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病證辨治 » 內科病證 » 口噤不開
【內容】

口噤不開,指以頷頰部疼痛,張口受限為特徵的一種病證。《內經》稱為頰痛或頷痛,至隋‧《諸病源候論》始有此病名:「諸陽經為風寒所客,故口噤不開也」。

本病證,可由外感風、寒、濕邪,氣血運行不暢,致筋骨、肌肉麻木疼痛,關節開合不利;或因憂鬱憤怒,肝失疏泄,氣血逆亂,厥氣上逆,面部三陽經筋氣機紊亂,而致機關失利,張口不開。

針灸治療口噤不開,早在《針灸甲乙經》中就已涉及。《備急千金要方》、《針灸資生經》、《普濟方》、《神應經》等均有載述。其中《針灸資生經》和《普濟方》還專列「齒噤」一節,比較全面的收集了宋之前有關針灸治療口噤的穴方。

本病證相當於現代西醫學之顳下頜關節紊亂症。

【辨證分型】

(一)風寒外客,經筋攣急。

頰頷疼痛,咀嚼時加劇,關節強直,牙關緊閉,并伴頭痛及全身關節酸痛,脈細弦,舌質正常或暗紅,苔薄白。

(二)厥氣上逆,經筋紊亂。

頰頷酸痛,張口受限,并伴頭昏失眠,情緒急躁易怒,甚則耳鳴腦轉,脈細弦,舌質正常或略暗,苔薄白。

【治療】

(一)風寒外客,經筋攣急。

1.治則:祛風散寒,舒筋通絡。

2.處方:聽宮、頰車、下關、合谷、翳風。

3.方義:本型系風寒外襲面部三陽經筋所致,取手足少陽之會翳風與足少陽經穴聽宮、足陽明、少陽之會下關、足陽明經穴頰車,以疏散面部三陽經筋之風寒,通調局部之氣血,解經筋之攣急,此為主穴,配合谷,手陽明之原,以加強疏風通絡,開噤止痛之功。

4.治法:聽宮、翳風、下關均宜深刺,頰車可向上斜刺。本組穴位均用瀉法,合谷刺激宜略強,面部穴針後可加灸。

(二)厥氣上逆,經筋紊亂。

1.治則:疏肝理氣,舒筋通絡。

2.處方:聽宮、下關、頰車、太衝、陽陵泉、外關。

3.方義:聽宮、下關、頰車可舒筋活絡,調和局部之經氣;因本型多係七情太過,氣機失調,逆亂上逞所致,故取足厥陰之俞、原穴太衝與足少陽之合穴陽陵泉,以瀉肝膽之氣,使厥逆之氣下降,俾面部經筋免受其擾;加之,陽陵泉又屬筋會,更有舒筋之功能,外關為手少陽之絡,別走厥陽,可增通經絡、疏氣滯之效果。

4.治法:面部穴用平補平瀉法,中等刺激;四肢穴位用強刺激瀉法。

【古方輯錄】

《針灸甲乙經‧卷之十二》:口僻不正,失欠脫頷,口噤不開,翳風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卷三十》:齦交、上關、大迎、翳風主口噤不開,引鼻中。商丘,主口噤不開,曲鬢,主口噤。

《針灸資生經‧第六》:天窗、翳風,治口噤。廉泉,治口噤。…合谷、列缺、頰車、禾髎,治口噤不開。大迎,治風痙口噤。

《普濟方‧卷四百十九》:治僻噤穴:外關、內庭、三里、商丘、湧泉。療面風口不開。口生瘡。又治口噤。穴承漿。

《神應經‧鼻口門》:口噤:頰車、支溝、外關、列缺、內庭、厲兌。

上一節 痙證
筋惕肉瞤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