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補益類 » 麥冬 (《本經》)
【內容】

麥冬為百合科植物麥冬的乾燥塊根。主產於浙江、廣西、四川等地區。原植物生於山坡山谷潮濕處或林下、溪邊。喜溫暖濕潤氣候,以及蔭蔽環境,耐寒、怕高溫,以疏鬆、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味甘、微苦,性微寒。歸心、肺、胃經。功效養陽生津、潤肺清心。臨床用名有麥冬、硃砂拌麥冬。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味甘,平。主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

《名醫別錄》:微寒,無毒。主治身重目黃,心下支滿,虛勞、客熱,口乾、燥渴,止嘔吐,愈痿蹶,強陰,益精,消穀調中,保神,定肺氣,安五臟,令人肥健,美顏色,有子。

《本草拾遺》:《本經》不言生者,按生者本功外,去心煮飲,止煩熱,消渴,身重,目黃,寒熱。體勞,止嘔,開胃,下痰飲。和車前子,乾地黃為丸,食後服之,去溫瘴,變白,明目,夜中見光。

《藥性論》:使。能治熱毒,止煩渴,主大水,面目肢節浮腫,下水,治肺痿吐膿,主泄精,療心腹結氣,身黑目黃,心下苦支滿,虛勞客熱。

《日華子本草》:治五勞七傷,安魂定魄,止渴,肥人,時疾熱狂,頭痛,止嗽。

《開寶本草》:味甘,平、微寒,無毒。身重、目黃,心下支滿,虛勞客熱,口乾燥渴。止嘔吐,俞痿蹶,強陰益精,消穀調中,保神,定肺氣,安五臟,令人肥健,美顏色,有子。

《本草衍義》:治心肺虛熱,并虛勞客熱。

《藥類法象》:治肺中伏火,脈氣欲絕,加五味子、人參二味,謂之生脈散。補肺中元氣不足須用之藥。

《藥性賦》:味甘,平,性寒,無毒。降也,陽中陰也。其用有四:退肺中隱伏之火,生肺中不足之金;止煩燥陰得其養,補虛勞熱不能侵。

《湯液本草》:氣寒,味微苦甘。微寒,陽中微陰也,無毒。入手太陰經。

《象》云:治肺中伏火,脈氣欲絕。加五味子、人參,三味為生脈之劑,補肺中元氣不足。《珍》云:行經,酒浸、湯浸。去心,治經枯。

《心》云:補心氣不足,及治血妄行,補心不足。

《本草》云: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身重目黃,心下肢滿,虛勞客熱,口乾燥渴,止嘔吐,愈痿蹶,強陰益精,消穀調中,保神,定肺氣,安五臟,令人肥健,美顏色,有子。地黃、車前子為之使,惡款冬花、苦瓠,畏苦參、青蘘。入手太陰。

《衍義》云:治肺熱之功為多,其味苦,但專泄而不專收,寒多人禁服。治心肺虛熱及虛勞。麥門冬、地黃、麻仁、阿膠,潤經益血,復脈通心。二門冬、五味子、枸杞子,同為生脈之劑。

《本草衍義補遺》:甘,微寒,陽中微陰。治肺氣伏火,主肺保神,強陰益精;又補肺中元氣不足,及治血妄行。《衍義》云:治肺熱及虛勞客熱。若與地黃、麻仁、阿膠,潤經益血,復脈通心。

《本草發揮》:成聊攝云:肺燥氣熱,以酸收之,以甘緩之。門冬之甘,潤肺除熱。

潔古云:麥門冬治肺中伏火。脈氣欲絕,加五味子、人參二味,名之生脈散。補肺中元氣不足須用之。又治經枯乳汁不行,湯潤去心。用引經,須以酒浸。

《本草綱目》:《儒醫精要》云:麥冬以地黃為使,服之令人頭不白,補髓,通腎氣,定喘促,令人肌體滑澤,除身上一切惡氣不潔之疾,蓋有君而有使也。若有君無使,是獨行無功矣。此方惟火盛氣旺之人相宜,若氣弱胃寒者,必不可餌也。

凡入湯液,去心。

《本草經疏》:麥門冬在天則稟春陽生生之氣,在地則正感清和稼穡之甘。《本經》甘平,平者,沖和而淡也。《別錄》微寒,著春德矣。入足陽明,兼入手少陰、太陰。實陽明之正藥,主心腹結氣者,邪熱之氣結於心腹間也,以其清和微寒而平緩,故能散熱結而下逆氣也。傷中傷飽,以致胃絡脈絕者,脾主肌肉,五臟之氣皆稟於胃,胃病則脾無所稟,故羸瘦而短氣也。身重目黃者,脾胃濕熱也。心下支滿者,脾虛而濕漱焦也。虛勞客熱,口乾燥渴者,因虛勞而熱客中焦,故口乾而燥渴,陽明之熱上衝則兼嘔吐也。痿蹶者,陽明濕熱病也,陽明濕熱盛則上熏蒸於肺,而為痿蹶,治痿獨取陽明,治本之道也。陰精生於五味,五味先入脾胃,脾胃得所養,則能散精於各臟,而陰精充滿,故能強陰益精也。中焦者,脾胃之所治也,脾胃安則中焦治,故能消穀而調中也。保神定肺氣,則兼潤乎心肺。胃氣盛則五臟之氣皆有所稟而安,脾胃俱實則能食而肥健。脾統血,心主血,五臟之英華皆見於面,血充臟安則華彩外發而顏色美矣。脾胃強則後天之元氣日盛。下氣則陽交於陰,交則虛勞愈而內熱不生,內熱去則陰精日盛,故有子。

簡誤:麥門冬性寒,雖主脾胃,而虛寒泄瀉及痘瘡虛寒作泄,產後虛寒泄瀉者,咸忌之。

《本草蒙筌》:味甘、微苦,氣平、微寒。降也,陽中微陰。無毒。去心用不令人煩,擇肥大方獲效速。地黃、車前為使,入手太陰少陰。治肺伏火邪,及肺痿膿吐腥臭;補心勞傷損,并心血錯經妄行。益精強陰,驅煩解渴。心腹結氣能散,腸胃傷飽可消。美顏色,悅肌膚,止嘔吐,愈痿蹙。音促。去心下支滿,退虛熱客邪。經枯乳汁不行,堪資作引;肺燥咳聲連發,須使為君。加五味、人參三者同煎,名生脈散。

謨按:天、麥門冬并入手太陰經,而能驅煩解渴,止咳消痰。功用似同,實亦有偏勝也。麥門冬兼行手少陰心,每每清心降火,使肺不犯於賊邪,故止咳立效;天門冬復走足少陰腎,屢屢滋腎助元,令肺得全其母氣,故消痰殊功。蓋痰係津液凝成,腎司津液者也,燥盛則凝,潤多則化。天門冬潤劑,且復走腎經。津液縱凝,亦能化解。麥門冬雖藥劑滋潤則一,奈經絡兼行相殊。故上而止咳,不勝於麥門冬;下而消痰,必讓於天門冬爾。先哲亦曰:痰之標在脾,痰之本在腎。又曰:半夏惟能治痰之標,不能治痰之本。以是觀之,則天門冬惟能治痰之本,不能治痰之標。匪但與麥門冬殊,亦與半夏異也。

《本草乘雅》:麥門冬,具稼穡甘,稟春和令當入足陽明,為陽明之體用藥,故本經所陳諸證,皆屬陽明之上為病。若痿蹶,又屬陽明之下為病。經云:陽明為闔,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是以治痿獨取諸陽明。陽明為五藏六府之本,五藏六府,皆受氣於陽明故爾。

心腹脈絡,皆心所主。胃絡肌肉,皆心所生。美顏吐衄,唯心所現,結者能使之不結,絕者能使之不絕,唯從容潤澤,潛滋暗長,淪結成形者也。

麥門冬,葉色嘗青,根須內勁外柔,連綴貫根上,凌冬不死,隨地即生。以白色可入肺,甘平可入脾,多脈理可入心,凌冬可入腎,長生可入肝,雖入五藏,以心為主,心之腎藥也。其氣象生成,及命名之義,能轉春為夏,使腎通心,但力量不闊大,如有守有養,貞靜寧謚,和潤舒徐之君子也。倉皇之際,雖自憒憒,然躁進表露者,不及其久而不變也。其根儼似肪絡,故本經以之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蓋心腹中央,皆心之部分,脈絡亦心之所主,悉屬象形對待法耳。若脈絡之絕,傷中之絕,傷飽之絕,羸瘦肉理之絕,氣結使然者,咸可使之復生。《別錄》所云:皆結氣傷中傷飽之所生,蓋強陰益精,消穀保神,安藏美色,皆復脈通心,潤經益血之力也。蓋心主血脈,脈潰血溢,脈傷則咳,經水已枯,乳汁不下,脈氣欲絕者,皆克成效。如水入於經,而血乃成,不入於經,以致浮腫者,潛滋之妙,賴有此耳。惟陰形緩性人,及脾慢中寒有濕者,不相宜也。

金水主時,則根苗茂盛,有繼絕續乏之義。三冬閉藏,而陰陽互根之妙。麥則獨貞其竅,故處秋冬之時,能行春夏之令,以降入為升出者也,故名麥門冬。四季長生,中內堅勁,氣味甘平,具土德性,當判入脾,脾之脾藥也。色白屬金,脾之肺藥也。似脈屬火,脾之心藥也。不凋屬水,脾之腎藥也。長生屬木,脾之肝藥也。所謂一藏之內,具五藏焉。故五藏六府位於內,十二經脈見於外,莫不資始於脾,資生於胃,互為樞紐者也。蓋心腹結氣,中內所司,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象形對治,故繼絕續乏之義,悉從中字起見耳。廣推研釋,雋永可思,蓋土主中宮,長養後天,必須德全之品,相為匹配,其唯麥乎。至若保心之神,定肺之氣,安肝之魂,補腎之精,因脾轉屬者,無所不宜。若脈傷則咳,經絡斷絕,致血液妄行,經水枯竭,變生煩熱焦渴者,求其因而借用之亦可,大抵象形對治,更相宜也。先人有議,輒加推廣如此。

《藥性解》:麥門冬,味甘,性平,微寒,無毒,入肺、心二經。退肺中隱伏之火,生肺中不足之金。止消渴,陰得其養;補虛勞,熱不能侵。去心用。地黃、車前為使,惡款冬、苦參,忌鯽魚。肥大者佳。

按:麥門冬陽中微陰,夫陽乃肺藥,微陰則去肺中伏火,伏火去,則肺金安全能生水,水盛則能清心而安神矣。故能治血妄行,調經和脈。

《藥鑒》:氣微寒,味甘平,無毒,降也,陽中微陰也。陰乃肺藥,微陰去肺中之伏火,火去則肺金生,金生則煩渴止,而心亦清矣,心清而神亦保安矣。惟肺金得令,則金能生水,又能強陰益精,心清神安,則氣血和暢,又能治血妄行。夫曰解煩渴補虛勞者,正以其潤肺清心也。心清而肺潤,則心統氣行,而鬱結之患可釋矣。夫曰能復脈者,何也?蓋心主脈,而百脈之朝宗於肺。若肺潤心清,則脈亦調和,氣血無所阻,必聽命以遂脈之通暢也。能引生地而至所生之處。痘家用之,以止煩渴。諸症便滑者忌之。

《景岳全書》:味甘寒苦,性微寒,降也,陽中陰也。去心用,恐令人煩。其味甘多苦少,故上行心肺,補上焦之津液,清胸膈之渴煩,解火爭嘔吐,退血燥之虛熱;益精滋陰,澤肌潤結;肺痿肺癰,咳唾衄血;經枯乳汁不行,肺乾咳嗽不絕;降火清心,消痰補怯。復脈須仗人參,便滑中寒者勿設。

《本草備要》:麥門冬,補肺清心,瀉熱潤燥。

甘微苦寒,清心潤肺,東垣曰:入手太陰氣分。強陰益精,瀉熱除煩,微寒能瀉肺火,火退則金清,金旺則水生,陰得水養,則火降心寧而精益。消痰止嗽,午前嗽多屬胃火,宜芩、連、梔、柏、知母、石膏;午後嗽及日輕夜重者,多屬陰虛,宜五味、麥冬、知母、四物。行水生津。肺清則水道下行,故治浮腫;火降則腎氣上騰,故又治消渴。治嘔吐、胃火上衝則嘔,宜麥冬。又有因寒、因食、因痰、因虛之不同。痿蹶。手足緩縱曰痿蹶。陽明濕熱上蒸於肺,故肺熱葉焦,發為痿蹶。《經疏》曰:麥冬實足陽明胃經之正經。客熱虛勞,脈絕短氣,同人參、五味,名生脈散。蓋心主脈,肺朝百脈,補肺清心,則氣充而脈復。又有脈絕將死者,服此能復生之。夏月火旺灼金,服之尤宜。東垣曰:人參甘寒,瀉火熱而益元氣;麥冬苦寒,滋燥金而清水源;五味酸溫,瀉丙火而補康金,益五臟之氣也。丙火小腸,康金大腸,并主津液。肺痿吐膿,血熱妄行,經枯乳閉。明目悅顏。益水清火。但性寒而泄,氣弱胃寒人禁用。入滋補藥酒浸。制其寒。地黃、車前為使。惡款冬花、苦參、青葙、木耳。

《本經逢原》:麥門冬陽中微陰,入心、肺、腎,及足陽明之經。定心熱驚煩,療肺痿吐膿,蓋專泄而不專收,寒多人禁服。肺中伏火,脈氣欲絕者,加五味子、人參,為生脈散,專補脈中元氣不足。東垣云:六七月間,濕熱方盛,人病骨乏無力,身重氣短,頭旋眼黑,甚則痿軟。故孫真人以生脈散,補其天元真氣。脈者,人之元氣也。人參之甘溫,瀉陰火而益元氣;麥門冬甘寒,滋燥金而清水源;五味子之酸鹹,瀉丙火而補庚金,兼益五臟之氣也。時珍曰:麥門冬以地黃為使,服之令人頭不白,添精補髓,通腎氣,定喘促,令人肌體滑澤。《本經》主心胸結氣,腹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一氣貫下,言因過飽傷胃,而致心腹氣結,脈絕不通,羸瘦短氣,故宜以此滋其津液,通其肺胃。殊非開豁痰氣,消克飲食之胃。其陰虛羸瘦,喘咳上氣,失音失血,及風熱暴嗽,咸非所宜。恐寒鬱熱邪,牢不可破,多成虛損之疾。麻疹咳嗽,不可誤用,以其性寒助陰,固斂陽邪,不能發越也。凡脾胃虛寒泄瀉,及痘瘡虛寒作瀉,產後血虛瀉渴,皆非所宜。

《本草崇原》:麥門冬氣味甘平,質性滋潤,凌冬青翠,蓋稟少陰冬水之精,上與陽明胃土相合。主治心腹結氣者,麥冬一本橫生。能通胃氣於四旁,則上心下腹之結氣皆散除矣。傷中者,經脈不和,中氣內虛也。傷飽者,飲食不節,胃氣壅榜。麥冬稟少陰癸水之氣,上合陽明戊土,故治傷中、傷飽。胃之大絡,內通於脈,胃絡脈絕者,胃絡不通於脈也。麥冬顆分心貫,橫生土中,連而不斷,故治胃絡脈絕。胃虛則羸瘦,腎虛則短氣,麥冬助胃補腎,故治羸瘦、短氣。

《本草求真》:﹝批﹞清心肺火。

麥冬專入心、肺。有類天冬,然麥冬甘味甚多,寒性差少。天冬所主在肺,而麥冬所主,則更在肺而在心。是以書載功能消痰止嗽,治嗽須分外感內傷。如外感則聲盛而濁,先緩後急,日夜無度,痰涎稠粘而喘急;內傷則聲怯而槁,先急後緩,或早甚,或暮甚,清痰少氣而喘乏。外感則其發必暴,或為寒熱,或為氣逆,或為鼻塞聲重頭痛,輕者脈亦和緩,重者脈見弦洪;內傷其發有漸,或素有勞積虛損,日漸以甚,其症或為寒熱潮熱,或為形容瘦減,或兩顴常赤,或氣短喉乾,其脈輕亦微數,重必細數弦緊。解熱除煩,去痿除嘔。痿,按經言肺熱葉焦,皮毛虛弱,急薄以著,則生為足弱不能以行之症;心熱火枓厥,而生脛縱不能任地之症;肝熱口苦血乾,而成拘攣筋痿之症;脾熱胃乾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之症;腎熱腰脊不舉,骨枯髓減,發為骨痿之症。獨肺熱而葉焦,高源化絕,而諸臟不得仰肺灌溉,故痿獨推於肺,而治痿又責重於陽明。而又載同人參則能復脈生津,名生脈散。非合心肺百皆治乎。蓋肺朝於百脈,脈屬心,心燥則肺失養而脈絕,心清則氣即充而脈復。麥冬氣稟清肅,能於心中除煩。肺清則水得生而心不煩。譬如人當盛暑,則燔灼不寧,若值秋風一至,則炎熱頓服,而無燥鬱不堪之候矣。東垣曰:人參甘寒,瀉火熱而益元氣;麥冬苦寒,滋燥金而清水源;五味酸溫,瀉丙火而補庚金,益五臟之氣也。至於乳汁不開,用此則能通活;熱血妄行,用此是能即止;他如膈上之稠痰,得此則消;心下之支滿,得此則除。脾有積熱則化,胃有火嘔則止,色因血枯即潤,嗽久不止即愈。誠保肺之津梁,清心之指南也。但氣寒而虛人禁用。

《得配本草》:地黃、車前為之使。畏苦參、青葙、木耳。惡款冬、忌鯽魚。

甘、平,微苦、涼。入手少陰、太陰氣分。生上焦之津液,清胸膈之渴煩。治嘔吐,止吐衄,消痰嗽,止泄精,療痿厥,去支滿,散結氣。

得烏梅,治下痢口渴;得犀角,治乳汁不下;得桔梗,清金氣之鬱;得荷葉,清膽腑之氣。佐地黃、阿膠,潤經血;佐生地、川貝,治吐衄。

入涼藥生用,入補藥酒浸,糯米拌蒸亦可。

氣虛胃寒者禁用。

《本草經解》:麥冬氣平,秉天秋平之陰氣,入手太陰肺金;味甘無毒,得地中和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降味和,陰也。

心腹者,脾肺之分;結氣者,邪熱之氣結也,其主之者,麥冬甘平,平能清熱,甘能散結也。

傷中者,陰傷也,甘平益陰,故主傷中。脾為胃行津液者也,脾血不潤,則不能為胃行津液,而傷飽之症生矣,味甘而潤,滋養脾胃,故主傷飽。

脈者,血之府,胃與脾合,胃絡脈絕者,脾血不統,脈絡不與胃相接也,甘潤養陰,所以續脈。

脾主肌肉,而秉氣於胃,脾陰不潤,則肌肉不長。而胃氣上逆,肺亦能呼不能吸,而氣短促矣。麥冬味甘益脾,故主羸瘦,氣平益肺,故主短氣也。

《神農本草經讀》:麥門冬氣味甘平,質性滋潤,凌冬青翠,蓋秉少陰冬水之精,上與陽明胃土相合。

主治心腹結氣者,麥冬一本橫生,能通胃氣於四旁,則上心下腹之結氣,皆散除矣。

傷中者,經脈不和,中氣內虛也;傷飽者,飲食不節,胃氣壅榜,麥冬秉少陰癸水之氣,合陽明戊土,故治傷中傷飽。

胃之大絡,內通於脈,胃絡脈絕者,胃絡不通於脈也。麥冬顆分心貫,橫生土中,連而不斷,故治胃絡脈絕。

胃虛則羸瘦,腎虛則氣短,麥冬助胃補腎,故治羸瘦短氣。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味甘,平。主心腹結氣,解枯燥之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補續胃中之陰氣。羸瘦短氣。補胃則生肌,清火則益氣。久服輕身耐老,不飢。後天足則體健而能耐飢也。

麥冬甘平滋潤,為純補胃陰之藥。後人以為肺藥者,蓋土能生金,肺氣全恃胃陰以生,胃氣潤肺自資其益也。

《本經疏證》:人之有生,全恃納穀,穀入於胃,為之敷布一身,使偏而不迅,常而有制,則藉乎肺。經脈別論曰,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翰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但胃之為腑,多氣多血,凡有變動,每患其實,不比於虛,設使胃氣偏盛,所納遂多,轉輸稍不循序,則氣之壅結所不能免,是心腹結氣傷中傷飽所由來也。胃絡脈絕,當以仲景胃氣生熱,其陽則絕為解,蓋心腹既有結氣,則輸送之機更滯,是以中氣無權,不患傷飢,每為飽困,由是胃氣益盛,孤陽生熱,漸致脈絡不與心肺相通,則食入不得為榮,形羸氣短,諸恙叢生矣。麥門冬質柔而韌,色兼黃白,脈絡貫心,恰合胃之形象。其一本間根株纍纍,四旁橫出,自十二至十六之多,則有似夫與他臟腑脈絡貫注之義。其葉隆冬愈茂,青蒽潤澤,監之有光,則其吸土中精氣上滋莖葉,絕勝他物可知。且其味甘,甘中帶苦,又合從胃至心之妙,是以胃得之而能輸精上行,自不與他臟腑絕,肺得之而能敷布四臟,洒陳五腑,結氣自爾消熔,脈絡自爾聯續,飲食得為肌膚,穀神旺而氣隨之充也,是證也。農皇軒岐唱之於前,仲景思邈和之於後,既憶彰彰顯著矣。乃金元以來,凡遇此者,不曰補中消運,則曰清火泄熱,夢夢者幾五百年,賴香岩葉氏起而明之曰,知飢不能食,胃陰傷也,曰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乃安,所制益胃陰方,遂與仲景甘藥調之之義合。嗚呼!但知讀靈素,不能參究本經傷寒金匱以合之,乃謂能取之左右逢源,吾不信也。傷寒論金匱要略用麥門冬者五方,惟薯蕷丸藥味多,無以見其功外。於炙甘草湯,可以見其陽中陰虛,脈道泣澀。於竹葉石膏湯,可以見其胃火尚盛,穀神未旺。於麥門冬湯,可見其氣因火逆。於溫經湯,可以見其因下焦之實,成上焦之虛。雖然,下焦實證,非見手常煩熱,唇口乾燥,不可用也,上氣因於風,因於痰,不因於火,咽喉利者,不可用也,虛羸氣少,不氣逆欲吐,反下利者,不可用也,脈非結代,微而欲絕者,不可用也。蓋麥門冬之功,在提曳胃家陰精,潤澤心肺,以通脈道,以下逆氣,以除煩熱,若非上焦之證,則與之斷不相宜,故脈微欲絕,是四逆湯證,少氣下利,是理中湯證,風痰上氣,是小青龍湯證,有瘀血而不煩熱,是下瘀血湯大黃蟲丸證也。

麥門冬四季不凋,然採其根,必在夏至之前,是為以至陰效至陽之用。心肺至陽也,不能離至陰,以陽不得陰,則亢而不能化陰,故虛勞以為要藥,如黃連清心,黃芩清肺,均不得與於此數,何者?其甘苦之味,潤澤之質,由胃至心,使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使天氣下降,地氣以生,是豈芩連所能任哉!然治虛勞是矣,又以客熱并言何也?蓋下焦陰虛為熱者謂之虛勞,上焦陰虛為熱者謂之客熱,以對待言也。惟是上焦之熱,若因陽盛致陰虛者,直攻其陽之盛,而陰自復,可以芩連之屬治之;若因陰虛以致陽亢,投之芩連,則非特不能和其陽之無依,并致絕其陰之化源,使亢得依於陰,是所謂散肺伏火也,使逆氣得入於經,是所謂益肺氣也。雖然,潤澤者與燥氣對,柔膩者與亢陽對,若有熱而胃兼有濕滯,即不可施,即有熱而胃氣居於卑弱,亦不可施,若施之得宜,則所謂強陰益精,補心氣不足,促定肺氣者,昔人豈欺我哉!

《本草新編》:麥門冬,味甘,氣微寒,降也,陽中微陰,無毒。入手太陰、少陰。瀉肺中之伏火,清胃中之熱邪,補心氣之勞傷,止血家之嘔吐,益精強陰,解煩止渴,美顏色,悅肌膚。退虛熱神效,解肺燥殊驗,定嗽咳有大奇功。真可恃之為君,而又可藉之為臣使也。但世人未知麥冬之妙,往往少用之而不能成功,為可惜也。不知麥冬必須多用,力量始大,蓋火伏於肺中,爍乾內液,不用麥冬之多,則火不能制矣。熱熾於胃中,熬盡真陰,不用麥冬之多,則火不能息矣。夫肺為腎之母,肺燥則腎益燥,腎燥則大小腸盡燥矣。人見大小腸之乾燥,用潤腸之藥。然腸滑而脾氣愈虛,則傷陰而腎愈虛矣。腎虛必取給於肺金,而肺又素燥,無氣以滋腎,而乾咳嗽之症起,欲以些小之劑益肺氣以生腎水,必不得之數也。抑肺又胃之子也,胃熱則土虧,土虧而火愈熾。火熾,必須以水濟之,而胃火太盛,腎水細微,不特不能制火,而且熬乾津液。苟不以汪洋之水,速為救援,水立盡矣。然而大旱枯涸,滂沱之水,既不可驟得。倘腎水有源,尚不至細流之盡斷,雖外火焚爍,而淵泉有本,猶能浸潤,不至死亡也。故胃火之盛,必須補水,而補水之源,在於補肺。然而外火既盛,非杯水可解。陰寒之氣,斷須深秋白露之時,金氣大旺,而後湛露多且濃也。故欲肺氣之旺,必用麥冬之重。苟亦以些小之劑,益其肺氣,欲清胃火之沸騰也,又安可得哉。更有議者,肝木畏肺金之克者也。然肺過於弱,則金且不能克木,而肝且欺之。於是,木旺而挾心火以刑金,全不畏肺金之克。肺欲求救腎子,而腎水又衰,自顧不遑,又安能顧肺金之母哉。乃咳嗽脹滿之病生,氣喘痰塞之疾作。人以為肺之病也,用瀉肺之藥,益虛其肺氣,而肝木更熾,心火愈刑,病有終年累月而不痊者。苟不用麥冬大補肺氣,肝木之旺,何日能衰乎。此麥冬之必須多用,又不可不知也。更有膀胱之火,上逆於心胸,小便點滴不能出。人以為小便大閉,由於膀胱之熱也,用通水之藥不效,用降火之劑不效,此又何故乎?蓋膀胱之氣,必得上焦清肅之令行,而火乃下降,而水乃下通。夫上焦清肅之令,稟於肺也,肺氣熱,則清肅之令不行,而膀胱火閉,水亦閉矣。故欲通膀胱者,必須清肺金之氣。清肺之藥甚多,皆有損無益,終不若麥冬清中有補,能瀉膀胱之火,而又不損膀胱之氣,然而不用之,亦不能成功。蓋麥冬氣味平寒,必多用之,而始有濟也。

或問麥冬以安肺氣,救肺即可生腎子矣,何以補肺者,仍須補腎乎?曰:肺腎之氣,未嘗不兩相須也。肺之氣,夜必歸於腎,腎之氣,晝必升於肺。麥冬安肺,則肺氣可交於腎,而腎無所補,則腎仍來取給於肺母,而肺仍不安矣。此所以補肺母者,必須補腎子也。腎水一足,不取濟於肺金之氣,則肺氣自安,且能生水,而肺更安也。麥冬止可益肺,不能益腎。古人所以用麥冬必加入五味子,非取其斂肺,正取其補腎也。

或問麥冬加五味以補腎,敬聞命矣,何孫真人加入人參為生脈散?吾子善辨,幸明以教我。此則子不下問,而鐸亦急欲闡明之也。夫肺主氣也,人參補氣,湯名補氣,誰曰不然。而孫真人不言生氣而言生脈者,原有秘旨。心主脈,是生脈者,生心之謂也。或疑心主火,而肺主金,生心火,必至克肺金矣。益氣之謂何?而詎知心之子,乃胃土也。肺金非胃土不生,胃弱以致肺金之弱。補心火,自生胃土矣,胃土一生,而肺金之氣自旺。又恐補心以克肺金,加麥冬以清肺,則肺不畏火之炎。加五味以補腎,則腎能制火之盛,調和制伏之妙,為千古生人之法,示天下以補心之妙,不必畏心之刑金也。所以不言生氣而曰生脈者,其意微矣,人未之思爾。

或問麥冬補肺金氣而安肺氣,肺氣之耗者,宜加用麥冬以補肺金矣,然而日用麥冬,而不見肺金之氣旺者,何故?蓋肺金之母胃土之衰也。胃喜溫而不喜寒,日用麥冬之寒以益肺,而反致損胃。胃寒而氣不能生金,徒用麥冬何益哉。必須用溫胃之藥,以生胃氣,而後佐之以麥冬,則子母兩補,自然胃氣安,而肺氣亦安也。

或疑胃中有火,最宜麥冬以清之,而吾子曰胃喜溫不喜寒,不相反耶?非反也。胃乃土也,土自喜溫。胃中宜火,何以惡火?夫火多宜瀉,而火少宜補,況胃中之火乃邪火,非正火也。邪火宜瀉,而正火亦宜補。服麥冬而胃寒者,乃正火衰微,自宜補之,未可以胃中之正火,錯認作邪火而并觀也。

或問麥冬滋肺氣者也,何以有時愈用而愈不效,豈麥冬非滋肺藥乎?夫麥冬不滋肺氣,又何藥以滋肺。然用之不效者,非麥冬不滋肺氣,乃肺絕不受麥冬之滋也。肺為嬌臟,治肺原不宜直補肺也。肺至麥冬之不可滋者,脾胃之母氣、腎經之子氣,已先絕於肺之前,而欲用麥冬以救肺絕之際,又何可得哉。

或疑用麥冬以救肺氣,肺絕而不可救,是麥冬為無用矣。不識舍麥冬,又用何藥可救耶?曰:脾胃已絕,金不能生矣;腎經已絕,金無以養矣,實無藥可以相救。惟胃氣不絕者,尚有可救之機,仍用麥冬為君,加於人參、熟地、山藥、山茱萸之內,尚可延留一線,然不節欲慎疾,亦徒然也。

或問麥冬乃肺經之藥,凡肺病固宜用之,不識於治肺之外,尚有何症宜用也?夫麥冬不止治肺也,胃火用之可降,腎水用之可生,心火用之可息,肝木用之可養,膽木用之可滋,心包火用之可旺,三焦火用之可安,膀胱水用之可瀉,所治之病甚多,何獨於治肺耶。

或問麥冬但聞可以內治成功,未知亦可以治外症乎?曰:麥冬之功效,實於內治獨神,然又能外治湯火,世人固不識也。凡遇熱湯滾水泡爛皮肉,疼痛呼號者,用麥冬半斤,煮汁二腕,用鵝翎掃之,隨掃隨乾,隨乾隨掃,少頃即止痛生肌,神效之極,誰謂麥冬無外治哉。

《本草分經》:甘、微苦,微寒。潤肺清心胃經正藥。瀉熱生津,化痰止嘔,治嗽行水。

《本草思辨錄》:麥門形象,合之《本經》主治,自是胃家正藥。徐氏云,麥冬甘平滋潤,為純補胃陰之藥。後人以為肺藥者,蓋土能生金,肺氣全恃胃陰以生,胃氣潤,肺自資其益也。鄒氏云,麥冬之功,在提曳胃家陰精,潤澤心肺,以通脈道,以下逆氣,以除煩熱,若非上焦之證,則與之斷不相宜。觀此可以正李東垣但謂入手太陰而不及足陽明之非。

前人謂麥冬復脈通心者下一,大都其胸中先有《本經》胃絡脈絕之見,而更徵之以復脈湯、生脈散。竊謂胃之大絡,內通於脈,脈絕乃胃絡之不貫,非真脈絕。麥冬補胃陰以通絡,而脈得所資則有之,亦非能徑復其脈。能徑復其脈者,厥惟人參,熟玩《傷寒》、《金匱》兩書自知。且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若非胃絡脈絕,亦豈麥冬所能治?下文之羸瘦短氣,即胃絡脈絕之徑。《本經》無一字虛設,而又上下相照應如此,愿與治《本經》者一質之。

徐氏極詆以麥冬治咳嗽,然《千金》、《外台》治咳嗽諸方多有之,而實權輿於仲聖之麥門冬湯。麥門冬湯,《千金》即列於咳嗽門,遇津枯火逆者。又何嘗不是要藥也?

《醫學衷中參西錄》:味甘,性涼,氣微香,津液濃厚,色兼黃白。能入胃以養胃液,開胃進食,更能入脾以助脾散精於肺,定喘寧嗽,即引肺氣清肅下行,統調水道以歸膀胱。蓋因其性涼、液濃、氣香,而升降濡潤之中,兼具開通之力,故有種種諸效也,用者不宜去心。

【現代藥理研究】

  1. 麥冬能顯著提高心肌收縮力,增加冠脈灌流量,麥冬的有效成分對心肌電生理也有一定的藥理活性。
  2. 麥冬具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抗休克作用。
  3. 麥冬可顯著延長機體耐缺氧能力。
  4. 麥冬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
  5. 麥冬有鎮靜、催眠、抗驚厥作用。
  6. 麥冬有抗疲勞、清除自由基作用。
  7. 麥冬有促進腎上腺皮質功能的藥理作用,而且具有增強抗體對一切非特異性刺激的適應能力。
  8. 麥冬對體液免疫有極顯著的促進作用,能增加胸腺、脾的重量,促進抗體的生成,延緩抗體清退時間,提高細胞免疫功能。
  9. 麥冬有抗腫瘤作用。
  10. 麥冬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11. 麥冬有抗炎免疫藥理活性,并對遲髮型變態反應有抑制作用。
  12. 麥冬能提高肝細胞DNA、RNA合成作用,並能調節蛋白質的代謝失常。
  13. 麥冬能穩定心肌能量貯備,有預防中暑作用。
  14. 麥冬具有分化作用。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