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病症治療 » 外科炎症 » 急性淋巴管炎
【內容】

刺灸法

(一)取穴

常用穴:阿是穴、紅絲附近或兩旁的經穴3~5處。

備用穴:紅絲所過或所屬經脈的郄穴。

阿是穴位置:系紅絲之頭部和根部二處。

(二)治法

僅取常用穴,如效果不明顯可加用或改用備用穴。常用穴刺灸:先在經穴針刺,得氣後作中強刺激捻轉提插,留針;繼在阿是穴施灸,用點燃的艾卷,從紅絲的頂頭部向根部緩慢移動,灸火離皮膚3厘米左右,以患者感熱而舒適為度,約灸15~20分鐘,待原來較細的紅線灸成一寬而紅的帶,隨即起針停灸。備用穴刺法:在選定郄穴之兩端各1寸處,用左手拇、食指按壓,使靜脈怒張,右手持三棱針對準穴位速刺入2~3毫米,立即出針。如此反覆左右上下點刺四、五下,呈梅花形,針點距離1~2毫米,血出如珠即可。刺入手法應輕捷,不宜過深。如血出不暢,可稍作擠壓。術後用碘酒消毒後,用紗布包敷。每日1次。如症情緩解,針刺或刺血穴點數可減少。

(三)療效評價

上法共治療139例,總有效率達97.1%,其中1次治癒者109例(78.4%)(2,3)。

刺血

(一)取穴

常用穴:井穴(指紅線所循或所過經線之井穴)。

備用穴:阿是穴(指紅線),合谷。

(二)治法

先確定井穴,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使之出血。出血不暢者,應作擠壓。然後,取阿是穴,從紅線起點到止點,每隔1~2厘米點刺1針,放血少量;亦可用28號毫針刺;第1針刺在紅線盡頭處,隔2~3厘米刺1針,共刺數針。單數針,疾進疾出,搖大針孔,放出少量血;雙數針可留針至症狀緩解。如伴頭痛、發熱,針合谷,留針15分鐘。每日1次,不計療程。另可配合草河車60克,水煎2次分服。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114例,其中15例配合服草河車。結果全部治癒。最短1天,最長5天獲愈(6)。

火針

(一)取穴

常用穴:阿是穴(原發病灶)。

(二)治法

找準原發病灶後,將針在酒精燈上燒紅,對準病灶快速刺入,深約0.3~0.5毫米,待患者疼痛時針已拔出。一般腫勢不大、範圍較小的病灶,1次刺3~5針;腫勢較大者,可刺腫塊周圍,每處只刺1針,不超過5針。對紅線粗硬、壓痛明顯者,可在紅線上截刺,每處只刺1針,不超過3針。要求針刺使病人痛者不痛、痒者不痒痛為度。刺後局部酒精消毒,敷上黃連軟膏,外蓋無菌敷料,膠布固定。

(三)療效評價

共治18例,均1次獲愈(7)。

體針

(一)取穴

常用穴:新奇。

備用穴:靈台、大椎。

新奇穴位置:紅線頂端1厘米處。

(二)治法

以常用穴為主,效不顯時加備用穴。新奇穴行常規消毒後,用30~32號2~3寸不鏽鋼毫針,與皮膚成30度角刺入,待針尖通過皮膚後,即將針體放平,貼著皮膚表面,沿皮膚下循直線向「紅線」頂端方向進針。進針要慢,要無酸、麻、脹、痛等得氣感,否則表示針刺較深,應重新將針尖退至皮下更表淺地刺入。待至「紅線」頂端離「紅線」1~2毫米處捻針,留針5~15分鐘。其間,行針數次,觀察紅線消失情況,經捻轉及留針2~3次後,待紅線消失到1.5~2.5厘米長時,取針。備用穴用28號毫針行瀉法,提插捻轉2分鐘後,取針。每日1~2次。

(三)療效評價

共治26例,痊癒2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2。3%(4,5)。

主要參考文獻

(1)朱阿林。電針治療軟組織炎的療效觀察。中華外科雜誌1960;8(2):190。

(2)金安德。針灸治療急性淋巴管炎(紅絲疔)138例臨床觀察。全國針灸針麻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一),1979:73,北京。

(3)王淑琴。郄穴刺血治療急性淋巴管炎。中國針灸1982;2(5);19。

(4)李坤久。針刺治療淋巴管炎5例,。內蒙古中醫藥1985;(1):30。

(5)李丕清。針刺治療淋巴管炎21例療效小結。新中醫1989;21(6):31。

(7)張仁。實用刺血療法。台灣:志遠書局1992:159。

(8)吳農榮。火針治療急性淋巴管炎18例。新中醫。1988;20(3):38。

上一節 丹毒
急性乳腺炎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