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針灸意外 » 內臟損傷 » 肝臟損傷
【內容】

原因

肝臟位於右側膈下和季肋深面,受胸廓和膈肌保護,不容易傷及。毫針刺傷肝臟,與下列原因有關。

一、穴位原因:

肝臟是人體中最大的實質器官,左右徑為25cm。大部分在右上腹部,小部分超越正中線而達左上腹。上界在右鎖骨中線平第五肋上緣,下界齊右肋緣,肝臟右葉下緣在上腹中線可達劍突與臍連線的中點。

較易導致肝臟損傷的穴位:鳩尾、巨闕、上脘、右側期門、日月、章門等。

二、病理原因:

肝臟可因感染或非感染性原因發生腫大,隨著腫大程度的增加,其涉及的體表穴位即可增多,針刺中脘、下脘及附近的腎經、胃經的穴位,都有可能傷及。同時肝臟組織比較脆弱,病變時,肝細胞變性,表面粗糙,更易被損傷。特別是肝硬化,很可能發生破裂。

三、操作原因:

上述穴位,針刺過深,手法過重,或誤將病變肝臟當作「痞塊」,反覆提搗等。

臨床表現

輕症:系指損傷較輕、較單一者。出血往往不多,血腫局限于肝臟被膜之下,多無明顯的腹膜刺激症狀。表現為肝臟脹痛,或有壓痛,脹痛可向背部放散,觸診肝臟可有腫大。

重症:損傷較重或多處損傷者,可引起局部組織細胞壞死,肝臟破裂,膽汁溢出及較大量的出血。血液和膽汁流入腹腔,刺激腹膜,出現劇烈的腹痛和右側腹肌緊張,壓痛和反跳痛;刺激膈肌,則有呃逆和右肩牽涉痛。重者呼吸困難,口唇蒼白,口渴噁心,煩燥不安,而進入休克狀態。叩診:右腹有濁音和移動性濁音。X線檢查:顯示肝陰影擴大、膈肌升高。實驗室檢查: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壓積,都提示進行性貧血。證情複雜時,可採用腹腔穿刺,甚至剖腹探查來加以確診。

預防方法

一、確定投影區域:

在針刺肝區附近穴位時,宜先用觸診和叩診的方法檢查一下肝臟的大小和性質。對肝臟腫大或肝硬化的患者,要避免選擇或注意淺刺其投影區穴位。

二、慎重操作:

在正常情況下,針刺深度絕不可超過腹膜壁層,應比針刺胃部穴位更為謹慎。當進針後或留針時,病人感到局部疼痛,則應將針外提,或乾脆去針另換穴位治療。肝區穴位針刺切忌大幅度搗針。在診斷未明的情況下,不要盲目亂刺「痞塊」,以防造成嚴重後果。

處理方法

一、輕症:

採用保守療法,病人應靜臥休息,適當應用止血劑和止痛劑,配合保護肝臟的藥物,控制飲食,必要時用抗生素。但應嚴密觀察,如肝臟持續增大或出現進行性貧血,則應轉院進一步檢查。

二、重症:

須立即轉外科,如併發休克,宜先進行抗休克治療,出血猛烈者,可快速輸血及止血。待休克好轉後,再予以手術治療,包括切除壞死的肝臟組織,清除腹腔內血塊和膽汁,修補縫合傷口,充分止血和可靠的引流。肝臟損傷的預後與損傷程度和及時準確的治療的密切有關,故一旦為針刺傷及,必須迅速判斷症狀的輕重,給予有效的救治。

病案例舉

患者,女,40歲。因急性腹部脹痛已12小時,于1963年8月9日10時30分入院。患者于入院前夕,因食後胃痛至某生產大隊衛生所針灸治療。在上腹部針刺三處(鳩尾、上脘、中脘),進針與留針時,患者均感到劇烈疼痛(性如刀割)。起針後,曾服藥片兩片(藥名不詳),疼痛一時緩解而入睡。夜間因腹痛而醒,全腹呈瀰漫性持續疼痛,呼吸困難,口渴,噁心。患者于1960年曾患無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入院時,口唇蒼白,煩燥不安,全腹稍隆起,劍突下有三個針孔,無溢血及血腫。全腹壁緊張,有廣泛的壓痛及反跳痛,腹肌反射消失。血壓80/60mmHg,血白細胞16,000/mm3,杆狀2%,分葉80%,淋巴18%。紅細胞202萬/mm3,血紅蛋白5g%。出血凝血時間在正常範圍內,血小板25萬/mm3,腹腔穿刺抽出鮮血。

剖腹探查示:腹腔內積有鮮血,肝在右鎖骨中線季肋下4~5cm,劍突下5~6cm,質地柔軟,表面光滑。腹內血液清拭以後,發現肝左葉(即劍突下)有0.5×0.5cm的出血灶三處,成一行,鮮血噴射。病灶周圍組織細胞壞死。遂將肝左葉切除,充分止血縫合。術後經輸血、補液、控制感染及保肝藥物治療。于9月30日痊癒出院。分別在三個月、半年及一年後,來門診複查,情況良好(9)。

【按】

本例因針刺過深,腹部三針均傷及肝臟,造成出血不止,出現明顯腹膜刺激徵和休克證狀。症情危急,經及時搶救,始得脫險。但已給病人造成莫大痛苦,應記取這一次教訓。

上一節 胃部損傷
膽囊穿孔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