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病症治療 » 消化系統病症 » 急性膽囊炎
【內容】

體針

(一)取穴

常用穴:膽俞、陽陵泉、中脘、足三里。

備用穴:絞痛加郄門、期門,黃疸加至陽,發熱加曲池,嘔吐加內關。

(二)治法

每次從常用穴中選取2~3穴,據症狀加備用穴。除期門不宜深刺,膽俞穴斜刺向脊柱外,余穴均宜直刺、深刺。在引發出強烈得氣感應的基礎上,施以瀉法,持續運針3~5分鐘,留針30~45鐘,每隔5分鐘運針1~2分鐘。每日可針刺2次。

(三)療效評價

體針治療急性單純性膽囊炎的效果,有效率在80%~90%左右。

電針

(一)取穴

常用穴:膽俞(右)、膽囊穴、中脘。

備用穴:日月、期門、梁門、太衝。

(二)治法

以常用穴為主。效不佳時,酌加備用穴。尋準穴位後,進針深刺,出現強烈針感後即接通電針儀,膽俞、中脘接陰極,膽囊穴接陽極。採用可調波,強度由弱漸強,以能耐受為度。每次30分鐘,每日1~3次。

(三)療效評價

據觀察,電針後數天內症狀可明顯改善,體溫恢復正常,腹部壓痛逐步消失,有效率在90%左右(4)。

耳針

(一)取穴

常用穴:分兩組:(1)肝、胰膽、腹、耳迷根;(2)肩、神門、交感。

備用穴:三焦、十二指腸。

(二)治法

急性發作時取常用穴第一組針刺。如效不明顯,加備用穴。採取病人能忍受的強刺激,持續捻轉,或用電針。留針30~60分鐘,直到症狀有所緩解。取針後,再選第二組穴行壓丸法。壓丸法操作:將直徑約1~1.5毫米成熟之王不留行種子粘附在0.6毫米見方的小塊膠布上。在所選耳穴穴區探得敏感點後,用鑷子夾取這種膠布一塊,對準敏感點貼敷好。各穴貼好後,按壓數分鐘,并囑病人每日自行按壓3~4次,每次持續5~10分鐘。急性發作時,可增加按壓次數,延長按壓時間。

(三)療效評價

通過114例觀察,用耳穴壓丸法對減輕疼痛和減少發作有明顯效果(5)。

穴位注射

(一)取穴

常用穴:膽俞、足三里、膽囊穴、中脘。

(二)治法

藥液:當歸液、紅花液、10%葡萄糖注射液,任取一種。

常用穴每次選二穴,以五號齒科注射針頭深刺(膽俞穴須斜向脊柱深刺),得氣後,略作提插使針感明顯,推入藥液。如用當歸液或紅花液,每穴注入5毫升;如用10%葡萄糖液,每穴注入10毫升。日穴注1~2次。

(三)療效評價

經臨床應用,本法治療急性膽道感染有一定效果(6)。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常用穴:日月、期門。

(二)治法

低功率氦氖激光器,功率7毫瓦,波長6328,光斑直徑3毫米。用導光纖維直接照射上述二穴,每穴照射10分鐘。每日1次,10次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療效標準:(1)痊癒:經治療後,疼痛消失,超聲波複查3次,提示陰性,隨訪未發;(2)有效:上腹部疼痛消失,唯放射痛尚存,超聲波檢查(規定在食後2小時)膽囊進出波間液平縮小在2.5毫米之內,白細胞在8000/立方毫米以內;(3)無效:治療後無改善。

完成全部治療的膽囊炎病人76例,按上述標準,痊癒35例(46.1%),有效28例(36.8%),總有效率82.9%(7)。

拔罐

(一)取穴

常用穴:膽俞。

備用穴:膽囊穴

(二)治法

先取主穴,以閃火法或抽吸法吸拔僅拔右側。留罐10~15分鐘,以局部疼痛緩解或消失為度。如拔罐尚難以控制症狀,可在右側膽囊穴,以28號2寸毫針刺入,得氣後施強刺激瀉法,留針30分鐘~1小時,間隔5~10分鐘運針一次。不計次數和療程,如絞艱發作,可再次拔罐治療。

(三)療效評價

用單純拔罐之法治療10例,結果全部有效(8)。

主要參考文獻

(1)張子文。針刺治療膽石證膽囊炎初步經驗介紹。中醫雜誌1959;7:27。

(2)王佐良,等。針刺治癒膽囊炎介紹。上海中醫藥雜誌1959;5:37。

(3)上海市虹口區中心醫院外科。針刺治療膽囊炎及其機制的初步探討。全國外科學術會議資料選編,1961。

(4)上海中山醫院。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膽道感染。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症經驗交流會資料,1975。

(5)陳鞏蓀,等。《耳針研究》。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268~269。

(6)河南省人民醫院。中藥、硫酸鎂、針刺治療急性膽囊炎、膽石症的體會。全國第二次中西醫結合膽道疾病會議資料,1977。

(7)朱新太,等。氦一氖激光照射穴位治療膽道疾病83例。上海針灸雜誌1984;1:7。

(8)楊同錫。針刺拔罐治療膽絞痛100例。陝西中醫1991;12(1):34。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