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病症治療 » 消化系統病症 »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內容】

艾灸

(一)取穴

常用穴:(1)中脘、天樞、關元;(2)上巨虛。

備用穴:脾俞、腎俞、大腸俞、足三里、太溪、太衝、三陰交、中膂俞。

(二)治法

常用穴任選一組,亦可一組無效時改為另一組,或兩組同用。備用穴據症酌取,每次2~3穴。均用艾灸,但方法不同,分述如下:

第1組常用穴灸法:取艾灸盒二個,將1~3寸長艾條4~5段,點燃後,放在艾灸盒內。令病人平臥暴露腹部,然後,將艾灸盒分別置於可覆蓋中脘、天樞至關元的穴區(中脘穴上可用小號艾灸盒,天樞至關元穴,須用大號)。盒蓋留1~2毫米孔隙。灸治部位溫度漸升,以病人能耐受為度。如太燙,可將盒內艾段分散,或略抬高艾灸盒。30分鐘後溫度漸減,40分鐘灸畢。

第2組穴灸法:選雙側上巨虛,取準穴後以2%普魯卡因注射液作一局麻皮丘,并塗以蒜汁,用黃豆大之艾炷,連續行直接灸,一般灸21~25壯,使穴區形成一直徑0.8~1毫米的焦痂,痂下硬結厚度須達0.5毫米以上。5~7日形成灸瘡,注意保持清潔,灸瘡在3~5周內癒合。

配穴灸法:用艾條以雀啄灸,每次15~20分鐘,以穴區皮膚出現紅暈為度。

每日或隔日1次,15次~20次為一療程。

為加強療效,尚可配合捏脊法:共分5條線,即大椎至長強穴1條,大杼至白環俞左右2條,附分至秩邊左右2條。病人伏臥,朮者雙手拇食指指腹相對,自長強穴捏起肌膚,邊捏邊推,漸到大椎穴,如此反覆3~5遍,每次捏至腰俞、腎俞、脾俞時,用力往上提拉几下肌膚,依上手法再捏其他諸線。

(三)療效評價

療效評判標準:基本痊癒:臨床症狀消失,大便鏡檢正常,腸鏡檢黏膜病變恢復正常或遺留疤痕;顯效:臨床症狀基本消失,大便鏡檢正常,腸鏡或鋇透示粘膜為輕度炎症性改變;有效:臨床症狀明顯減輕,腸鏡及鋇透示病變程度有減輕;無效:治療前後,臨床症狀、腸鏡、鋇透病變均無改善。

艾灸治療本病的有效率,在65%~98%。50例以上法艾灸并以上述標準評判,基本痊癒為37例(74.0%),顯效10例(20.0%),有效2例(4.0%),無效1例(2.0%),總有效率迷98.0%,另觀察50例,總有效率為92.0%,一年後隨訪,復發率為30.0%,再于足三里施以化膿灸,全部有效(1、2、3)。

體針

(一)取穴

常用穴:(1)臍中四邊穴;(2)天樞、關元、氣海。

備用穴:大腸俞、長強、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陰交。

(二)治法

常用穴每次取1組,輪換交替,備用穴酌取2~3穴。取臥位,臍中四邊穴,以上下左右為序,選28~30號毫針,快速進針,成人一般針深3~5分,緩緩刺入,捻轉半分鐘,不留針。天樞、氣海、關元、針深1~2寸,得氣後,以高頻小幅度提插加捻轉之補法,使針感放射至腹部和外生殖器。大腸俞、脾俞、胃俞,均斜向脊柱針刺1.5~2寸,長強、足三里、三陰交直刺1~1.5寸,以得氣為度,并施平補平瀉手法。留針15~20分鐘,每隔5分鐘行針1次。亦可于進針得氣後,採用溫針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效間隔5~7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58例,基本痊癒49例(84.5%),有效1例(1.7%),無效8例(13.8%),總有效率為86.2%(4,5)。

穴位埋植

(一)取穴

常用穴:神道透靈台、大腸俞、天樞。

備用穴:脾俞透胃俞、足三里、腎俞。

(二)治法

每次取3~5穴,常用穴與備用穴搭配取用。採取注線法埋植,取12號腰穿針,將01號消毒腸線3毫米,穿入針孔內。穴區消毒局麻後,左手拇食指固定皮膚,右手執針,快速刺入皮下,至所需的深度後,固定針芯向上提腰穿針至針芯平齊時出針,腸線即埋入穴內,覆蓋消毒敷料并固定。10~15天埋植1次。穴位可輪用。

(三)療效評價

以本法治療慢性結腸炎125例,痊癒88例970.4%,有效26例(20.8%),無效11例(8.8%),總有效率91.2%。與西藥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05),以穴位埋植為優。對穴位埋植32例,作3年隨訪,復發率為14.5%(6)。

針灸

(一)取穴

常用穴:(1)中脘、氣海、神關闕、天樞。

備用穴:(1)足三里、三陰交、公孫;(2)大腸俞、胃俞、脾俞。

(二)治法

常用穴與備用穴之第一組用於針刺,第二組用於灸治。以常用穴為主,酌配備用穴。針刺法:得氣後,施平補平瀉法,留針15分鐘。灸法,系採用灸療儀照射。先在選好之穴位上塗以艾油,然後將灸療儀之灸頭對準穴位,并作固定,打開機器開關,灸頭髮亮,直至患者感到溫熱為宜。每穴照射15~30分鐘。針刺灸療可輪用,亦可合用,每日1次,12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三)療效評價

療效評判標準:基本痊癒:臨床症狀消失,大便形狀、便次正常,連續鏡檢陰性,結腸鏡檢查腸壁表面光滑,鋇劑灌腸無鋇劑停留;有效:臨床症狀明顯好轉,鏡檢有少量上皮細胞或膿球,結腸鏡檢查,腸粘膜輕度充血,潰瘍面消失或變淺,鋇劑灌腸腸壁微粗糙;無效:治療前後症狀體徵未改善。

共治82例,基本痊癒62例(75.6%),有效20例(24.4%),有效率達100%(8)。

隔餅灸

(一)取穴

常用穴:(1)中脘、氣海、足三里;(2)大腸俞、天樞、上巨虛。

備用穴:脾胃虛弱加脾俞;溫熱蘊結加水分;脾虛肝鬱加脾俞、肝俞;脾腎陽虛加關元;便秘加中注;膿血多加隱白。

(二)治法

藥餅製作:附子、肉桂、丹參、紅花、木香、黃連研成細粉,密藏備用。溫熱蘊結以黃連、丹參、紅花、木香為主藥;其他各型以附子為主藥,配以適量肉桂、紅花、木香、丹參等藥。每次取藥粉2.5克,加黃酒3克,調成厚糊狀,并製成直徑2.3毫米,厚度0.5毫米的藥餅。

常用穴均取,每次1組,備用穴據症而加。將藥餅置於穴位上,上放置底徑2.1毫米,高2毫米,重約2克之艾炷灸灼。脾胃虛弱型各灸3壯;溫熱蘊結各灸2壯,其中足三里、上巨虛各灸4~7壯,要求有較強的感應。脾虛肝鬱均灸3壯,脾腎陽虛主穴3壯,配穴4壯;便秘者中注灸2壯,天樞少灸或不灸;膿血甚者,隱白灸4~7壯。

(三)療效評價

以類似上述標準評判,共治42例,基本痊癒24例,顯效12例,有效6例,總有效率達100%(9)。

主要參考文獻

(1)Kequena‧Y(李學武譯)。針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83;9(4):341。

(2)梁粹英,等。艾灸治療急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觀察。第二屆全國針灸針麻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1984:44,北京。

(3)張泳南。化膿灸治療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50例療效分析。針灸論文摘要選編(中國針灸學會),1987:66,北京。

(4)劉康平。針灸治療慢性非性結腸炎。天津中醫1986;3(3):3。

(5)史寶瑞。針灸治療慢性腸炎。中醫雜誌1858;(7):486。

(6)劉家蔭,等。埋線治療慢性結腸炎125例療效觀察。第二屆全國針灸針麻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1984:99,北京。

(7)陳鞏蓀,等。耳針研究。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187。

(8)聶漢云,等。針刺和經穴灸療儀照射治療慢性結腸炎32例。遼寧中醫雜誌1988;(8):28。

(9)吳煥淦,等。隔藥餅灸治療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的臨床和實驗研究。中國針灸1992;12(1):29。

上一節 急性胃扭轉
急性膽囊炎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