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現代醫學認為黃褐斑的產生可能與遺傳因素、慢性疾病、內分泌功能障礙、雌激素水平下降以及毛細血管循環不良,皮膚血液供應欠佳等有關.

耳穴刺血

(一)取穴

常用穴:熱穴、癤腫穴(位於耳後上部)、皮質下。

備用穴:內分泌、脾、胃。

(二)治法

採用耳穴刺血之法。以主穴為主,再根據全身症狀用配穴。令患者端坐,常規作穴位消毒,用眼科15號小手術刀片或三棱針,刺破表皮0.1厘米,出血後以75%酒精棉球3個,擠干後連續拭淨血跡。再用消毒干棉球壓蓋刺孔,防止感染。每次只刺一穴,隔日刺血1次,穴位交替使用,15次為一療程,療程結束後進行複查,如不愈者則可繼續治療2~3個療程,療程間可休息7~10天。施術前應向病人說明治療方法,以取得患者合作。在用75%酒精棉球拭耳血時要輕輕活動外耳輪,避免用力擠捏,造成出血不暢。刺孔敷蓋的干棉球囑患者要保持24小時不脫落,此期間避免著水,遇有刺孔癒合欠佳者,避免重複在原處刺血,防止感染或延誤癒合。

(三)療效評價

共治283例,共痊癒165例,顯效52例,有效24例,無效42例,有效率為85.2%(1)。

耳穴壓丸

(一)取穴

常用穴:面頰、子宮、內分泌、皮質下。

備用穴:肺、腎、肝、脾、大腸、外鼻。

(二)治法

採用耳穴敷貼之法。先以耳穴探測儀找到穴區敏感點,每次主穴必貼,配穴根據症情酌加。用王不留行子或磁珠(強度為380高斯)作為壓物,置於0.7×0.7平方厘米的小方膠布上,敷貼于敏感點。即予按壓2~3分鐘,使耳廓潮紅髮熱。每日自行按壓3~4次。每次敷貼一側耳,隔日換貼1次,15次為一療程,兩耳輸換交替貼敷。一般需三個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250例,結果痊癒120例,顯效98例,有效7例,無效15例,其總有效率為94.0%(2,3)。

耳針加體針

(一)取穴

常用穴:腎、肝、脾、內分泌。

備用穴:均為體穴,按色素沉著部位選加:前額區配上星、陽白;顴頰區配頰車、四白;鼻樑配印堂、迎香:上唇配地倉。

(二)治法

每次主穴均取。採用耳穴毫針刺及貼敷相結合。即一側耳穴針刺,方法為,以5分長之28號不鏽鋼毫針,在敏感點刺入,不宜過深透過耳軟骨,有脹痛即可。另一側耳以王不留行子或磁珠貼敷。隔日1次,兩耳交替輪用。配穴用針刺法,以28~30號毫針(長1.0~1.5寸),均採用向色素沉著區方向斜刺,得氣後,予小幅度捻轉輕刺激。耳針和體針均留針30分鐘,其間行針2~3次。體針亦隔日1次,和耳針同步進行,1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7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81例,痊癒34例,顯效43例,有效4例,總有效率為100%(4,5)。

針灸

(一)取穴

常用穴:阿是穴(病灶區)、迎香。

備用穴:肝俞、腎俞、氣海。

(二)治法

上穴均取。先針備用穴(雙側),進針後平補平瀉,然後在針柄上置1~3厘米艾條施灸5~10分鐘。針雙側迎香,待針下得氣後留針15~30分鐘,並在黃褐斑中央施無瘢痕灸3~7壯。每日1次,7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2~3日。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25例,結果痊癒21例,顯效3例,有效1例,其總有效率為100%(6)。

拔罐

(一)取穴

常用穴:背三角區(位於背部,在大椎穴和兩側肺俞穴點所組成的三角形之區域內)。

備用穴:耳背部靜脈。

(二)治法

背三角區,用皮膚針叩刺,每次選擇1~2個叩刺點形成15個左右出血點即可,叩刺後用2號玻璃罐閃火法拔罐,出血量掌握在1毫升以內。耳背部靜脈,挑選顯露者,以手術刀尖點刺,出血3滴即可。上述方法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486例,結果痊癒(色斑全部消失)102例,顯效(色斑消退達80%以上)131例,有效(色斑明顯減輕,但未達到顯效標準)231例,無效22例,總有效率為95.5%(8)。

上一節 黧黑斑
尋常痤瘡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