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癇證屬於一種發作性神誌異常的病證,俗稱「羊癇風」。發作時,以猝然仆倒,昏不知人,抽搐鳴叫,口吐涎沫,移時甦醒為主要特徵。癇證病名始見於《內經》。如《靈樞‧癲狂》篇云:「癲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

癇證多由秉賦不足,先天遺傳,又與驚恐所傷、飲食失調等有關。其病機變化主要涉及肝、脾、腎三臟。腎為先天之本,本先不足,驚恐傷肝,肝腎同源,而致陰不斂陽,生熱生風;飲食不節,損及脾胃,精微不布。痰濁阻滯。三臟互相影響,風陽升動,痰濁上逆,陰滯心竅,竄擾經絡,發為癇證。

針灸治療癇證,首載于《靈樞‧寒熱病》:「暴攣癇眩,足不任身,取天柱」。後世的《針灸甲乙經》收治各種類型癇證治療二十六條,《備急千金要方》創艾灸治本證之法,以及《針灸資生經》、《針灸聚英》、《針灸大成》等,均有載述。

現代醫學之癲癇與本證相當。

【辨證分型】

(一)肝風痰濁

旋即昏仆,抽搐吐涎,或有鳴叫,甚則二便失禁,脈象弦滑,舌苔白膩;如屬痰火,則發作前急躁心煩,咯痰不爽,口苦便秘;脈弦滑數,舌紅苔膩。

(二)肝腎陰虛

癲癇頻發之後,精神恍惚,頭暈目眩,健忘失眠,腰膝酸軟,大便乾燥。脈細弦數,舌紅苔少。

【治療】

(一)肝風痰濁

1.治則:滌痰熄風,開竅定癇。

2.處方:鳩尾、水溝、腰奇、豐隆、太衝;痰火加大椎,晝發加申脈,夜發加照海。

3.方義:鳩尾為任脈之絡,水溝位於督脈,二穴合用,任督相配,協調陰陽逆亂,開竅醒腦;腰奇系古人治癇證之經驗要穴;豐隆,調理脾胃,豁痰化濁;太衝,平熄肝風。如偏於痰熱火盛,加大椎以泄熱定癇;日間發作,為病在陽蹻,加申脈,因申脈通於陽蹻;夜晚發作,為病在陰蹻,加與陰蹻脈相通之照海。

4.治法:鳩尾穴以艾卷雀啄法灸之,余穴均針刺施瀉法。先針水溝,持續運針,刺激強度須適當增大,繼用他穴。

(二)肝腎陰虛

1.治則:滋補肝腎,寧心安神。

2.處方:肝俞、腎俞、太衝、神門、三陰交。

3.方義:取肝俞、腎俞以益肝補腎;大溪是足少陰經輸穴,三陰交乃足三陰經交會穴,均能調補肝脾腎三臟以扶其本。取太衝以疏泄肝氣,神門以安神寧心。

【古方輯錄】

《備急千金要方‧卷三十》:天井、小海主癲疾羊癇、吐舌、羊鳴、戾頸。

《針灸聚英‧卷二》:癇:俱是痰火,不必分牛馬六畜。灸百會、鳩尾、上脘、神門、陽蹻(晝發)、陰蹻(夜發)。

《類經圖翼‧十一卷》:「風癇:百會、上星、身柱、心俞、筋縮、章門、神門、天井、陽溪(灸此不必合谷,灸合谷不必陽溪)、合谷、足三里、太衝」。

上一節 狂證
郁證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