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針灸意外 » 內臟損傷 » 腸道穿孔
【內容】

原因

腸道和胃一樣,由於表面堅韌光滑,且可自動躲避,不易刺中。萬一刺傷腸壁,因針孔細小,也往往能自行閉合,不致發生較嚴重的後果。導致腸道穿孔及併發急性腹膜炎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病理原因

大多數刺誤是在腸道病變的情況下發生的,包括腸扭轉、腸梗阻及腸道炎症、腫瘤等。此時,或表現為腸管擴張,表面張力增高,蠕動緩慢;或表現為腸道本身組織充血水腫、變性壞死。此時,深刺腹部穴位,易于損傷腸管,不僅穿孔較大,且易使內容物溢入腹腔,發生急性腹膜炎。

二、操作原因

(一)與選擇針具有關:應用火針具或粗針具,極易損傷腸管,尤其在腸道本身有病變的情況下,更為嚴重,火針針孔,由於系燒灼所傷,多不易自行閉合。而粗長針針刺,可穿過多段腸管造成數處穿孔。如一例盲腸扭轉引起腸梗阻的患者,用3~5寸長針在腹部深刺,結果迴腸上段、中段發現四處穿孔。

(二)手法不當:除不適當的深刺外,在腹部穴位,反覆使用大幅度提插捻轉手法,亦可加重症情,造成腸管多處穿孔。有一例右腹股溝嵌頓疝患者,針刺腹部穴位,于留針期間不斷施行手法,導致腸穿孔腹膜炎。手術探查中發現,膿瘍部位之腸管,均可見有毫針粗細之穿孔,少則一個,多至數個。

臨床表現

一、輕症:

自覺症狀不顯,或有腹痛,一般不劇烈且較局限,腹膜刺激症狀不明顯。但應注意,有時小腸穿孔,尤其是迴腸末段穿孔,在傷後早期患者全身情況可能良好,而在數小時之後,會出現顯著的腹膜炎症狀,患者病情迅速惡化。其次,結腸穿孔,因其內容物較干,含細菌甚多,感染力較小腸為強,但刺激性較小。早期症狀往往不顯,可是感染的危險性很大。在診斷時,切不可疏忽大意。

二、重症:

穿孔較嚴重或多處穿孔,特別是伴有腸道其他病變者。症狀多迅速出現:劇烈腹痛,噁心嘔吐,體溫增高,腹部壓痛明顯,反跳痛,腹壁強直,腸鳴音消失。X線檢查:腹腔內有多量游離氣體(單純腸道損傷,腹腔內積氣很少)。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增高。如損害嚴重或出血過多,患者則多表現有休克的現象。

預防方法

一、慎重選穴:

在治療腸道病變所致的急腹症時,如急性腸梗阻、腸扭轉、腸套疊等,應慎選腹部穴位,最好多取遠道穴,如足三里、上巨虛等,或背部腧穴。其他腸道病症,組方配穴,亦須斟酌。

二、注意操作:

腹部穴位,以2寸左右的28號毫針為宜。火針和芒針不要用於腹部深刺,如用火針,只能用於淺表點刺。某些急腹症必須選用腹部穴位時(如急性腸梗阻用天樞穴、中脘穴等),針刺深度不可超過腹膜壁層。如無把握,可用斜刺、平刺透穴法等。

倘懷疑有針刺損傷及腸道可能,或出現某些早期症狀時,應嚴密觀察,并作必要的檢查,見微知著,及早防治。

處理方法

一、單純腸道穿孔,一般情況好者,如屬輕症,無明顯自覺症狀者,可令其休息觀察,根據情況,給以對症治療;如穿孔較重,腹部已發生感染,但局限化者,可按腹膜炎非手術療法,包括禁食、胃腸減壓,退熱,止痛,抗菌消炎,以及輔以全身療法,如輸液等。

對以上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密切注意症情變化,如有異常,即採取相應措施。二、嚴重的腸道穿孔(包括多處穿孔)引起急性瀰漫性腹膜炎,或合併腸梗阻、腸扭轉等症者,須立即轉外科手術處理。包括切除壞死或損傷過重的腸段,進行牢固的縫合等。

病案舉例

例一

方××,女,71歲。1986年9月12日入院(住字號:249682)。患者于入院前20天,因患菌痢在某醫院住院治療。約一週後,膿血便消失,但仍發熱伴腹痛。經抗炎、對症醫治不緩解,遂于入院前5天,由某醫院行腹部針刺治療(取穴:中脘、關元、氣海等),進針頗深,患者當即突感腹部劇痛,呈持續性,拒按,伴腹脹。經治療無效,遂來我院求治。門診以「泛發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之診斷,收容入院。

查體:體溫39.4℃,脈搏128次/分,血壓9.3/6.7Kpa,呼吸34次/分。脈象細微,舌淡苔白,發育中等,營養欠佳,表情淡漠,面色蒼白呈脫水外觀。口唇發紺,皮膚及粘膜無黃染;心界不大,心音低鈍,心律不齊(頻發早搏),心率140次/分,各瓣膜未聞及雜音;腹部膨隆,腹式呼吸受限,肝脾觸不清,全腹均有明顯之壓痛及反跳痛,肌衛似板狀硬,叩之呈鼓音,腸鳴音消失,移動性濁音不明顯;四肢活動自如,雙下肢有凹陷性水腫。化驗檢查:血紅蛋白11.3%克,紅細胞390萬/mm3,白細胞3200/mm3,杆狀3%,分葉70%,淋巴23%;尿素氮55毫克%,二氧化碳結合力46容積;鉀2.6Emg%,鈉136Emg%,氮104Emg%。心電圖提示:陣發性心房纖顫,右束支不完全性傳導阻滯。

即刻于全麻下行急診腹部探查朮。術中所見:腹腔內可見渾濁、臭、黑褐色液體約400毫升,結腸小腸明顯脹氣,小腸內有黑色糞便(似陳舊性出血)。探查回盲部見側腹壁粘連,其漿膜層有出血點,橫結腸中部有4處穿孔,最大穿孔直徑為0.2厘米,穿孔周圍之腸壁呈炎性水腫。又探查小腸部份,見迴腸有9處小穿孔,擠壓腸管有氣體溢出。全部腸管未見原發性炎性改變,腸漿膜淋巴結不腫大。術中診斷:腸道多發性銳器傷(穿孔),泛發性腹膜炎。行常規腸穿孔縫合修補,腹腔沖洗引流朮。患者于術後第二日死亡。死因:腸管多處穿孔致泛發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多器官衰竭(13)。

【按】

本例患者因患菌痢行腹部穴位針刺。一般來說,上述選穴是比較常用且安全的。但由於本例患者年事已高(71歲),加之患病20餘日,體質虛弱,故當針刺過深,刺及腸管時,腸管功能衰退,不能及時蠕動而避脫,刺傷之後亦難以自行閉合。同時,從針刺至入院手術已間隔五天,延誤了搶救時機,造成病人死亡。本例提示,對高齡、體質虛弱的病人,腹部穴位不可深刺。

例二

唐×,男,51歲。于1973年8月29日11時30分因全腹痛,噁心嘔吐而急診入院。

入院前15小時出現上腹不適,按之疼痛。1小時之後,腹痛逐漸呈持續性陣發性加劇伴噁心嘔吐,不排便。曾在公社衛生院注射止痛劑(藥明不詳)。既往有胃痛史。

體格檢查:體溫36℃,脈搏86次/min,血壓130/70mmHg。急性病容,表情痛苦,意識清醒。腹部稍膨隆,腹式呼吸輕度受限,全腹中等度肌緊張、壓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觸及,叩診呈鼓音。有可疑移動性濁音,肝濁音界消失,腸鳴音弱。

實驗室檢查:血紅蛋白11g%,紅細胞396萬/mm3,白細胞計數8,300/mm3,中性86%,淋巴14%。X線檢查:膈肌運動減弱,右膈下可見高約0。5cm之遊離積氣。胃泡在左膈下約2橫指處,左腹及右下腹可見有充氣及帶液平之腸,當時診斷為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穿孔併發瀰漫性腹膜炎。

于入院後二小時,行剖腹探查。術中發現迴腸上段,順時針扭轉360度,隨即迅速給予復位。進一步檢查時,在迴腸漿膜緣之腸壁有0.8×0.6cm的新鮮瘀血區,該區之中央可見一小孔,擠壓時有氣體自該孔溢出,遂予間斷縫合,關閉腹腔。

經追問病史,方知患者于腹痛後,曾在公社衛生院作過腹部穴位針刺治療(穴位不明)。該患者原系迴腸扭轉,針刺過深致刺破腸管,造成管內氣體順針外溢而發生意外(14)。

【按】

本例病人和上例有所不同,是在腸扭轉的情況下,針刺過深,傷及腸管,造成穿孔破裂,這是比較常見的原因。應該指出的是,由於病史追詢不詳,致誤診為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幸虧及時剖腹探查,才未帶來嚴重後果。這一點應引起重視。

上一節 脾臟損傷
腎臟損傷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