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預防保健 » 細菌性痢疾
【內容】

艾灸

(一)取穴

常用穴:神闕。

備用穴:滑肉門、大巨(二穴合稱「四隅」穴)

(二)操作

一般僅取主穴,如為成人或在流行高峰期可加配穴(雙側)。以艾條作雀啄灸,每穴每次灸10~15分鐘,使局部皮膚潮紅。神闕可隔鹽灸3~7壯,如灸至腹內咕嚕作響更佳。灸1~3次。

體針(之一)

(一)取穴

曲池。

(二)操作

取雙側穴,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停止。再吸再入,再呼再停。緩緩進針,至有明顯酸脹感,用輕瀉法,反覆運針,1~2分鐘左右出針。一般只須針1~2次。

體針(之二)

(一)取穴

足三里、大腸俞、天樞。

(二)操作

均取雙側,分三次針刺。首次取足三里,針後三天,取大腸俞,此次針後七天,取天樞。針法均為:以28號毫針迅速刺入,得氣後,中等度平補平瀉之法,運針1分鐘左右去針。在流行高峰期,亦可同時取用足三里、天樞(雙側)。足三里用輕刺激補法,天樞穴輕刺激瀉法,運針2分鐘,針2~3次,每日一次。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上巨虛。

(二)操作

藥液用維生素B1注射液(含量500毫克/毫升)。取雙側穴,每穴在進針得氣後,注入藥液0.5毫升(小兒0.2~0.3毫升)。隔日一次,穴注1~2次。

效果評析

上述四法,均有一定預防效果。艾灸法,方法簡便,比較適于成人自我預防,但其實際效果,還有待于更多的實踐來證實。曲池穴針灸,取穴少,刺激輕,對菌痢預防亦有一定作用,如觀察到幼兒針灸後,171人中,兩月內發病4人,對照組190人,發病達11人;成人組172人,針後無一人發病。毫針針法之二,取穴輕繁複,且次數較多,但效果更為確切。說明預防效果是肯定的。穴位注射之法,亦有一定預防作用。

在一般情況下,採用艾灸。在流行期,宜試用針刺或穴位注射。其中,小兒可先單針曲池穴預防,似更易接受。

上一節 瘧疾
冠心病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