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針灸意外 » 內臟損傷 » 腎臟損傷
【內容】

原因

針刺損傷的原因大致有下列幾種。

一、穴位原因:

腎在腹膜後,位於脊柱兩側,其上極相當於第11或第12胸椎,下極則在第2或第3腰椎的平面,右腎低于左腎約1~2cm。呼吸時位置發生變動,但不超過一個椎體。腎臟隱蔽于腹膜後,前有腹腔臟器覆蓋,針刺一般不可能從腹部刺中它,多于背部取穴治療時誤傷。

較易導致腎臟損傷的穴位為意舍、胃倉、肓門及志室。

可能損傷腎臟的穴位有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等。

二、操作原因:

最常見的是不適當的深刺。針刺方向錯誤也是原因之一,上述可能損傷腎臟的穴位,均位於腎體表投影附近,當朝外、或外上、外下深刺時,較易刺中腎臟。其次,如操作輕柔,即使誤中,也不致于造成較大損傷;但手法過重,或病人突然大幅度變更體位、劇咳等,則可加大裂口。

三、藥物原因:

穴位注射時,當注入藥物濃度過高,刺激性過強,而注射針頭又觸及腎實質時,可以損傷腎臟,甚至引起壞死。

臨床表現

因損傷的程度不同,症狀有輕重之別。

一、輕症:

系腎實質輕微刺傷,局部小血管破裂。症狀多不顯,僅有輕度的腎區疼痛和顯微鏡下見到尿中有紅細胞。

但有的患者,損傷較重,當時可不出現明顯症狀,但常於2~3周後,突然呈現繼發性出血,應予注意。

二、重症:

腎實質部分破裂或受到多處刺傷。腰部疼痛,且常擴散到肩部,有壓痛,有時尚可捫及包塊,腰肌強直。出血較多而出現肉眼可見的血尿,傷及腎蒂,出血更明顯,失血過多,導致休克。腎破裂後,尿液可外滲,在腎周圍形成腫塊,血和尿液外滲,因感染而使體溫增高。實驗室檢查,據血尿增減可以判斷腎臟出血是進行性的還是停止,出血嚴重時,血紅蛋白量下降而白細胞計數上升。X線檢查和同位素掃瞄,都有助于確診和判別損傷程度。

預防方法

一、掌握針刺深度和方向:

在腎臟投影區域內的穴位如志室等針刺時,直刺以不超過1.5寸為宜。治療腰肌軟組織損傷,宜成45°角向脊柱方向斜刺,進針2~2.5寸,腎俞等腎投影區附近膀胱經內側線上的經穴,不可向外斜刺,應直刺或斜刺向脊柱方向。

腎臟損傷多發生於小兒,因小兒的腎位置較低,腎周圍筋膜發育不全。針刺時更要注意深度和方向。

二、細心體會手感:

當毫針穿過腰背肌膜時,突然抵抗感消失,並有空落感,表明針尖已入腎囊。如觸及腎表面,手下如有刺在膠布上面的感覺,此時不可再深刺。

三、慎作穴位注射:

應選擇刺激性小的藥物,如濃度過高,宜稀釋。推藥前先回抽一下,如有血,應外退後再注入。

針刺前述穴位,病人最好取臥位,以防體位變動。針後患者如出現腰痛加劇,腰肌強直等症時,應及時作進一步檢查觀察。

處理方法

一、輕症:

一般可自行癒合。宜絕對臥床休息3~4周。根據情況,給予鎮痛和止血藥物,亦可配合使用抗生素,以防止感染。在此期間,經常檢查尿液,當尿內紅細胞完全消失後,尚須繼續臥床一週以上。如損傷較重,出血較多者,也可先用保守療法。在開始階段、嚴密觀察治療,定時測血壓、脈搏,每日測定紅細胞數、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1~2次,觀察血壓尿變化直到肉眼血尿停止。

二、重症:

一般要轉外科用手術治療。其指征為:損傷後伴發休克,經輸血、輸液無好轉;明顯的肉眼血尿,24~48小時不見顯著改善;腎周圍包塊繼續增大,有感染體征者。手術包括腎縫合修補朮、腎切除朮等。

病案舉例

曲××,男,37歲,主訴右腰痛及腫塊已23日。于1956年7月20日入院。患者因上腹痛及胃痛病行針灸。開始取穴為中脘、足三里,至第二、三次治療時,皆在腎區左右各刺二針。于6月27日,即未次針灸後三日,入某院檢查。發現右下腰有腫塊。診斷為腎周圍炎,用大量青黴素注射,發熱消退,腫塊縮小。

此次入院前六天,又發燒、腰疼,且有小便頻數,以青、鏈黴素控制後,轉來本院。7月23日,作逆行造影朮,僅見右腎稍向外下方移位,其他正常。24日,行右腎區穿刺,抽出200ml陳舊血液。26日,體格檢查時發現右腎區腫塊又復出現,大小與未穿刺前近似,乃于28日行右腎探查朮。術中見腎被膜內瀦留陳舊血液約100毫升,腎內上方有胡桃大囊腫一個,內亦有血性液體,腎後面中部有橫裂口一處,長約6~8cm,深約0.5~1cm,流血已停止。腎周圍粘連較重,行右腎連同周圍肥厚之被膜一并切除。于8月6日完全恢復出院(15)。

【按】

本例病人,系因腎區進針刺深,刺傷右腎,破裂出血,并導致被膜下血腫和腎周圍腎炎。且因延誤一月餘,未能採取積極措施,造成最後腎切除,給病人帶終身痛苦,如前所述,志室等穴附近,屬於針刺的危險三角區之一。一定要謹慎從事。如覺異常,亦應密切觀察,以補亡羊之牢。

上一節 腸道穿孔
膀胱損傷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