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厥證泛指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四肢逆冷為主要表現的一種急性病證。「厥者,逆也…輕則漸蘇,重則即死,最為急候」(《類經‧厥逆》)。

引起厥證的病因很多,包括情志過極、失血失液過多、痰濕內阻、感受暑邪、久病正虛等。其病機則主要在于上述諸種因素導致氣機突然逆亂,升降乖繆,氣血運行失常。內有虛實之分。實者系惱怒氣盛,上壅心胸;熱郁氣逆,阻遏氣機;或夾痰夾食,填塞于上,致清竅蒙閉,卒然發厥。虛者,因氣虛不足,清陽不升,氣陷于下,血不上承,陰陽不相順接,而現厥脫之證。

針灸治療首見於《內經》。《靈樞‧寒熱病》指出:「熱厥取足太陰、少陽,皆留之;寒厥取足陽明、少陰于足,皆留之。」《素問‧繆刺論》還提到尸厥的治療。之後,在晉《肘後備急方》、唐《備急千金要方》、宋《針灸資生經》,乃至元明時期的醫著,諸如《濟生拔萃》、《針灸聚英》等,多有載述。

本證相當於現代醫學之休克、虛脫、暈厥等。

【辨證分型】

(一)實證

突然昏倒,氣壅息粗,牙關緊閉,四肢僵直。如為痰厥,喉有痰聲或嘔吐涎沫,脈沉滑,苔白膩;如為食厥,脘腹脹滿,脈滑實,苔厚膩;如為暑厥,頭暈頭痛,胸悶身熱,脈洪數,或虛弦而數,舌紅而干。

(二)虛證

卒然昏厥,氣息微弱,張口自汗,膚涼肢冷,舌淡,脈微細或芤。

【治療】

(一)實證

1.治則:開郁利氣。

2.處方:水溝、中衝、湧泉;痰厥加豐隆,食厥加內庭,暑厥加勞宮。

3.方義:水溝,針之能蘇厥醒腦;中衝為手厥陰心包經之井,可開郁定志;湧泉為足少陰腎經之井,可平沖逆之氣。三穴分別列上、中、下三部,合用而使逆亂之氣順接,升降得循常道。因痰濁內阻致厥者,加豐隆豁痰;因暴飲過食,積滯內停,阻滯氣機而厥者,加足陽明之滎內庭以消滯和中;因感受暑邪,熱郁氣逆發厥者,加刺手厥陰之滎勞宮清心泄熱。

4.治法:均用瀉法。先針水溝,繼刺湧泉,留針,持續運針至厥蘇神清。中衝以三棱針點刺,出血數滴。余穴亦留針至症狀好轉。

(二)虛證

1.治則:補氣回陽。

2.處方:百會、膻中、隱白。

3.方義:百會系諸陽之會,灸之可升舉下陷之氣;膻中乃八會穴中之氣會,能調節氣機;隱白系足太陰之井,針之既能促使陰陽順接,又有健脾益氣之功。三穴合用,清陽得升,中氣得補,氣機得調,陰陽接續,則厥逆自除。

4.治法:百會、膻中用艾卷行雀啄灸,直灸至患者清醒。百會亦可先針刺,行補法運針1~2分鐘後,再施灸法。隱白斜刺向上,留針行補法,去針時擠出黑血。

【古方輯錄】

《葛洪肘後備急方‧卷一》:「尸厥之病,…針百會,當鼻中,入髮際五寸,針入三分,補之;針足大指甲下肉側,去甲三分;又針足中指甲上,各三分,大指之內去端韭葉;又針手少陰,銳骨之端各一分。」

「又方,灸膻中穴二十八壯。」

《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卒死,針間使各百作法息,又灸鼻下人中。」

《千金翼方‧卷二十六》:「凡尸厥如死,脈動如故,針百會入二分,補之。」

《針灸資生經‧第五》:「豐隆,主厥逆。」「金門,主尸厥暴死。」

《針經摘英集‧治病直刺訣》:「治尸厥,刺任脈玉泉(中極)一穴…針入三分,次針足太陰經隱白二穴…針入三分,更兼兩脇下熨之。」

《類經圖翼‧十一卷》:「厥逆:人中(灸七壯,或針入至齒妙),膻中(二十一壯),百會(暴厥逆冷),氣海。」

《針灸聚英‧卷二》:「厥:手足逆冷,陽氣伏陷,熱氣逆伏而手足冷也。刺內庭、大都。」

上一節 胃緩
胃脘痛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