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體針

(一)取穴

常用穴:三陰交、崑崙、太衝。

備用穴:內庭、行間、解溪、丘墟、中封、俠溪。

(二)治法

每次選常用穴2~3穴,酌加備用穴1~2穴。一般採取快速進針,得氣後施提插結合小幅捻轉之瀉法,待出現較強烈的針感後,即行出針。體質較弱者,得氣後予以輕度平補平瀉法,留針10~15分鐘。針柄上燃拇指大艾炷。輕者隔日1次,重者每日1次,7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24例,用上法全部治癒(2,3)。

耳針

(一)取穴

常用穴:(1)交感、神門;(2)心、皮質下;(3)心、神門。

(二)治法

每次取1組。可以第1組與第2組交替使用,亦可僅用第3組。據症情變化和治療情況而定。均取雙側穴。探准敏感點後,將毫針速刺入,以不穿透耳軟骨為度。接通電針儀,連續波,頻率600次/分,電流強度以耐受為度,通電30~60分鐘。每日1次。有條件者,可在睡前加針1次。10天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16例。其中14例,治療6~24次痊癒,2例治療56次及106次痊癒。隨訪2~10年,均未發作(4)。

穴位注射

(一)取穴

常用穴:解溪、足三里。

備用穴:合谷、崑崙、中渚、太溪、行間、臨泣。

(二)治法

維生素B1注射液(100毫克/2毫升)。常用穴取1穴,備用穴視症情而定,酌取1~2穴。每穴注入0.3~0.5毫升,總劑量以不超過2毫升為宜。注射針頭選用5號齒科針頭,刺入穴位後,有酸脹重感即可,如有觸電或發麻感,應稍上提後,始能注入藥液。穴位輪流選用,每日1次,7~10次為一療程。停7天後繼續下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18例,痊癒8例(44.5%),顯效6例(33.3%),有效2例(11.1%),無效(為情況不明)2例(11.1%),總有效率為88.9%(5)。

刺血

(一)取穴

常用穴:足十宣(或足部井穴)。

備用穴:足三里、三陰交。

(二)治法

據病變累及部位,取相應足十宣穴或井穴,如累及整個足跖部或足趾,則均取。足十宣和足部井穴可交替輪用。操作方法為,醫者以左手拇、食指用力捏緊足趾,右手持三棱針,對準穴位,迅速點刺,擠出綠豆大血珠1~2滴。用消毒棉球拭淨。如第1次刺血,症狀未見減輕,可加一備用穴。備用穴用針刺法,針芒向下,進針得氣,提插探尋,使針感傳導至足,再施一進三退之透天涼手法3~6遍。隔日1次,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7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20例,結果痊癒19例(95%),有效1例(5%),總有效率達100%(6)。

拔罐

(一)取穴

常用穴:分二組:1、上肢:華佗夾脊自C5~T7,曲池、外關;下肢:華佗夾脊L1~5、秩邊、陽陵泉。2、上肢:八邪或上八邪(手背第1~5指掌關節後緣之間凹陷處);下肢;八風或上八風(足背第1~5趾跖關節後緣,兩跖骨間)。

(二)治法

第1組穴位針刺,秩邊穴以75毫米長之毫針,深刺;餘穴用40~50毫米毫針,華佗夾脊略斜向椎體刺,餘均直刺。得氣後,採用捻轉瀉法,運針3~5分鐘,留針15~20分鐘,隔5分鐘運針一次。一般每次取1~2穴,穴位交替取用。

第二組穴用拔罐法,每次取一穴(雙側),穴位可交替輪用。常規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然後拔以抽吸罐(一般玻璃罐難以吸拔),留罐10~15分鐘,以吸出5~10毫升血液為度。

上述方法每日或隔日一次,針刺與拔罐同期進行。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治療8例,結果臨床痊癒5例,有效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87.5%。其中最短10天,最長治14天。(7)。

主要參考文獻

(1)陳尚志,等。針灸療法加服加味龍膽湯治癒紅斑性肢痛病一例。中華醫學雜誌1955;(5):473。

(2)韓祖濂,等。溫針灸治療紅斑性肢痛病9例療效觀察。中華醫學雜誌1974;(2):103。

(3)賴惠真。針刺治療紅斑性肢痛症15例。新中醫1986;18(6):33。

(4)周燮生。耳穴電針治療紅斑性肢痛16例觀察。江蘇醫藥1984;(1):32。

(5)武漢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理療科。全國中西醫結合工作經驗交流會議資料選編(內部資料)。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1;249。

(6)蔣漢林。針刺治療紅斑肢痛20例。新中醫1977;(6):37。

(7)陳森然。針刺加刺血拔罐治療八例紅斑性肢痛症。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88;7(4):39。

上一節 雷諾病
精神分裂症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