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病證辨治 » 婦科病證 » 婦女症瘕
【內容】

婦女症瘕,系指婦女腹內結塊并伴有或脹或滿或痛的病症。《內經》中就有本病證的記載,稱之為「瘕聚」、「石瘕」,以隋‧《諸病源候論》述之較詳。

本病病因病機,多認為與外感邪毒、經期產後調攝不當以及情志內傷等有關。或因濕熱瘀積腹中,衝任臟腑功能失調,氣機不利,經絡受阻;或因寒客胞中,血為寒凝,瘀結不化等所致,氣血失常,瘀久不消,可成症瘕。

針灸治療本病,早在《針灸甲乙經》中就有類似的記載:「小腹脹滿痛,引陰中,月水至則腰脊痛,胞中瘕,子門有寒,引髕髀,水道主之」。後世醫著,《備急千金要方》、《針灸資生經》、《神應經》、《類經圖翼》等,都有載述。

現代西醫學之慢性盆腔炎、子宮肌瘤等,均可歸屬本病範疇。

【辨證分型】

(一)濕熱鬱結

小腹墜疼痛,白帶量多色黃臭穢,小便黃赤,胸悶煩燥,脈滑數,舌紅,苔黃膩。

(二)氣滯血瘀

少腹積塊,跳動應手,或疼痛拒按,月經量多,夾有血塊,塊下痛減,少腹作脹,心煩易怒,兩乳痛脹,脈弦或濕,舌質暗紅,多有瘀斑。

(三)寒濕凝滯

小腹冷痛,得熱則舒,或墜脹不適,帶下量多、清稀,形寒怕冷,大便時溏,脈弦緊,舌苔白膩。

【治療】

(一)濕熱鬱結

1.治則:清熱利濕,解鬱散結。

2.處方:次髎、中極、水道、陰陵泉、白環俞。

3.方義:方中取次髎、白環俞、中極可通調膀胱及任脈經氣、化濕邪、調衝任、散結化症;輔以足陽明水道穴及足太陽合穴陰陵泉以加強清熱利濕之力。

4.治法:均用瀉法。

(二)氣滯血瘀

1.治則:利氣活血,破瘀消症。

2.處方:關元、氣海、胞肓、膈俞、子宮、地機。

3.方義:關元,善通調衝任,疏理氣血,是為要穴;氣海、胞肓,重在理下焦氣血;膈俞為活血化瘀之主穴;子宮,據近人驗證對破瘀散結消症有良效;地機則能加強行瘀化滯之力。

4.治法:膈俞平補平瀉,余穴均用瀉法。腹部諸穴,針後宜加艾條薰灸。

(三)寒濕凝滯

1.治則:溫經散寒,化濕消結。

2.處方:歸來、中極、中膂俞、秩邊、三陰交。

3.方義:歸來、中極,可溫下元,消症瘕;中膂俞、秩邊,通調膀胱經氣而溫化濕邪;加三陰交,共成健脾化濕,溫經散寒、消除症瘕之舉。

4.治法: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小腹及骶部穴宜用溫針灸。

【古方輯錄】

《針灸資生經‧第四》:症瘕,灸內踝後宛中隨年壯,又氣海百壯…膀胱俞,治女子瘕聚,腳膝無力。曲泉,治女子血瘕…婦人瘕聚瘦脊,三焦俞百壯,三報。

《神應經‧婦人門》:瘕聚:關元。

小腹堅:帶脈。

《類經圖翼‧十一卷》:症瘕:三焦俞、腎俞、中極、會陰、子宮、子戶…復溜。

《神灸經綸‧卷四》:症瘕:胃俞、脾俞、氣海、天樞、行間、三焦俞、腎俞、子宮、子戶、中極、會陰、復溜。

上一節 帶下病
白濁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