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耳聾系指聽力下降乃至消失的一種耳病。耳聾的記載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獻,但以《內經》述之較詳,并對病因病機作了初步分析。

本證發病,可因風熱邪毒由口鼻而入,侵襲膽經,阻滯經氣,致耳竅閉寒不通而聽力劇降;亦有因情志過極,肝失疏泄,郁而化火,循肝膽經脈上竄耳竅,發為耳聾;可因腎精不足,髓海空虛,而聽覺減退;或因過勞、病後,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之源不足,經脈空虛,不能上奉于耳。

針灸治療耳聾,在《足臂十一脈灸經》中即已有記載。《內經》則提到了多種耳聾的針刺辨治。《針灸甲乙經》在「手太陽少陽脈動發耳病」一節中,以主要篇幅具體介紹了耳聾的取穴之法。《外台秘要》還在載述多種耳聾的療法。《針灸資生經》全面總結了宋及宋以前治療耳聾的經驗。所述25個治聾穴位,基本上概括了現代針灸治療本病的用穴。明清的針灸專著如《神應經》、《針灸大成》、《針灸集成》等,均有不少記載。總之,我國古代醫學家在針灸治聾方面,已經具有相當成熟的經驗。

現代西醫學中感音性耳聾和癔病性耳聾均可歸屬於本病證。

【辨證分型】

(一)外邪侵襲

症見耳內驟然閉塞,聽力迅速下降,鼻塞頭痛,惡寒發熱,脈浮數,舌質紅,苔薄白。

(二)肝火上憂

猝然耳聾,耳鳴如潮,頭痛面赤,心煩口苦,咽乾便秘,夜寐不安,脈弦數,舌紅,苔黃。

(三)腎精虧虛

耳聾經久不愈,兼頭暈目眩,腰膝酸痛,甚則肢軟腰冷,脈細弱,舌質紅。

(四)中氣虛弱

耳聾耳鳴,遇勞則甚,面色少華,頭暈神疲,四肢乏力,食呆便溏,脈細,苔薄白。

【治療】

(一)外邪侵襲

1.治則:疏風熱,開耳閉。

2.處方:聽宮、天牖、後溪、液門。

3.方義:聽宮屬手大陽與手足少陽之會,能疏耳部郁滯之經氣而通耳閉;天牖為三焦經之穴,耳與三焦相通,三焦之脈「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該穴是古人治暴聾之驗穴,後溪繫手太陽之輸,通於督脈,可通陽達在表之邪;液門三焦之滎,亦可泄熱開竅。

4.治法:均施以瀉法。聽宮宜直刺進針1.5~2寸,加大刺激強度,使感應達到半個面部,並有鼓膜外凸感。

(二)肝火上憂

1.治則:清肝膽,通耳竅。

2.處方:聽會、翳風、中渚、行間。

3.方義:聽會屬膽經,翳風為手足少陽之會,用以泄膽火,通絡聰耳;中渚為手少陽之輸穴,利三焦氣機而開耳竅;行間,為肝之滎,引肝熱下行。此四穴,遠近配合,清肝膽之火,疏耳部之氣,故可通竅復聰。

4.治法:聽會、翳風、深刺,施以瀉法,運針1~2分鐘後去針;余穴瀉法留針。

(三)腎精虧虛

1.治則:滋養肝腎,填精補髓。

2.處方:肝俞、腎俞、關元、三陰交、聽宮。

3.方義:本型系肝腎不足,精血衰少,清竅失養聽致。,故取肝腎兩俞,以補肝腎;關元,充實下元,填精益腎,取三陰交以調補三陰之不足。聽宮為局部取穴,可開通耳竅。

4.治法:均用補法。症情重者,關元、腎俞可加用灸法。

(四)中氣虛弱

1.治則:調補脾胃,益氣升清。

2.處方:脾俞、氣海、足三里、百會、耳門。

3.方義: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之源虧損,不能上奉以榮耳。故取脾俞、足三里以調脾胃而補中氣,配氣海以培補元氣,取百會以升清陽之氣,耳門以宣耳竅。

4.治法:均用補法,百會針灸後可加灸。

【古方輯錄】

《素問‧繆刺論》:邪客于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立聞,不已,刺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立聞,其不時聞者,不可刺也。

《針灸甲乙經‧卷十二》:聾,耳中巔溲,巔溲者若風,聽會主之。

聾,翳風及會宗、下關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卷三十》:「天牖、四瀆主暴聾」。

《針灸資生經‧第六》:商陽、陽谷、百會治耳鳴耳聾。束骨、翳風、上關、後溪、顱囟,治耳聾。腎俞,治耳聾腎虛。聽會治耳聾,耳中如蟬聲。聽宮,治耳聾如物填塞,無所聞,…耳門、翳風、腦空,療耳鳴聾。…肩貞,主耳聾。

《神應經‧耳目門》:重聽無所聞:耳門、風池、俠溪、翳風、聽會、聽宮。

《針經摘英集‧治病直刺訣》:「治耳聾耳鳴,刺手少陽經翳風二穴…令病人揲錢二十四文,口咬側臥取之,針透口中,令病人閉口鼻搖頭,其怒氣從耳中出;次針足少陽經聽會二穴」。

《楊敬齋針灸全書‧下卷》:耳聾氣閉:聽會、翳風、合谷。

《席弘賦》:「耳聾氣痞聽會針,迎香穴瀉功如神」。

《針灸集成‧卷二》:耳聾:先刺百會,次刺合谷、腕骨、中渚、後溪,下三里、絕骨、崑崙,并久留針,腎俞二七壯,至隨年為壯。

《神灸經綸‧卷三》:耳聾:腎俞、竅陰、上星(風聾二七壯)、翳風(痛聾七壯)、聽宮、外關、偏歷、合谷、陽維(穴在耳後,引耳前弦上是穴。千金治耳風雷鳴,灸五十壯)。

上一節 園翳風障
鼻淵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