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病症治療 » 軀體部皮膚病 » 神經性皮炎
【內容】

艾灸

(一)取穴

阿是穴(皮損區)。

(二)治法

採用著膚灸法。先用純艾絨製成麥粒大小之艾炷,置於阿是穴周圍施灸,灸點之間相距1.5厘米,灸前可于灸點上先塗以蒜汁,以增加粘度。待艾炷燃盡後,掃去艾灰,用生理鹽水輕輕拭淨,蓋以敷料。如為懼痛者,可于未燃盡前用壓舌板壓滅,并可在灸點周圍以手輕拍減痛。每次只灸1壯,每週2次,更換灸點,不計療程,至皮膚正常為止。此法不化膿,如出現水泡,可穿刺引流并用龍膽紫抹塗。化膿者,用消炎軟膏,痊癒後不留疤痕。

(三)療效評價

共治170例,臨床痊癒率在20.8~89.0%之間。此法主要用於局限性神經皮炎,對播散型效果較差(8~9)。

皮膚針

(一)取穴

常用穴:脊椎兩側、阿是穴。

備用穴:頭面頸部皮炎加曲池、內關、太淵、合谷;上肢加內關、曲池、肺俞、心俞;下肢加血海、足三里、腎俞;會陰及腹部加脾俞、胃俞、關元、三陰交;播散型加風池、曲池、血海、足三里;鞏固調理加肺俞、心俞、脾俞、太淵。

脊椎兩側位置:從頸椎至尾椎兩旁離正中線約4厘米處。據皮炎的部位和性質而選用不同節段:頭面頸部皮炎選頸椎兩側,上肢皮炎選頸椎4至胸椎5之兩側,下肢皮炎選腰骶椎兩側,腹及會陰部皮部皮炎選胸椎3~12及腰骶椎兩側。播散型皮炎選胸椎3~12作為重打叩刺區。

阿是穴位置:皮損區及壓痛點或有條索狀陽性物處。

(二)治法

選常用穴為主,據症酌選備用穴。先叩刺阿是穴,以重度叩打法,令輕微出血,繼叩打脊椎兩側,用輕中度叩打法,使之潮紅。備用穴在穴區叩打,亦使之潮紅。一般叩打3~5遍。病損區叩打法為:先在周圍叩刺,輕度刺激繞打一週,再在病損上反覆叩打,叩打時間視病損大小而打,直徑10厘米的病損區約叩打4~6分鐘;脊柱兩側叩打法:從內到外,從上到下叩打。為增強療效,叩打後可採用艾條薰灸皮損區至潮紅,或塗以癬毒靈。皮膚針叩打每日或隔日1次(癬毒靈隔日塗1次),1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停針3~7天。

癬毒靈制備:斑蝥20只,土槿皮24克,馬錢子(打成碎塊或切片)、檳榔各18克,川蜈蚣14條。浸于適量的75%乙醇中1周,過濾去渣,再加75%乙醇至1000毫升即可。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準:臨床痊癒:瘙痒消失,緊損完全恢復正常;顯效:局部皮膚基本正常,尚有少量皮損有輕度苔蘚化,瘙痒已止;有效:皮損範圍縮小,瘙痒已止;無效:症狀體征均未見改善。

共治305例,臨床痊癒83例(26.2%),顯效77例(25.2%),有效135例(44.3%),無效10例(3.3%),總有效率為96.7%(4~7)。

圍刺法

(一)取穴

常用穴:阿是穴。

備用穴:合谷、曲池、足三里、血海、三陰交。

(二)治法

常用穴每次必取,備用穴每次取2~3穴。取28號1.5寸長毫針,從阿是穴(即皮膚區)周圍沿皮向中心進針,深度約0.5~1寸。每次據皮損大小,進10~30針不等,使針尖均集中于皮損區中心,不留針。亦可將余針拔去後僅留四周4根針,接通電針儀,頻率500~600次/分,連續波,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度,電針15~20分鐘。上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日左右。備用穴採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15~20分鐘。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126例,臨床痊癒106例(84.2%),顯效6例(4.7%),有效12例(9.5%),無效2例(1.6%),總有效率為98.4%(10,11)。

針灸

(一)取穴

常用穴:風池、大椎、曲池、血海、阿是穴。

備用穴:合谷、委中、足三里、承扶、天柱。

(二)治法

常用穴每次取3~4穴,其中阿是穴必取,備用穴1~2穴。一般穴位,毫針刺入得氣後,捻轉提插施平補平瀉法,留針25~30分鐘。阿是穴用圍刺法,據皮損大小進針數支至十數支不等,不斷捻轉,使脹感向四周放散,留針30分鐘。或採用艾灸法,用艾條點燃後在距灸處的皮膚約3厘米處,圍繞皮損區邊緣緩慢向中心移動進行薰灸,直至皮色轉紅,表皮發熱,據皮損大小每次施灸時間約20~60分鐘。在開始施灸前几分鐘,痒感可能增劇,但繼續施灸即可消失。也可囑家屬與病人自灸。阿是穴圍刺或艾灸可同時進行,亦可隔日交替使用。上法為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如針灸欠佳者,可用皮膚針在皮質區叩刺後拔罐。

(三)療效評價

共治105例,臨床痊癒51例(48.6%),顯效21例(20.0%),有效27例(25.7%),無效6例(5.7%),總有效率為94.3%。對其中30例作為期1~12個月隨訪,復發7例(23.3%),表明本法尚有一定復發率(12,13)。

耳針

(一)取穴

常用穴:(1)肺、腎上腺、神門、內分泌;(2)耳背靜脈、膈、阿是穴。

備用穴:肝、腦幹、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皮損的耳廓相應部位。

(二)治法

常用穴任選1組,備用穴僅與第1組穴配合,第1組穴操作:取常用穴2~3穴,備用穴1~2穴。先以毫針刺一側耳,獲脹痛等得氣感後,留針1~2小時,留針期間可間斷運針;去針後,在另一側耳貼敷王不留行子或磁珠,症狀重者可用埋針法,取穴與耳針同。耳針與貼敷可隔日1次,兩耳交替進行,如為埋針則停止耳針,3~7日1換。第2組穴用放血法,以消毒三棱針點刺出血,每次選1~2穴。刺血時,以左手固定耳廓,將針速刺入約2毫米深,擠出血數滴,然後用消毒棉球按揉片刻,隔日1次。上述均7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耳針法,共治52例,臨床痊癒或基本痊癒24例(46.2%),顯效9例(17.3%),有效9例(17.3%),無效12例(19.2%),總有效率為90.8%(14);割治法31例(部分配合體穴)31例,臨床痊癒27例(87.1%),有效3例(9.7%),無效1例(3.3%),總有效率為96.8%(15)。

穴位注射

(一)取穴

常用穴:肺俞、心俞、脾俞、至陽。

備用穴:曲池、血海。

(二)治法

維生素B1注射液(100毫克/2毫升)、當歸注射液。

每次選2~3常用穴,療效欠佳時配備用穴。先在背部穴位周圍仔細按壓,尋找出棱形或條索狀陽性反應物。然後任選上藥1種,吸入注射器後,用5號齒科針頭刺中陽性物,待有酸脹感,即作雀啄狀提插加強針感,然後注入藥液。每穴注入0.3~0.5毫升(每次總量在2毫升左右;備用穴採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留針20分鐘。隔日1次,7~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7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39例,臨床痊癒20例(51.3%),顯效7例(17.9%),有效7例(17.9%),無效5例(12.9%),總有效率為87.1%(16)。

刺血

(一)取穴

常用穴:頸1~骶4督脈循行線、膀胱經第1和第2側線。

備用穴:耳背靜脈。

(二)治法

一般僅取常用穴,用28號1寸或2寸毫針5~7根撮合在一起,自上至下對經脈線進行點刺,使輕微出血,每次2~3遍,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7日。急性期加備用穴,點刺耳背靜脈,放血2~3滴,每週2次。

(三)療效評價

共治100例,結果痊癒92例,顯效3例,好轉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9%(17)。

主要參考文獻

(1)羅漢超,等。艾灸治療神經性皮炎的初步觀察。中華皮膚科雜誌1957;(4)298。

(2)焦國瑞。針灸臨床經驗輯要,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349。

(3)山西一院皮膚科。頭針治療皮膚病211例。山西醫藥雜誌1975;(3):19。

(4)鐘梅泉。梅花針治療神經性皮炎41例療效觀察。江蘇中醫雜誌1986;7(8):30。

(5)劉桂良,等。梅花針與癬毒靈治療神經性皮炎。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85;9(1):54

(6)田永祥。梅花針治療神經性皮炎22例。廣東醫學(祖國醫學版)1965;(6):15。

(7)張伯勤。梅花針治療神經性皮炎經驗簡介。中醫雜誌1960(6):30。

(8)袁明疕,等。灼灸治療神經性皮炎50例臨床觀察(初步報告)。中華皮膚科雜誌1958;6(5):398。

(9)劉華。小艾炷治神經性皮炎。中醫雜誌1980;(2):47。

(10)劉繼先。電針圍刺治療神經性皮炎86例。上海針灸雜誌1985;(3):19。

(11)高洪寶。圍刺法治療神經性皮炎40例臨床小結。吉林中醫藥1982;(1):44。

(12)向眾蘇,等。應用針灸治療68例神經性皮炎的療效觀察。中華皮膚科雜誌1958;6(4):302。

(13)楊慶林。針灸治療神經性皮炎37例。上海針灸雜誌1987;(2):23。

(14)陳鞏蓀,等。耳針研究,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307。

(15)王天德。耳背靜脈放血配合針刺治療神經性皮炎31例療效觀察。河南中醫學院學報1976;(2):21。

(16)邢燦朝。經絡綜合療法配合中藥治療神經性皮炎32例療效觀察。新中醫1973;(2):34。

(17)劉繼先。針刺治療泛發性神經性皮炎的臨床觀察。上海針灸雜誌1989;8(1):21。

上一節
銀屑病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