

愚按:《本經》人參味甘,沙參味苦、性皆微寒。後人改人參微溫,沙參味甘,不知人參味甘,甘中稍苦,故曰微寒。沙參全寒,苦中帶甘。故曰微寒。先聖立言自有深意,後人不思體會而審察之,擅改聖經,誤人最甚。

《本草求真》:﹝批﹞泄肺火熱。

沙參專入肺。甘苦而淡,性寒體輕。故能入肺以泄熱及瀉肺火,風久嗽肺萎,金受火克者,服此最宜。蓋以熱氣熏蒸,非用甘苦輕淡不能以制焚爍之熱,故嗽必藉此止。若寒客肺中作嗽,切勿妄用,以嗽既屬寒成,復以寒藥為治,不更使寒益甚乎。至書有言補肺養肝,及益脾腎,皆是從肺子母受累推究而出,服此肺不受刑,子母皆安,即肝亦不受累,諸臟并見安和耳,非真能以補陰也。熱在於肺宜用,肺熱清而陰不受累。故書言人參補五臟之陽,沙參補五臟之陰。凡書所載藥性補瀉,類多如斯,不獨沙參為然。

《得配本草》:惡防己。反藜蘆。

甘,平,微苦,微寒。入手太陰經。補陰以制陽,清金以滋水,治久咳肺痿,皮熱瘙癢,驚煩,嘈雜,多眠,疝痛。長肌肉,消癰腫。

得糯米,助脾陰;配生地,涼血熱。佐柴葛,去邪火;合玄參,止乾嗽。

氣味清薄,宜加倍用。

肺氣寒,虛氣上浮者禁用。

《本草經解》:沙參氣微寒,秉天初冬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少陰心經。氣味俱降,陰也。

心主血而藏神,神不寧則血結而易驚矣,結者散之,驚者平之,沙參味苦能散,氣寒能平也。

心火秉杪之性,火鬱則寒,火發則熱,苦寒之味,能清心火,故除寒熱。

陰者所以守中者也,氣寒益陰,所以補中。肺為金臟,其性畏火,沙參入心,苦寒清火,故能益肺氣也。

《神農本草經讀》:沙參氣微寒,秉水性而入腎;味苦無毒,得水性而入心,謂其得水性以瀉心火之有餘也。

心火亢,所以主之,血不行而為結,而味之苦,可以攻之。心火亢,則所藏之神不寧而生驚,而氣之寒可以平之。

心火秉杪之性,火鬱則寒,火發則熱,而苦寒可以清心火,故能除寒熱也。

陰者,所以守中者也,苦寒益陰故補中。補中則金得土生無火克,所以益肺氣也。

愚按:《本經》人參、沙參,氣味甘,性皆微寒,後人改人參微溫。人參味甘,甘中帶苦,故曰微寒。沙參全寒,苦中帶甘,故曰微寒。先聖立言,自有深意,後人不思體會而審察之,擅改聖經,誤人最甚。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味苦,微寒。主血積,肺氣上逆之血。驚氣,心火犯肺。除寒熱,肺家失調之寒熱。補中,肺主氣,肺氣和則氣充而三焦實也。益肺氣。色白體輕故入肺也。久服利人。肺氣清和之效。

肺主氣,故肺家之藥氣勝者為多。但氣勝之品必偏於燥,而能滋肺者,又膩滯而不清虛,惟沙參為肺家氣分中理血之藥,色白體輕,疏通而不燥,潤澤而不滯,血阻於肺者,非此不能清也。

《本經疏證》:氣者物之陽,味者物之陰,沙參於氣得其陰,於味得其陽(苦屬火甘屬土),所謂質陰用陽者,人身質陰用陽,惟脾與肺,以其體柔而動,性降而處高也,而沙參發於早春,採於深秋,偏膺酷暑餘化,開紫色之花,不似肺挹土氣以供火氣之化乎?抑其任炎槁之逼爍,終白汁之流漓,不似中焦之化津化血,并行不悖,無相奪倫乎?曰補中益肺氣,明所以益肺氣者由於補中也;曰血積驚氣除寒熱者,何謂能於兩項病中除寒熱爾。蓋寒熱皆由陰陽相爭,血積則阻氣之行,氣亂則礙血之流,多有成寒熱者,沙參藏白汁而開紫花,開紫花而仍藏白汁,氣亂者按而收之,優而柔之,血積者迎而化之,條而行之,則血與氣隧道順而暢達,寒熱有不止者哉,此言其因也,若其狀則別錄所謂者是。夫胸痺本氣病,然有心痛而無腹痛,胸痺而心腹俱痛,則涉於血矣。惟假氣之澤,滑血之流,血之積者自隨氣而化,而氣之阻者自隨血而行,此津枯血阻氣遂不利之胸痺也。頭痛皮間熱,本外感證,然未有不惡風惡寒者,即但熱無寒,為陽明熱病始得之一日,亦必惡寒,令頭痛皮間熱,乃結熱邪氣所成,既明無與於風寒,則其為氣亂而生熱,熱蒸而血沸矣。惟布津以柔氣,順氣以定血,氣之亂者自隨血而化,血之沸者自隨氣而化,此津枯氣入血因沸逆之頭痛皮間熱也。氣行血隨,血澄氣靜,此之謂五臟安。溯五臟之所以安,能外於補中乎,氣血之不利因此而利,則氣血之利者因此則為利下矣,故曰久服利人。

《本草新編》:味苦而甘,氣微寒,無毒。入肺、肝二經。治諸毒,排膿消硬,寧五臟,益肺補肝,止疝氣絞疼實神,散浮風瘙癢,除邪熱,去驚煩。可以君藥,但其功甚緩,必須多用份量為得。易老用代人參,乃過矣。說者論其能安五臟,與人參同功,又云人參補五臟之陽,沙參補五臟之陰,皆不知沙參之功用而私臆之也。夫沙參止入肺、肝二經,諸經不能俱入也。既不能俱入,何以《本草》言其能安五臟。不知人身肺、肝病,乃五臟不安矣。沙參能滋肺氣,乃上焦寧謐,而中、下二焦安有亂動之理。沙參又能通肝氣,肝氣通,乃中、下二焦之氣又通。下氣既通,豈有逆之犯之變哉。此上焦又安其位,無浮動之病也。安五臟之義如此,古今差會其意,謂沙參能安五臟,用之以代人參,誤矣。然乃沙參非補陰之物乎?沙參不補陰,何如能入肝、肺之經。沙參益肝、肺二臟之陰,非補心、脾、腎三臟之陰也,且陰陽之功用不同,人參補陽,能回陽於頃刻;沙參補陰,乃不能回陽於須臾。故人參少用,可以成功;而沙參非多用,必難取效,是沙參不可以代人參,又明矣。

或問沙參益陰,何以能治疝氣?前人但言其功,未彰其義也。夫沙參治疝,此繆仲醇之言也。其所以能治之故,仲醇又未明言,余當暢其故。凡疝病,成於濕者居其六,成於房勞而得風者居其三,成於胎氣者居其一,然皆陰虛邪中之也。沙參補陰,陰足,邪自難留。況沙參又善消諸硬,疝症之不能久愈者,正以腹中有硬也。沙參消硬,而疝無巢穴,不攻自散矣。沙參治疝之義如此,而余更有說焉。沙參治疝,必須多用以益陰,少加野杜若根佐之,乃奏功更神。有沙參補陰為君,又得杜若根攻邪為佐,乃攻補并用,又何各疝病之不盡拔其根株哉。

或疑沙參益陰,為補陰聖藥,何以仲景張公不入之於地黃丸中?夫地黃丸中之若干藥,皆并入陰之中,沙參止補肝、肺以陰,所以仲景夫子不取也。雖肺為腎之母,肝為腎之子,子母可以同治。然而既欲獨補腎,又顧母補肺,又顧子而補肝、膽,牽制於子母之間,補腎功力反分紛而不全,故棄不用也。倘或肺氣大虛,不妨加沙參,同麥冬、五味,入之丸中,為肺腎之兩治;倘或肝氣大傷,不妨加沙參,同芍藥、當歸,入之丸中,為肝腎之雙療也。

或問沙參補五臟之陰,先生謂止補肺、肝之二臟與前人之論大殊,何也?曰:沙參固能補五臟之陰,何以治肺、肝乃效,而治心、脾、腎則不效。安與補,各有義也。安者,寧靜之辭;補者,滋潤之謂。用沙參五臟寧靜者,連心、脾、腎言;用沙參而滋潤者,主肺、肝而言之也。用藥先不知五臟之所益,何以治病哉。

或疑沙參補陰,不必論其補臟也。嗟乎。用藥不知臟腑,又何以用藥乎。知臟腑而用藥,尚有不能取勝之時,況不知是補何臟之藥,而昧昧從事,毋怪其用藥之無功也。

《本草分經》:甘、苦,微寒。專補肺陰,清肺火。金受火刑者宜之。

南消參,功同而力稍遜。

《本草思辨錄》:《本經》沙參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血積二字,惟徐氏最為得解,云沙參為肺家氣分中理血之藥,色白體輕,疏通而不燥,潤澤而不滯,血阻於肺者,非此不能清之。曰理血,曰血阻,曰清之,恰合沙參治血之分際。與桃仁為肺藥而主瘀血之閉者,大有不同。熱傷其氣,斯氣陰而血亦阻,心以擾亂而驚氣,營衛愆其度而有寒熱,非甚重之證,故得以沙參主之。《別錄》演之為療胸痺,則失其實矣。

沙參生於沙磧而氣微寒,色白而折之有白汁。莖抽於秋,花開於秋,得金氣多。味微甘則補肺中之土,微苦則導肺氣而下之,金主攻利,寒能清熱,復津潤而益陰。故肺熱而氣虛者得之斯補,血阻者得之斯通,驚氣寒熱,咸得之而止。

肺惡寒,咳嗽由肺寒者多,故徐氏戒用沙參。然《衛生方》用沙參一味治肺熱咳嗽。曰肺熱,則有風寒外感與素有內寒者,自不相宜,若用於肺熱何害?

《醫學衷中參西錄》:味淡微甘,性涼。色白,質松,中空,故能入肺,清熱滋陰,補益肺氣,兼能宣通肺胡,墮入《神農本草經》謂其主血積,肺氣平而血之上逆者自消也。人之魂藏於肝,魄藏於肺,沙參能清補肺藏以定魄,更能使肺金之氣化清肅下行,鎮戢肝木以安魂,魂魄安定,驚恐自化,故《神農本草經》又謂主驚氣也。

徐靈胎曰:「肺主氣,故肺家之藥氣勝者為多。但氣勝之品必偏於燥,而能滋肺者又膩滯而不清虛,惟沙參為肺家氣分中理血藥,色白體輕,疏通而不燥,潤澤而不滯,血阻於肺者,非此不能清也。」

沙參以體質輕鬆,中心空者為佳,然必生於沙磧之上,土性松活,始能如此。渤海之濱,沙磧綿亙,純係蚌殼細末,毫無土質,其上所長沙參,粗如拇指,中空大於藕孔。其味且甘於他處沙參,固其處若三四尺深即出莖,是以所長之沙參,其味獨甘,鮮嚼服之,大能解渴,故以治消渴尤良。其葉光澤如鏡,七月抽莖開白花,純稟金氣,肺熱作嗽者,用之甚效,洵良藥也。

【現代藥理研究】

  1. 南沙參有祛痰作用。
  2. 南、北沙參均能使心臟的振幅增大,有強心作用,而北沙參能使血壓稍有上升。
  3. 南沙參能提高細胞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作用,抑制體液免疫,而北沙參對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均有抑制作用。
  4. 南沙參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
  5. 北沙參有解熱鎮痛作用。

【其它相關項目】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