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病症治療 » 外科其他病症 » 手術後疼痛
【內容】

體針加穴位埋針

(一)取穴

常用穴:頭頸部痛:合谷、養老;胸部痛:合谷、內關、孔最;腹部痛:足三里、中脘、三陰交;肛門痛:束骨、然谷。

(二)治法

頭頸胸腹部痛,于上穴深刺得氣後,以提插捻轉手法快速運針1~2分鐘,留針;或接通G6805電針儀,採用疏密波,中強刺激。留針或通電時間為20~30分鐘。肛門術後痛,令患者取仰臥位,以無齒鑷夾持皮內針一枚,在束骨穴赤白肉際針尖向足根與皮膚呈50度角刺入3分,然後用膠布連針尾包敷24小時後出針。如效不顯,可加然谷穴,法同上。

(三)療效評價

共治207例,頭頸胸腹痛者105例,有效率為98.1%;肛門術後痛者102例,有效率為97.1%(3,4)。

穴位注射

(一)取穴

常用穴:切口周圍之經穴及阿是穴(手術切口在耳廓相當部位之敏感點)。

(二)治法

按循經取穴原則選擇通過切口的或手術所涉及的經絡上的針感較強的穴位或阿是穴。將鹽酸布比卡因先稀釋為0.25%濃度,加入腎上腺素,使二者濃度比例為1︰40萬。常規消毒後以5毫升注射器吸取藥液,快速刺入,待有針感後提插數次,回抽無血,注入藥液,每次選2~3個穴位,每穴注入藥物2毫升(含量5毫克),總量不超過15毫克。

(三)療效評價

共觀察102例(包括前顱窩手術、上頜手術、甲狀腺手術等14種手術),結果Ⅰ級(病人安靜,基本不痛)53例;Ⅱ級(病人尚安靜,有輕微疼痛,可休息好)33例,Ⅲ級(疼痛較明顯,但可耐受)12例,Ⅳ級(疼痛劇烈不能耐受)4例,總有效率為96.1%(9)。

耳穴壓丸

(一)取穴

常用穴:神門、肝、阿是穴(手術切口順耳廓相應部位之敏感點)、肺。

備用穴:嘔逆加耳中,高血壓加腎上腺。

(二)治法

常用穴均取,據症加備用穴。以王不留行子貼敷。按壓5~10分鐘,每隔30分鐘按壓1次,計2~3次。之後,囑患者每日自行按壓3~4次,或在痛時按壓。

(三)療效評價

以本法治療各類術後痛(包括闌尾切除朮,疝氣修補朮,膽囊切除朮、痔手術等)137例,結果:顯效107例,有效21例,無效9例,其總有效率為93.6%(6~8)。

耳針

(一)取穴

常用穴:阿是穴、耳根透穴。

備用穴:皮質下、肺、神門。

阿是穴位置:指手術切口在耳廓相應部位的敏感點。

(二)治法

常用穴為主,備用穴酌加。先在耳廓探得阿是穴,進針後以捻轉手法,持續強刺激1分鐘;如痛不止,復以2~3寸長的毫針1~2根,由外生殖器穴刺入,自上而下經尿道、外鼻等穴,直透至目1穴,提插捻轉,行強刺激,使患者耳部出現明顯的脹、酸、痛。上二穴均可留針1~2小時,據疼痛緩解情況,中間運針2~3次。備用穴操作法同阿是穴。

(三)療效評價

約60例,有效率在90%左右(5)。

主要參考文獻

(1)黃培生。針灸療法在外科手術後的應用。中華外科雜誌1956;4(2):107。

(2)沈文翰。針灸治療手術後疼痛的初步總結報告。中華外科雜誌1958;6(2)1169。

(3)中山醫學院附屬華南腫瘤醫院第三病區。新針治療手術後症狀。新醫學1971;8:36。

(4)周云鵬,等。埋針治療肛門手術後疼痛觀察。中醫雜誌1980;21(5):49。

(5)陳鞏蓀,等。《耳針研究》。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256~257。

(6)戴新娟。94例術後耳壓止痛療效觀察。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0;6(2):42。

(7)馬文超,等。耳穴壓豆治療痔術後疼痛。中國肛腸病雜誌1989;9(1):42。

(8)武和平,等。按壓耳穴治療術後切口痛50例臨床觀察。上海針灸雜誌1987;6(1):11。

(9)宋德富。鹽酸布比卡因穴位注射應用於手術後鎮痛102例臨床觀察。中國針灸1990;10(4):22。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