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痿證系指肢體筋脈弛緩,痿軟無力,不能隨意活動,或伴有肌肉萎縮的一類病證。以下肢多見,故又稱痿躄。有關記載首見於《內經》。其中《素問‧痿論》是討論痿證的專篇。

本證病因病機較為複雜,或因外感溫熱,肺熱津傷,不得濡養百脈;或濕熱蒸陽明,濕熱侵淫,宗筋弛緩;或跌仆損傷,損及腎督帶三脈,致經脈瘀阻,氣血運行不暢,筋骨失于濡養;或因肝腎精血虧損,不能濡養筋脈,均可發為痿證。

針灸治療痿證在《內經》中即有多處載述,并提出「治痿獨取陽明」等重要法則,及「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的治療大法。《三國誌‧魏書‧方技傳》載述了華佗用灸夾脊穴之法,治療雙足痿躄不能行。晉‧皇甫謐之《針灸甲乙經》明確提出了取穴和針法,在之後的歷代醫學典籍中,均有治療包括大小便功能障礙在內的各種痿症症候的記載,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

現代西醫學之多發性神經根炎、急性脊髓炎、截癱、癔病性癱瘓以及進行性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等。

【辨證分型】

(一)肺熱傷津

兩足痿軟不用,漸至肌肉消瘦,皮膚乾燥,心煩口渴,嗆咳無痰,咽喉不利,小便短赤熱痛,脈細數,舌紅苔黃。

(二)濕熱侵淫

肢體逐漸痿軟無力,或兼見微腫,手足麻木、頑痒、捫及微熱、喜涼惡熱,身重面黃,胸脘痞悶,舌苔黃膩,脈濡數。

(三)瘀阻經脈

肢體痿廢不用,麻木不仁,唇紫舌青,四肢青筋現露,脈澀不利。

(四)肝腎兩虛

肢體癱瘓,腿脛大肉漸脫,兼有腰脊酸軟、咽乾、頭昏耳鳴,脈細數,舌紅絳。

【治療】

(一)肺熱傷津

1.治則:清熱潤燥。

2.處方:尺澤、肺俞、手三里、曲池、合谷、足三里、陽陵泉、懸鐘。

3.方義:肺俞、尺澤為肺經之背俞穴、合穴相配,可清熱潤燥。手三里、曲池、合谷、足三里,均屬手足陽明經穴,意在「治痿獨取陽明」;取筋會陽陵泉、骨會懸鐘,舒筋通絡、壯骨健身。

4.治法:上穴均用瀉法。

(二)濕熱侵淫

1.治則:清熱化濕。

2.處方:大椎、命門、腰陽關、三陰交、曲池、合谷、手三里、足三里。

3.方義:本型為濕熱下受,侵淫經絡,絡脈不通,則經脈弛緩。督脈為諸陽經之統,故取大椎、命門、腰陽關以強壯腰脊,通陽達表,并可驅脊膂之濕熱;三陰交有運脾化濕,通利三陰經絡之功;余穴均為手足陽明經要穴,具健脾化濕、調和氣血的作用。

4.治法:強刺激瀉法,不留針。督脈腧穴要求針感循經向下放散。

(三)瘀滯經脈

1.治則:活血行瘀。

2.處方:膈俞、華佗夾脊、肩髃、曲池、外關、合谷、髀關、伏免、足三里、解溪、陽陵泉。

3.方義:取血會膈俞,意在活血化瘀;華佗夾脊,可疏通督脈經氣,加強行瘀之功;余穴以陽明經穴為主配合筋會陽陵,取之,可通暢氣血,有利患肢康復。

4.治法:均用瀉法,刺激宜強。針後加艾條溫灸。

(四)肝腎虧虛

1.治則:滋補肝腎。

2.處方:肝俞、腎俞、命門、足三里、三陰交、太溪、曲池、合谷。

3.方義:痿證日久,肝腎精血被耗,致肢體痿弱不用。取肝俞、腎俞,益肝補腎,強壯筋骨;命門培元補腎,強壯腰脊,足三里、曲池、合谷健運脾胃,主潤宗筋;三陰交、太溪具有補益肝腎,健運脾胃,疏通三陰經脈,調和氣血之功。

4.治法:背部各穴用中等刺激補法,四肢諸穴用強刺激補法,針後加灸。

【古方輯錄】

《針灸甲乙經‧卷之十》:痿厥,身體不仁,手足偏小。先取京骨,後取中封、絕骨,皆瀉之。

痿厥寒,足腕不收,躄,坐不能起,髀樞腳痛,丘墟主之。

《針灸資生經‧第五》:三陰交療不能行。…三里、衝陽、僕參、飛揚、復留、完骨,主足痿失履不收。

《針灸聚英‧雜病》:有濕熱,有痰,有無血而虛,有氣弱,有瘀血。針中瀆、環跳(停針待氣一、二時方可),灸三里、肺俞。

《神灸經綸‧卷四》:痿症:湧泉、陰谷、陽輔。

上一節 眩暈
口眼歪斜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