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漏肩風,又名肩凝症、五十肩,以肩部疼痛沉重,活動受限為主要特徵。首載于《內經》,稱為肩痛或肩不舉。如《靈樞‧經脈》:「肺手大陰之脈,…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靈樞‧經筋》曰:「足太陽之筋,其病…肩不舉」。

本證之病因病機,或因年高,精血衰少,不能榮筋,感受風寒濕邪,凝滯經絡;或因過力勞傷,血瘀凝滯不通,不通則痛。

針灸治療本病證,在晉‧《針灸甲乙經》中有多處記載,之後,《備急千金要方》、《針灸資生經》,直至明清的醫籍均有載述。

現代西醫學之肩關節周圍炎、崗上肌腱炎、肱二頭肌腱腱鞘炎等,均可歸屬於本證。

【辨證分型】

(一)經絡空虛,外邪侵襲。

肩部漫痛,日輕夜重,舉臂及後轉時疼痛加劇,活動受限,局部畏寒,得溫痛減,舌脈無異常。

(二)經脈失養,攣縮軟短。

肩痛日久,肩部經筋失養,肌肉失榮而枯萎,經筋攣縮而軟短,故舉臂不及頭,後旋不及背,酸痛乏力,局部畏寒,受涼加劇,脈細,舌淡紅或有瘀點,苔薄白。

【治療】

(一)經絡空虛,外邪侵襲。

1.治則:疏散風寒,溫養經脈。

2.處方:肩髃、肩井、肩髎、曲池、合谷、條口。

3.方義:本病證痛位在肩,且以手三陽經、足少陽經及手太陽經所過之處為主,故取肩髃、肩井、肩髎、曲池、合谷諸穴,以溫通經脈,疏散風寒;條口則為治本病之驗穴。

4.治法:均用平補平瀉之法,肩部穴宜用溫針或針後加艾條薰灸。

(二)經筋失養,攣縮軟短。

1.治則:補氣活血,強筋壯骨。

2.處方:肩髃、肩髎、天宗、臂、曲池、肩貞、外關、膈俞。

3.方義:以上為肩部之局部取穴與遠道取穴相結合,意在益氣活血舒筋,加血會膈俞可增強活血養血之效應。

4.治法:均用補法,刺激宜略強。針後可加灸或拔罐。

【古方輯錄】

《針灸甲乙經‧卷之十》:肩背痹痛,臂不舉,寒熱淒索,肩井主之。

肩中熱,指臂痛,肩髃主之。

肩重不舉,臂痛,肩髃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三十卷》:曲池、天疕主肩重痛不舉。

天宗主肩重臂痛。

肩外俞主肩胛痛而寒至肘。

《類經圖翼‧卷十一》:肩井、肩髃、淵液、曲池、曲澤、後溪、太淵。

《神應經》:肩痹痛,取肩髃、天井、曲池、陽谷、關衝。

《證治準繩》:肩臂痛不得上頭,取肩髃、腕骨;肩臂酸重,取支溝、關衝、天宗;肩臂頸項痛,取湧泉;肩臂不得屈伸,取巨骨。

《針灸集成‧卷二》:肩痛累月,肩節如膠連接不能舉,取肩下腋上,兼刺筋結處。

上一節 痹證
腰痛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