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耳針

(一)取穴

常用穴:腎上腺、內分泌、皮質下。

備用穴:肝、脾。

(二)操作

1、瘧疾流行區的易感者,毫針刺主穴(一側),留針半小時,其間捻轉一次。取針後在另一側耳穴貼敷王不留行子,令被預防者每日壓按3次,共貼二次,約一週左右。

2、發作前預防。有典型發作史並在血中檢查到瘧疾原虫者,每天或隔天在估計發作前2~6小時針刺雙側耳穴,留針至預計發作前1上時左右。或王不留行子在雙側耳穴貼敷,并按壓2~3次。每次5~10分鐘。

體針

(一)取穴

常用穴:大椎。

備用穴:間使、復溜、後溪、陶道。

(二)操作

本法用於間歇期防治。在發作前2~3小時。可僅取大椎一穴,針刺深度1.5寸,以獲得麻脹感或竄走感為度。注意,不宜過深,如患者有全身觸電感,立即退至較淺的部位。根據發作情況補瀉,先寒後熱者,先補後瀉;先熱後寒者,先瀉後補;寒多熱少者,補多瀉少;熱多寒少者,瀉多補少。留針20~30分鐘。如單用主穴,效果不顯時,可配加配穴。配穴留針30分鐘,每5~10分鐘作中等度平補平瀉一次。

效果評析

上述二法,均有一定效果。但具體應用,有所不同。耳針法,主要用於瘧疾流行區易感人群的預防。有人曾以此法對照觀察,發現耳針組的全年發病率為1.2%,而未採取任何措施的對照組,發病率達8.5%,兩者之間差異十分顯著(P<0.01)。(白家倫:雲南中醫雜誌1984;5(6):55)。上法亦可用於發作前2~6小時預防,留針至預計發作後1~2小時,針刺78例,多在1~2次即控制發作。

毫針刺法,用於瘧疾患者的間歇期預防,效果較耳針為好。還觀察到留針時捻針比不捻針的效果好,在預計發作日針刺比逐日針刺效果好。

另有以新發現經外奇穴「瘧門」穴(位於中指與無名指岐骨凹陷中)為主預防22例,經2~3年隨訪。原有瘧疾史者,均未發病(朱復林;江蘇中醫1961;(11):32)。然而其確切效果,還需要通過更多臨床實驗來進行證實。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