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針灸意外 » 內臟損傷 » 氣管損傷
【內容】

原因

氣管損傷的原因大致有下列二種:

一、穴位原因:

由於氣管的極大部分為胸骨所遮掩,直接能造成針刺損傷的穴位不多。其中,最易發生事故的是天突穴。天突穴位於胸骨上窩凹陷正中(胸骨柄中點上一寸),其左右為胸鎖乳突肌,深層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狀肌。皮下稍深處有頸靜脈弓,再深為甲狀腺下靜脈,深部為氣管。向下在胸骨柄後方有左無名靜脈、主動脈弓、無名動脈和左頸動脈。表明天突穴不僅直接與氣管有關,周圍的血管也十分豐富,且不少是重要血管,稍不謹慎,即易造成事故。另外,扶突穴針刺不當也極易傷及氣管或喉腔。二、操作原因:主要是指天突穴而言。對此,古人早有教訓:「天突穴,其下針直橫下,不得低(抵)手,即五臟之氣傷人」(《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卷四》)。

(一)針刺方向錯誤及刺之過深。氣管在胸骨上窩處肌層覆蓋較淺,直刺過深即可損傷;向左右深刺,易傷及肺組織,尤其是肺氣腫病人,更易併發氣胸;沿胸骨柄後緣向下平刺深刺,往往誤傷主動脈或無名動脈,造成大出血。目前,有些人主張,針天突時先平刺五分,針尖向喉管刺進約1~2分,針柄豎起針尖斜向下方刺入。實踐證明,此法也不準確,常可導致喉頸攣。

(二)手法過重。大幅度地重提猛插,動作粗暴,往往導致多處損傷。

(三)留針過程中,患者劇烈咳嗽等動作,可致肌肉猛烈收縮,改變針尖的方向和深度而損及氣管。

臨床表現

因損傷的程度和範圍不同,其證候不一。

一、輕症:

多係單純傷及氣管所致。咳嗽、胸痛、氣急,咳吐帶血絲的痰液等。亦可因刺傷喉腔,出現聲嘶、皮下氣腫等症。

二、重症:

嚴重傷及氣管和周圍的血管、神經等組織。涌吐血痰,劇烈咳嗽,呼吸困難,面色蒼白,肢冷汗出,全身痙攣,意識不清。如不及時搶救,甚至窒息死亡。

預防方法

關鍵是把握好選穴和操作。

選穴:天突穴穴位標誌較明確,但須定准,否則將影響操作。其次,對不合作者(如嬰兒、畏針者及精神病患者等)、或咳嗽,特別是陣發性劇咳者,應暫緩選天突等穴,可改選附近的璇璣、膻中諸穴,或背部腧穴及遠道取穴等。操作:據多數醫家經驗,天突穴進針以下法較安全:先與水平15°交角平刺,破皮後緩緩送針,至針尖如覺抵觸硬物,即為氣管。略退0.1~0.2寸,改向下橫刺,在胸骨柄後緣和氣管前緣之間,慢慢進針。為把握進針方向,可用押手(左手)扶住針體,約刺入1~1.5寸,如得氣感不明顯,可作小幅度提插捻轉,動作宜輕柔,直至有滿意針感。如送針過程中,針尖觸有堅韌感的組織,且患者感到疼痛;或者留針時,針尾出現有節奏的搏動,都表明已碰到血管,宜將針略略外退至上述現象消失。

留針期間,囑患者少作吞嚥動作,如突然出現咳嗽,應急將針退至皮下,待咳嗽平息,再按上法刺入,如咳嗽不止,宜去針另擇穴位。穴位注射時,可與水平成45°角刺入,緩緩送針至針尖抵及氣管,略退0.1~0.2寸後,注入藥物,為了避免注射針頭誤刺入氣管,注射藥液前,應先回抽一下,看是否有空氣抽入,再予略注數滴,觀察是否發生咳嗽等現象。因該穴肌層較薄,注入劑量不宜過大,刺激性過強的藥物要加以稀釋。

其他如扶突穴等,雖操作上與一般穴位相同,但也不宜深刺,所應注意的事項和天突穴相同。

處理方法

一、輕度損傷:一般不須特殊處理,可給予適量鎮痙止咳藥物,配用抗生素以防感染。如出血較多者,輔以止血劑。

二、重度損傷:損傷較重或多處刺傷,特別是伴有周圍血管、神經或肺組織損傷,出現呼吸困難及各種併發症時,宜急速轉科處理。對其中呼吸嚴重困難及分泌物無法排除者,更要考慮作氣管切開朮。

病案舉例

例一

丁×,男,56歲。因患咳喘病二年餘,近有反覆發作,在某縣針灸培訓班作針灸治療。醫者(系培訓班學員)先在左右期門穴各刺一針,針深度在8cm以上,留針15分鐘左右,患者感覺不適,要求停針,但醫者未予理睬。繼針天突穴,平刺進針,針深6cm以上,留針至10余分鐘,患者連呼「不行!」,醫者方出針。患者即刻呼吸困難,不到2分鐘,呈現面色蒼白,全身痙攣,角弓反張,口唇爪甲青紫,口出慘叫,肢冷汗出,大小便失禁,陰囊腫大,不省人事。旋即給予針刺內關穴,注射強心劑等進行搶救,結果無效死亡。

尸檢:死者發育正常,體格較瘦弱,顏面、口唇紫紺,兩眼瞼結膜有針頭大散在性出血點。瞳孔散大,直徑0.6cm左右,等圓。牙齦組織有散在性針尖狀出血點,喉頭有大量血性痰液阻塞,頸部甲狀軟骨上有針孔一個,周圍輕度充血,大小為3×2.8cm2。胸部左右乳頭內側3cm處,各有毫針孔一個,左側針孔兼有小血痂。

結果表明:系因天突穴取穴不准(本例在第三環狀軟骨上取穴),進針方向欠當(僅系用平刺手法),深度過深(針深達6cm以上),致刺傷喉下氣管、神經及血管,引起反射性痙攣,血痰涌塞喉頭,造成呼吸困難,終於窒息死亡(1)。

【按】

本案例除了針刺天突不當損傷氣管外,據推測,之所以造成如此迅速死亡,尚可能與胸部穴位進針過深(取穴亦有誤)有關。期門穴一般只能斜刺或沿皮刺,深度不可超過2~2.5cm,而該醫者竟直刺深達8cm,患者已感不適,要求停針,醫者又置之不理。故可能造成針尖傷肺,導致氣胸,加重症情。

例二

××,男,73歲。患者于三天前開始咳嗽、咽痛。曾服中、西藥,治療效果不明顯,半天來出現憋氣,伴聲音嘶啞,呈進行性加重,不能平臥。

查體:體溫37℃,血壓160/80mmHg,脈搏92次/分,呼吸21次/分。呈痛苦面容,口唇略發紺,煩燥,出汗,呼吸急促,呈「三凹徵」;頸前部瀰漫性腫脹,皮膚色澤正常,無壓痛,觸之有捻發音,扶突穴區隱約可見針孔痕跡,咽充血;間接喉鏡下:聲帶色澤正常,邊緣光滑,雙側聲帶不動,大致固定于中間位,白細胞數:9000/mm3;X線胸透:未見明顯異常。經追詢病史,患者于上午曾接受扶突穴針刺治療。印象:雙側聲帶麻痹(針刺所致)、呼吸困難Ⅲ度。

經對症治療,3天後雙側聲帶運動恢復正常(2)。

【按】

本例為針刺扶突穴後出現皮下氣腫,甚至發生聲嘶及呼吸障礙,考慮是針刺不當,刺傷喉腔或氣管,致氣體逸出,當逸出量較多時,可壓迫喉返神經,致聲帶發生一過性運動障礙,造成呼吸困難,同時,逸出氣體積貯皮下,造成頸前瀰漫性腫脹,亦可加重氣急症狀。臨床針刺時,應引以為鑒。

上一節 處理要點
心臟損傷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