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針灸意外 » 內臟損傷 » 膽囊穿孔
【內容】

原因

一般而言,針刺不易傷及膽囊,這是因為膽囊所在部位較深,體積較小,表面光滑而有一定張力以及前有肝臟等臟器覆蓋等。造成刺傷膽囊的原因約有下列几個:

一、穴位原因:

正常膽囊,其形如梨,長約7~9cm,寬2.5~3.5cm。其體表投影位置一般在右側腹直肌外緣和第九肋軟骨交叉處。膽囊的腹膜包裹是不完全的,僅腹面和兩側面由肝包膜反折加以遮蓋,其囊底暴露于上述交叉處。較易導致膽囊損傷的穴位:右側期門、日月、不容、承滿等。

二、病理原因:

膽道梗阻或膽囊本身所存在的疾病(如結石、炎症、異物、腫瘤等),可引起膽囊內膽汁充盈,不僅可使其體積增大,而且常能使膽囊表面粗糙,缺乏相應的彈性和張力,容易招致針刺破損囊壁。同時,腫大的膽囊,其囊內壓力明顯增加,一旦刺破後,即可促使膽汁外流,穿孔處不易閉合,從而加重和促進炎症漫延。

其次,肝臟腫大可使膽囊位置下移,膽囊本身病變腫大,都會造成體表投影位置變化,使涉及的穴位增多,如有報道針刺梁門穴導致膽囊體部貫穿性穿孔。

三、操作原因:

針刺過深,特別是對膽囊腫大的病人來說,是引起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手法不熟悉,反覆的提插搗動,不僅可以刺傷膽囊,還能導致囊壁多處穿孔。選用毫針過粗過長,也會增加膽囊穿孔機會。

臨床表現

針刺誤傷膽囊,以膽囊穿孔多見。其損傷部位,常見於膽囊底部,亦有刺破膽囊體部;可以是貫通損傷,也可只傷一側囊壁。膽汁外流引起不同程度的腹膜炎症狀。根據患者的體質,膽囊是否有病變、穿孔的大小,膽汁外流程度,臨床上分膽囊周圍炎、局限性腹膜炎及瀰漫性腹膜炎數種,程度上有輕重之別。

一、輕症:

可有右上腹痛,並有壓痛,可伴噁心、嘔吐等。有的在24~26小時內不出現症狀,故要注意觀察。

二、重症:

右上腹劇烈疼痛,壓痛明顯,反跳痛和肌緊張,全身可呈發熱、脈速、呼吸淺快等中毒證狀。特別是由於膽汁溢入腹腔,強烈刺激腹膜,滲出大量液體,降低循環血量,而易出現低血量休克。腹腔穿刺,多可抽出淡黃色膽液,有助于診斷:白細胞計數上升至1500/mm3以上,中性粒細胞增高。

預防方法

一、慎重選穴:

針前應瞭解有無膽囊及肝病史,檢查右上腹部,如觸及腫大的膽囊,最好不在此範圍取穴。如為肝臟腫大,更應瞭解膽囊的具體位置。凡遇此類情況,對經驗不足者來說,以遠道取穴或左病右取為宜。

二、注意操作:

局部取穴,即使是在肝膽正常的情況下也應輕刺淺刺,不可刺破腹膜。期門、日月等穴,臨床上不易得氣。我們的體會是,針尖可稍偏向肋骨緣,斜刺至觸及骨面,再提插捻轉,往往會出現滿意的針感,但切忌大幅度亂搗亂插。如為膽囊腫大者,取用局部穴位時,宜選30號毫針,留針時間不可過長(一般為10~15分鐘),并囑患者保持原來體位,不要隨意變動。取針後,可令其在診室休息半小時,以觀察有無不良反應。

處理方法

根據針刺情況、臨床證候、炎症範圍及全身狀態而採取不同治療方法。

一、輕症:

全身狀況好,原無膽囊病變者,可採取保守療法,臥朮休息,并應用利氣止痛,清熱解毒的中藥或消炎止痛的西藥,必要時,禁食及胃腸減壓,以及體液療法,補充足夠的水、糖、電解質及維生素等。

二、重症:

一般情況差,全身中毒症狀較重,或用非手術療法不見好轉者,均應不失時機轉外科施行手術。輕者作縫合修補,嚴重者則須作膽囊切除。

病案舉例

例一

趙××,男,62歲。1975年3月28日入院。患者有氣管炎史。在入院前三天,經某醫生用針灸治療,其中一針刺在右上腹部,當即疼痛難忍,要求起針。醫者仍予留針,取針後患者感腹痛不減,并向全腹部蔓延,伴噁心、嘔吐,嘔吐物為胃液及黃水,治療無效,故來院就診。

查體:體溫38.2℃,脈搏102次/min,血壓130/90mmHg,腹部平坦,全腹有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尤以右上腹部明顯,腸鳴音減弱,其他(-)。實驗室檢查:血色素13.6g%,紅細胞490萬/mm3,白細胞14,900/mm3,分類:中性粒細胞86%,淋巴細胞14%。X線透視:兩肺紋理增粗,膈下見游離氣體,腹部無液平。

住院經過:入院後即予大量抗菌素、輸液及輸血300ml。腰麻下行剖腹探查,術中發現腹腔有大量黃綠色液體,膽囊脹大為9×5×5cm3。表面充血,有片狀壞死區及膿痂包裹。在膽囊底部有一針刺點,并貫通膽囊側壁,直達肝十二指腸韌帶外緣。作膽囊切除朮,術中經過順利,術後40天痊癒出院(10)。

【按】

本例系由於醫者針刺方向錯誤及刺之過深,貫穿膽囊,加之留針時間長達1小時,造成急性化膿性膽囊炎和急性膽汁性腹膜炎,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值得一提的是,當患者主訴針刺入後疼痛難以忍受,醫者竟置若罔聞。故提高醫療道德,亦為預防針灸事故的一個重要方面。

例二

患者,男,35歲。因上腹疼痛二日入院。訴二日早餐後,突感胃區疼痛不甚劇,但持續不止,于發病當日下午二時許,在當地衛生所作針灸治療。針刺穴位相當於梁門穴或三脘穴(即上脘、中脘和下脘),針具長約三寸,全部刺入。留針30分鐘,腹痛未見減輕。並於當晚五時許,感右下腹部疼痛加重,繼而轉至全腹部。急診入院。

入院後即施行開腹探查朮,術中發現腹腔內含有多量膽汁液,膽囊體部內側有兩處粟粒大小之穿孔點,兩孔相距約0.5cm,呈斜形排列,穿孔處見膽汁外漏,膽囊呈7×5×5cm大小,囊壁未見壞死及明顯炎症,膽道亦無異常發現。術後經過良好(11)。

【按】

本例患者主要是由於醫者針刺過深(進針3寸,腹部穴一般不可超過2寸)及針刺方向錯誤(兩處穿孔呈斜形列)所致。針孔雖小,因膽囊本身內壓時增時減,當內壓增高時,有可能使膽汁外漏而穿孔,引起腹膜炎。

上一節 肝臟損傷
脾臟損傷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