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疔瘡系指瘡形如粟,堅硬根深,狀如釘丁的一種感染性病證。以顏面部和手足部多見,前者常因「走黃」而出現凶險危候;後者則可損筋傷骨,影響功能。

疔瘡病因頗多,有因恣食膏梁厚味、辛辣炙煿之品,致臟腑積熱,火毒結聚於肌表;或為器械所傷,昆虫叮咬等,感染毒邪,蘊蒸肌膚,凝滯結絡氣血為病。如毒邪治不及時或濫作擠壓,則可內損營血臟腑,熱毒熾盛,擾及神明。

針灸治療此證,歷代積累豐富經驗。如孫思邈就提到刺血敷藥法、灸法等治療疔瘡,他特別強調:「丁腫,灸掌後橫文後五指,男左女右,七壯即差,已用得效。丁腫灸法雖多,然此一法甚驗,出于意表也」(《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表明至少在唐代,已有相當認識。

現代西醫學中的癤腫與本證相當。

【辨主分型】

著重討論顏面疔瘡和手足疔瘡中之沿爪疔。

疔瘡,證多發于肌膚之表,形如粟米,根盤堅硬,深如釘狀。如為顏面疔瘡,見於面部,初起或痒或麻,漸現紅腫熱痛,甚者畏寒發熱,便秘溲赤,口渴欲飲,脈數,苔黃膩;如為沿爪疔,初起多限于指甲一側邊緣近端,輕微紅腫熱痛,既而釀膿,蔓延對側,甲背可呈黃或灰白色積膿之象,脈數或平,苔黃;如為疔瘡走黃,則瘡頂黑陷無膿,周圍膚色暗紅,高熱頭痛,煩躁神昏,皮膚瘀斑,脈洪數,苔黃糙。

【治療】

1.治則:清泄火毒。

2.處方:身柱、靈台、阿是穴;面疔加合谷,手疔加曲池,足疔加足三里,疔瘡走黃加委中、十宣、大陵。

3.方義:疔瘡屬表屬陽,身柱、靈台均系督脈之穴,督統諸陽,取此以泄熱毒達火邪,是治療疔毒之經驗要穴;阿是穴乃直取病所,敗毒祛邪。面疔多發于陽明經分佈區城,故取手陽明之原合谷,合谷、曲池、足三里都分屬手足陽明經,不僅可疏利面及手足局部之經氣,且可清解陽明之熱毒。疔瘡走黃,加十宣通接陰陽,配委中清血中火毒,心包經之原穴大陵清心寧神。

4.治法:阿是穴,周圍敷以蒜泥,暴露疔瘡之頭,用艾卷雀啄法灸之,疼者灸至不疼,不疼灸至疼。十宣、委中穴以三棱針點刺出血。余穴均施瀉法。疔瘡走黃症情險重,宜配合其他中西醫療法。

【古方輯錄】

《神應經‧瘡毒門》:「疔瘡生面上與口角:灸合谷;疔瘡生手上:曲池(灸)」。

《類經圖翼‧十一卷》:「又有疔瘡一證,…甚則以蒜膏遍塗四周,只露毒頂,用艾著肉灸之,以爆為度,如不爆者難愈。更宜多灸,百壯以上,無弗愈者」。

《針灸大成‧卷九》:「疔瘡(以針挑,有血可治;無血不可治):合合、曲池、三里、委中」。

上一節 外癰
丹毒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