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牙痛,是指牙齒因某種原因引起疼痛而言。早在安陽殷墟甲骨文就有關於齦病的記載。《內經》述之頗詳。

牙痛,多因風火邪毒侵及牙體或牙齦,邪聚不散,氣血滯留,瘀阻脈絡而為病;亦有恣酒嗜辛,腸胃積熱,郁久化火,火毒循胃經上攻于齒所致。慢性牙痛,多係腎陰虧耗,陰虛火盛,虛火上炎,灼煉牙齦而癰。

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中已提到灸治牙痛:「病齒痛…皆久(灸)臂陽明 (脈)」。《靈樞‧雜病》篇,進而加以初步辨治:「齒痛,不惡清飲,取足陽明;惡清飲,取手陽明」。歷代更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現代西醫學中,牙齒及牙周組織各種病變所致的牙痛可按本證辨治。

【辨證分型】

(一)實火牙痛

症見牙痛劇烈,齒齦紅腫。如為風火牙痛,則見發熱惡寒,口渴咽乾,牙痛遇冷稍減,受熱增劇,脈浮數,舌紅,苔白而泛津;如為胃火牙痛,牙痛更甚,齒齦可滲血益膿,腮邊紅腫,熱而痛,口渴而臭,便秘尿黃,脈洪數,舌紅絳,苔黃而燥。

(二)虛火牙痛

虛火牙痛,症見牙齒隱痛,時作時止,午後痛甚,日久不愈,牙齦萎縮,甚則牙浮齒動,常伴腰膝酸軟,脈細數,舌質嫩紅,少苔。

【治療】

(一)實火牙痛

1.治則:泄風熱,瀉胃火。

2.處方:頰車、下關、合谷;風火加太陽,胃火加內庭。

3.方義:因手足陽明之絡經均入于齒,牙痛多與風熱、火毒損陽明絡脈有關,故治療時常以陽明經穴為主。頰車、下關分別位於下齒與上齒區域,可泄病所之火毒,疏通經氣;合谷屬遠道取穴,該穴是鎮牙痛之驗穴,如屬風火牙痛,刺太陽以清風熱;如屬胃火牙痛,加胃經之滎內庭,以降胃火。

4.治法:太陽深刺,施瀉法。運針1~2分鐘後去針,擠去惡血。余穴均用瀉法,留針至痛止或痛緩,其間須作間斷運針刺激。牙痛病因複雜,針灸以鎮痛為主,故止痛後尚需配合其他療法,對部分患者宜作病因治療。

(二)虛火牙痛

1.治則:滋腎陰,降虛火。

2.處方:合谷、頰車、太溪、然谷。

3.方義:取腎經原穴太溪,補之以滋陰益腎,復取腎經滎穴的然谷,瀉之以降虛火,合谷頰車通絡止痛。

4.治法:太溪用補法,余穴用輕瀉法。留針至痛止或痛緩。

【古方輯錄】

《千金翼方‧卷二十六》:「牙齒疼,灸兩手中指背第一節前有陷處七壯,下火立愈。齒疼,灸外踝上高骨前交脈上七壯」。

《針灸資生經‧第六》:「陽谷、正營,主上牙齒痛。陽谷、液門、商陽、二間、四瀆,主下牙齒痛」。

《百症賦》:「耳門、絲竹空,住牙疼于頃刻」。

《神應經‧鼻口門》:「牙疼:曲池、少海、陽谷、陽溪、二間、液門、頰車、內庭、呂細(在內踝骨尖上,灸二七壯)。上牙疼:人中、太淵、呂細、灸臂上起肉中,五壯。下牙疼:龍玄(在側腕交叉脈)、承漿、合谷、腕上五寸,兩筋中間,灸五壯」。

上一節 口瘡
暴盲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