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鼻淵是以鼻流濁涕,量多不止為主要特徵的一種鼻病。本病名首見於《素問‧氣厥論》,其曰:「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

本病與肺脾氣虛,復感風熱等外邪有關,肺氣不足,治節失職,邪毒易于滯留,脾氣虛弱,清陽不升,鼻竇失于氣血之養,邪毒久困,上結鼻竇而為病。

針灸治療鼻淵,在《針灸甲乙經》就已有記載,并初步提出了據症候表現,取不同腧穴的方法。歷代醫著如《備急千金要方》、《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針灸資生經》、《醫學綱目》、《針灸大成》等均有載述和發揮。《針灸大成》還對重症鼻淵、腦寒瀉臭的病因病機和取穴加以探討。

鼻淵相當於現代西醫學之急、慢性鼻竇炎。

【辨證分型】

(一)肺脾熱盛

涕黃量多,鼻塞,嗅覺差或消失,鼻腔紅腫。偏於肺熱者伴頭痛胸悶痰多,脈浮數,舌紅苔白;偏於脾經濕熱者伴頭昏體倦,納呆溲黃,脈濡或滑數,舌紅苔黃膩。

(二)肺脾氣虛

涕白粘或粘稠,量較多而無臭味,鼻塞,鼻內粘膜淡紅,腫脹較甚。偏於肺氣虛者,兼形寒肢冷,氣短乏力,遇風冷而症加重,脈緩弱,舌淡苔薄白;偏於脾氣虛者,兼肢困乏力,面色萎黃,食少便溏,脈緩弱,舌淡苔白潤。

【治療】

(一)肺脾熱盛

1.治則:清熱通竅

2.處方:迎香、通天、攢竹。偏肺熱者加列缺、合谷;偏脾經濕熱者加足三里、公孫。

3.方義:迎香位在鼻旁,屬於陽明,刺此以清邪熱通鼻竅,通天,足太陽穴,取以泄表衛之邪;攢竹,同屬足太陽經穴,其脈起于鼻,上循頰上,刺此以宣竅兼治頭痛頭暈。偏於肺經實熱者,加合谷為手陽明之原,與手太陰相表裡,配肺之絡列缺,宣肺氣,祛實熱,偏於脾經濕熱者,取胃經合穴足三里以調脾胃經氣;公孫屬脾經原穴,刺之以利濕。

4.治法:上穴均施瀉法。

(二)肺脾氣虛。

1.治則:補氣通竅。

2.處方:迎香、百會、上星;肺氣虛加肺俞、太淵;脾氣虛加脾俞、太白。

3.方義:取迎香以調和鼻部氣血,百會提補陽氣上升,上星以行氣開竅;肺氣虛者,補肺俞、太淵以益肺氣;脾氣虛者,取脾俞、太白以培補脾士。

4.治法:迎香平補平瀉,上星以輕瀉法,余穴均用補法。

【古方輯錄】

《針灸甲乙經‧卷之十二》:鼻鼽不利,窒洞氣塞,歪僻,鼽衄有癰,迎香主之。

鼽衄,中有懸癰,宿肉,窒洞不通,不知香臭,素髎主之。

《針灸資生經‧第六》:曲差、上星、迎香、素髎、水溝、齦交、通天、禾髎、風府、主鼻塞,喘息不利,鼻歪僻多涕,鼽衄有瘡。…厲兌、京骨、前谷,主鼻不利涕黃。

《針灸大成‧卷九》:腦寒瀉臭:上星、曲差、合谷…復刺後穴:水溝、迎香。

鼻淵鼻痔:上星、風府…更刺後穴:禾髎、風池、人中、百會、百勞、風門。

《醫學綱目》:鼻流清濁涕:灸上星二壯。又取人中、風府;不愈又取百會、風池、風門、大抒。

《類經圖翼‧卷十一》:鼻淵:上星、曲差、印堂、風門、合谷。

上一節 耳聾
鼻槁 下一節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