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病症治療 » 傳染病 » 流行性乙型腦炎
【內容】

體針

乙腦的針刺治療一般採取對症取穴法(3~6)。

(一)取穴

常用穴:百會、風府、風池、大陵、後溪、湧泉、氣海。

備用穴:高熱加曲池、大椎、委中;抽搐加水溝、身柱、合谷、太衝;昏迷加十宣、氣海、印堂;呼吸衰竭加會陰,循環衰竭加素髎、內關;頭痛加太陽、頭維、列缺;嘔吐加中脘、內關、足三里;尿瀦留加關元、曲骨、三陰交;躁狂加大椎、神門;腹脹腹痛加天樞、足三里;吞嚥困難加天突、人迎、金津、玉液、合谷。

(二)治法

常用穴均用重瀉法;據症情可留針20分鐘至4小時不等。根據不同的症狀,各症的具體治法亦有不同,分述如下。

高熱:委中以三棱針點刺出血,余穴用透天涼瀉法,留針20分鐘。

昏迷:十宣、印堂均刺血,氣海以艾卷雀啄灸,直至神志清醒。

抽搐:用瀉法,持續運針至搐止,并留針約2~4小時,以防復發。

呼吸衰竭:宜深刺會陰、湧泉兩穴,大幅度捻轉提插,持續運針15~20分鐘。

循環衰竭:以艾卷重灸百會、氣海兩穴,至局部皮膚潮紅起小泡,內關、素髎平補平瀉持續運針15~20分鐘。

頭痛:太陽刺血,余穴瀉法留針20~30分鐘。

嘔吐:足三里、內關平補平瀉,中脘瀉法,留針15~30分鐘。

尿瀦留:關元可透曲骨穴,使針感放射至龜頭,反覆施以瀉法,亦可應用震顫法(即右手持針作小幅度較快速的提插,狀若顫動)。三陰交平補平瀉,須針至有尿感後出針。

躁狂:大椎穴用深刺法,緩緩進針至1.5寸左右,患者如有觸電感,立即退至無感覺區留針,切忌刺之過深和提搗,以免發生事故。神門用瀉法。

腹脹腹痛: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30分鐘。

吞嚥困難:天突、人迎,以毫針緩緩刺入,分層緊提慢按,反覆提插至有強烈得氣感後,即出針。金津、玉液以三棱針速點刺出血,合谷用瀉法,留針15分鐘。

治療間隔視病情而定,輕者每日2~3次,重者6小時1次。原則上是:在前次針刺後體溫下降還未回升之際即施第2次治療。

(三)療效評價

以此法治療462例,各種症狀的治癒率在67~100%,絕大多數在85%以上(4~5)。

刺血

(一)取穴

常用穴:太陽、少商、尺澤、百會、合谷、大椎、曲池、足三里。

備用穴:體溫過高:風府、印堂、十宣、委中;角弓反張:風池、陶道;神志昏迷:水溝、勞宮、中衝;牙關緊閉:水溝、承漿、頰車、大陵;嘔吐、煩躁:內關、神門。

(二)治法

常用穴為主,據症加備用穴。急救抽搐昏厥以三棱針點刺太陽、少商、尺澤出血,並在太陽、尺澤拔罐2~3分鐘。險情解除後以毫針刺百會向後橫刺4分,曲池、合谷、大椎直刺0.8~1寸,瀉法不留針;足三里1.2寸,留針15分鐘。項背部及風池、大椎以梅花針重叩5分鐘。備用穴之印堂、十宣、委中以放血法,余穴針刺。每日刺血1次,針刺2次,不計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急診患兒36例,痊癒(神志清楚,體溫恢復正常,症狀及體征消失),33例,顯效(神志清楚,抽搐止,體溫恢復正常,臨床症狀大部消失)3例,有效率為100%(6)。

主要參考文獻

(1)黨正孫,等。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人工感染幼差別電針療法的初步實驗。中華醫學雜誌1955;41(5):413。

(2)王志容,等。頭針對流行性乙型腦炎恢復期及後遺症的治療作用。貴州醫藥1981;4:53。

(3)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進展》。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261~262。

(4)盛燦若。針刺治療四十二例流行性乙型腦炎的觀察。福建中醫藥1963;8(3):12。

(5)楊逢倫,等。針刺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及其後遺症420例的總結報告。中醫雜誌1959;5:17。

(6)羅廣明。針刺治療小兒乙型腦炎36例,中國針灸1992;12(6):11。

瘧疾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