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病症治療 » 腹部外科病症 » 急性腸梗阻
【內容】

針灸

(一)取穴

常用穴:中脘、大橫、天樞、足三里、內關。

備用穴:合谷、內庭,嘔吐加內關、上脘,腹脹加關元、氣海、次髎、大腸俞,發熱加曲池,上腹痛加章門、內關,下腹痛加關元、氣海。

(二)治法

常用穴每次選2~3對,據症情酌加備用穴。針刺得氣後,大幅度捻轉提插強刺激2~3分鐘,留針30分鐘~1小時,每隔5~10分鐘運針1次。亦可于第一次運針後,將天樞(陰極)、足三里(陽極)接通電針儀,用疏密波,行持續電刺激30分鐘。腹部常用穴針後,加艾卷雀啄法灸30分鐘。每日針2~3次。

(三)療效評價

以針刺為主,配合其他中西醫療法共治338例,治癒率75~98.3%(1~3,5,9)。

體針

(一)取穴

常用穴:犢鼻、上巨虛、曲泉、內關。

(二)治法

上穴每次選2~3穴。令患者全身放鬆、靜臥,精神內守,調勻呼吸。然後快速進針,慢送針,得氣後,陽明經穴用補法,余穴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留針期間,令患者意守丹田,鼻吸口呼,氣往下沉,作松靜腹式呼吸。若患者配合較差,則由醫者運氣于五指,覆于患者臍下,順患者呼吸,作按下、鬆開的交替動作,導氣下沉。如未效,隔3~4小時再針刺。

(三)療效評價

共治44例,結果痊癒10例,顯效3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5%(7)。

穴位敷貼

(一)取穴

常用穴:神闕。

(二)治法

敷藥製備:丁香30~60克,研成細末,加75%酒精(對酒精過敏者用開水)調和。將敷藥貼敷于臍窩高及其周圍,直徑約6~8厘米,上蓋以塑料薄膜、紗布,并以膠布固定。每日用藥1次。

(三)療效評價

共治20例麻痹性腸梗阻患者,用藥1次15例,用藥3次5例。用藥2小時後可聽到腸鳴音,4~8小時排便、排氣(8)。

穴位注射

(一)取穴

常用穴:足三里、天樞、氣海、中脘。

備用穴:上脘、下脘、合谷、大腸俞、關元、內關。

(二)治法

藥液:0.25~0.5%普魯卡因注射液、新斯的明或阿托品注射液。

取常用穴為主,據症酌加備用穴。以5號齒科針頭深刺(腹部穴位不宜過深),出現酸、麻、脹等注入普魯卡因液,每穴3~5毫升。如為動力性麻痹性腸梗阻,足三里穴位入新斯的明,每穴0.25毫克;如為動力性痙攣性腸梗阻,在足三里、天樞、內關中選擇二穴,注入阿托品,每穴0.25毫克,總量不超過1毫克。

(三)療效評價

本法適用於單純性機械性腸阻,蛔虫性腸梗阻和動力性腸梗阻。以穴位注射治療50例,配合其他中西醫療法,治癒率為84%,多數患者在48小時內解除梗阻(6)。

主要參考文獻

(1)陳自樞。針灸治療腸套疊八例的初步經驗介紹。中醫雜誌1959;7:36。

(2)于震,等。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腸梗阻(附76例報告)。哈爾濱中醫1961;9:24。

(3)李賢平,等。針灸治療急性腸梗阻51例觀察。福建中醫藥1965;1:10。

(4)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進展》。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265~266。

(5)韶山人民醫院。以針刺大橫穴治療急性腸梗阻185例總結,廣東省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症資料彙編(第二輯)。1978:65。

(6)李乃澤,等。穴位注射治療急性腸梗阻50例初步報告。天津醫藥雜誌1965;4:336。

(7)鐘彥華。氣功提高麻痹性腸梗阻針刺療效的探討。氣功1988;9(3):99。

(8)李世祥,等。丁香敷臍治療麻痹性腸梗阻。中醫雜誌1988;29(11):55。

(9)李林章,等。針刺治療急性腸梗阻18例。中國針灸1992;12(3):34。

上一節 急性腹膜炎
膽道蛔虫病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