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電針

(一)取穴

常用穴:天容、容後、天窗、臂臑。

備用穴:陽白、合谷。

容後穴位置:下頜角後方,耳垂後凹陷直下1.5寸處。

(二)治法

每次取頸肌痙攣較突出之同側頸部常用穴一個和雙側臂穴,另酌取配穴一個(同側)。頸部主穴和配穴,針刺入得氣後,略作提插捻轉,接通電針儀。其中,頸部穴接負極,配穴接正極。具體要求如下:天容穴,直刺5~8分,電針時頭向針刺側轉動並有同側聳肩運動;容後:直刺0.5~1寸,電針時頭向針側轉動;天窗:直刺5分或向上斜刺1寸,電針時針側有仰頭及聳肩動作。臂穴,向內下方斜刺1.5寸,待有酸脹等得氣感後,作捻轉結合小提插運針1分鐘,留針,不接電針。通電或留針時間為20~3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5次為一療程,未癒者停針3~5天後繼續下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8例,結果均獲痊癒。其中4例,經7~9年隨訪,都未復發(4,5)。

穴位電療

(一)取穴

常用穴:風池、肩井、扶突。

備用穴:百會、合谷、安眠。

(二)治法

主要採用共鳴火花和感應電進行穴位刺激。常用穴據痙攣性斜頸的不同症型而選取:水平旋轉取全部3個穴;後屈型取扶突,前屈型取風池和肩井。先以感應電刺激。系採用普通電療機的感應部分,輸出為0~18V交流電。其中1擋為3V,2擋55V,3擋9V,4擋15V,5擋18V;頻率為60~80赫茲,為不規則針形波。感應電治療時,將兩個手柄同時置於兩個穴位上,用斷續電進行治療。刺激方法如下:水平旋轉型痙攣性斜頸患者,先置於雙風池穴,斷續通電3分鐘;向下滑至肩井穴,斷續通電3分鐘;然後,再放置於雙扶突穴,斷續通電1~2分鐘,并指導患者作頭部運動,再在該穴通電2分鐘。後屈型患者,將兩手柄同時置於扶突穴,斷續通電5分鐘,指導患者作頭部運動,然後再按上法重複1次。前屈型患者,先將兩手柄置於雙風池穴,斷續通電3分鐘,向下滑動至雙肩井穴,通電3分鐘。斷電後,指導病人作頭部運動,之後再按上法重複1次。感應電穴位刺激,開始時先調到3V,然後逐漸加大,直至肌肉出現明顯收縮而患者又能耐受為止。

然後用共鳴火花進行治療。以叉狀電極或小圓電極接觸穴位上。主要的刺激穴位為風池穴和備用穴。其劑量為成年人中等量,老人或兒童弱刺激。每穴刺激3分鐘。上述穴位除風池選用雙穴外,安眠、合谷均用單穴(對側或同側),如患者失眠,則改雙安眠穴。

感應電和共鳴火花穴位刺激,每日1次,15~2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日。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準:痊癒:頭頸部異常運動消失,頸部可做任何方向自主運動,局部肌肉硬化恢復正常;顯效:頭頸部異常運動消失或基本消失,在過度疲勞或緊張時偶發;有效:頭頸部異常運動數減少,幅度減小。

以上法治療42例,按上述標準評定:痊癒40例(95.2%),顯效1例(2.4%),有效1例(2.4%),總有效率達100%(3)。

主要參考文獻

(1)韓祖濂,等。針刺治癒痙攣性斜頸。新中醫1975;(1):50。

(2)尤安民。針刺治癒痙攣性斜頸一例報告。河北中醫1983;(4):36。

(3)李俊英。共鳴火花及感應電穴位治療痙攣性斜頸42例。中華理療雜誌1982;5(2):93。

(4)吳經偉。針治痙攣性斜頸初步探討。上海針灸雜誌1985;(2):17。

(5)曹維婷。針刺治癒痙攣性斜頸。山西中醫1987;(6):12。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