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血崩亦稱崩中、暴崩,指婦女不在經期而突然陰道大量出血的急性病證。崩之病名首見於《內經》:「陰虛陽搏謂之崩」。

本病病因頗多,有因勞傷過度,氣虛下陷,統攝無權所致;有因暴怒傷肝,肝不藏血,經血妄行而發為血崩;亦可素體熱盛,復感熱邪或恣食辛燥之品,積熱化火,熱迫血行而發病;另有經期產後,余血未盡,或因外感,夾內傷,瘀血內阻。惡血不去,新血不得歸經,造成崩中。

《針灸甲乙經‧卷十一》載有針灸治療之法:「崩中腹上下痛,中郄主之」。唐‧《備急千金要方》進一步明確治療穴位的部位、針刺深度、艾灸壯數;《針灸資生經》所整理的治療崩漏腧穴已近二十個,明‧《針灸大成》對病因及腧穴又有發展。

現代西醫學中的功能性子宮出血之重症者,與本證相類。

【辨證分型】

適于針灸治療的急症血崩,可辨為下列三型:

(一)氣陷

暴崩下血,色淡質薄,面色皝白或虛浮,睏倦乏力,動則氣短血出更劇,脈細弱或芤。舌體胖嫩有齒印,苔薄潤或膩。

(二)血熱

突然血出如崩,血色深紅,頭暈面赤,煩燥口渴,脈滑數或弦數,苔黃。

(三)血瘀

血出淋漓不斷,猝然其勢若崩,夾有瘀塊,血色紫暗,小腹疼痛拒按,脈沉澀或沉緊,舌質暗紅,舌尖邊時見瘀點。

【治療】

(一)氣陷

1.治則:益氣固本。

2.處方:脾俞、隱白、百會、氣海、足三里。

3.方義:脾俞,健脾益氣,加強統血之功;隱白,是治療崩漏之經驗要穴;氣海、足三里,用以輔氣助元,使血有化生之源,百會系諸陽之會,善升提下陷之氣。五穴合用,能益氣升陽,固攝經血。

4.治法:隱白、氣海均以艾卷雀啄法溫灸之,百會先針,施平輔平瀉之法,繼用灸法。余穴採取補法。

(二)血熱

1.治則:清熱涼血。

2.處方:行間、血海、陰交、關元。

3.方義:行間,足厥陰之滎,以清肝熱,增肝藏血之功;血海為脾經之穴,可泄血熱,益脾統血之力;陰交、關元位於任脈而與衝脈交會,血崩多與衝任受損密切相關,取此二穴,可固經澀血。

4.治法:關元、陰交平補平瀉;行間、血海宜用瀉法。

(三)血瘀

1.治則:活血化瘀。

2.處方:膈俞、肝俞、三陰交、中極。

3.方義:血之會穴膈俞,活血理血以通瘀止血;肝俞,疏調肝臟氣機以行氣活血止血;三陰交,取其統血固經;中極乃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用之加強衝任攝血功能。本方既能利氣化瘀以止血,又可統攝離經之血以固經。

4.治法:膈俞、肝俞施瀉法,中極、三陰交先補後瀉,以補為主。

【古方輯錄】

《千金翼方‧卷二十六》:「崩中帶下,…中極」。

《針灸資生經‧第七》:「陰交、石門,療崩中」。

《針經摘英集‧治病直刺訣》:「治婦人經血過多不止并崩中者,毫針刺足太陰經三陰交二穴,次針足厥陰經行間二穴,次手少陰經通里二穴,…針入二分,各灸二七壯。凡灸虛,則炷火自減;實,則灸火吹滅」。

《針灸聚英‧卷二》:「婦人月事不調,帶下崩中,因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痛,灸氣海」。

《神應經‧婦人門》:「血崩、氣海、大敦、陰谷、太衝、然谷、三陰交、中極」。

《類經圖翼‧十一卷》:「血崩不止:膈俞、肝俞、腎俞、命門、氣海、中極(下元虛冷,血崩白濁)、間使、血海、復溜、行間」。

《針灸大成‧卷九》:「婦女血崩不止:丹田、中極、腎俞、子宮。…再刺後穴:百勞、風池、膏肓、曲池、絕骨、三陰交」。

《針灸逢源‧卷五》:「血崩:…腎俞、氣海、關元、中極(俱灸妙)、三陰交」。

上一節 白濁
陰挺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