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眩是眼目昏花,暈是頭腦旋轉,二者同時并現,統稱眩暈。《內經》中稱為「眩冒」、「眩」,對其病機論述頗詳。

眩暈病因病機頗為複雜,如心脾氣血不足,不能上榮于腦;肝腎陰精虧乏,肝陽上亢,上擾清空,跌仆所致頭部損傷,瘀血阻滯等。這裡僅選擇急重常見的痰濁中阻所引發的眩暈加以論述。該證多因恣食肥甘或勞倦太過,七情過極等損及脾胃,健運失司,中阻氣機,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發為眩暈。

關於本證的針灸治療,在《針灸甲乙經‧卷之十》中即有記載:「風眩善嘔,煩滿,神庭主之」。後世醫家,發揮頗多。宋‧竇材曾記錄針灸治療重證眩暈一則:「一人頭風發則旋暈,嘔吐數日不食,余為針風府穴」,并配合藥物而「永不發」(《扁鵲心書‧捲上》)。

現代醫學中的各種原因所致的眩暈如內耳性眩暈、腦性眩暈等,均歸屬於本證範疇。

【辨證分型】

(一)痰濁中阻

痰濁中阻,症見眩暈陣作,旋轉不已,耳鳴耳閉,難于站立,動則暈甚,嘔吐噁心,胸悶脘痞,甚則汗出,面色蒼白,脈象弦滑,舌苔白膩。

(二)氣血虧虛

眩暈時作,動則加劇,勞累即發,兼見面色皝白,唇甲不華,氣短懶言,神疲納減,心悸失眠,脈細弱,舌淡。

【治療】

(一)痰濁中阻

1.治則:化痰和中。

2.處方:風池、內關、合谷、豐隆。

3.方義:風池通於陽維,又為手足少陽之交會,能疏理三焦氣機,通導清陽上升;內關通於陰經,為手厥陰之絡,手厥陰與少陽相表裡,故取之能利氣降濁,和胃止嘔;合谷為手陽明之原,取此乃宗「頭面合谷收」之旨;加胃絡豐隆,滌化痰濁。

4.治法:風池針法同前,與內關均用平補平瀉法;合谷、豐隆施瀉法。

(二)氣血虧虛

1.治則:補益氣血。

2.處方:百會、足三里、三陰交、脾俞、胃俞。

3.方義:本型由氣血不足腦失所養引起,脾胃為生化之源,故取脾俞、胃俞以健運脾胃,化生精血,以資化源。足三里、三陰交可增強調補脾胃之功。百會位於巔頂,可升提氣血,充益髓海,腦髓得養則眩暈自止。

4.治法:百會用懸灸法,余穴用針刺補法。

【古方輯錄】

《針灸大全》:陰厥頭暈,及頭目昏沉:大敦二穴,肝俞二穴,百會一穴。

《通玄指要賦》:頭暈目眩,要覓于風池。

《楊敬齋針灸全書‧下卷》:頭眩、眼目生花:神庭、上星、風池、肺俞、合谷。

上一節 頭痛
痿證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