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針灸意外 » 神經系統損傷 » 脊神經損傷
【內容】

原因

針刺引起的脊髓神經損傷,大多數由於穴位注射不當造成,少數則是毫針所致。主要原因為下列幾種。

一、穴位原因:

凡是阿是穴位深部有神經幹或主要分支經過,均有可能發生損傷,已出現過此類故事的穴位有:環跳、足三里、陽陵泉、曲池、內關、神門、列缺等。

二、藥物原因:

在穴位注射過程中,已引起過損傷的藥物為:安乃近、異丙嗪、合黴素、酒精、復方奎寧、氯丙嗪、醋酸可的松、青黴素、酒精普魯卡因、酒精葡萄糖及10%阿米妥鈉等。

造成損傷的原因,可能與下面因素有關:

(一)藥物本身的刺激性大,如復方奎寧等,本身對皮膚、肌肉的局部刺激性很大,對神經的刺激性就更大。另如酒精(乙醇)能使蛋白質凝固,可直接導致神經組織損傷。

(二)酸鹼度過高,如安乃近之pH值為5.4~5.9,氯丙嗪(冬眠靈)的pH值為4.3~4.5,與人體血液pH值(7.35)比較,差距較大。酸鹼度過高,也可使蛋白質變性或凝固。

(三)藥物濃度過高或過低。對人體來說,凡是用高于或低于0.3克分子量的藥物濃度注射時,均有刺激性。這與人體組織液的等滲點不同有關。如維生素B1,等滲濃度約1ml含100mg,如用1ml含量為50mg的,則低于等滲點,刺激性增大。

三、操作原因:

在有神經幹或主要分支分佈的穴位上,毫針運針手法過重,刺激時間過長,或者穴位注射為了獲取較好的得氣感,反覆提插探尋,注射針頭較粗,在小兒患者中,更易發生。

臨床表現

針刺誤中外周神經,當即出現了一種向未梢放散之麻電感,一旦造成損傷,在該神經分佈區可出現感覺障礙,包括麻木、發熱、疼痛、觸覺及溫痛覺減退等。同時,有程度不同的功能障礙,其具體表現為:橈神經損傷(如曲池穴穴注不當)可出現垂腕;正中神經損傷(如內關穴穴注不當)可影響拇指外展、屈曲和對掌;尺神經損傷(如神門穴針刺不當)可出現小魚際明顯萎縮,小指和無名指運動障礙;坐骨神經損傷,可造成行走時膝關節強直過伸;脛神經損傷(如足三里穴等針刺不當)出現足與足趾不能屈曲,足內收受限,跟腱反射與跖反射消失,行走時以足跟著地,不能以足尖站立。如傷及腓總神經,主要症狀為垂足,不能伸足、提足揚趾及伸足外翻,行走時足不能舉起,呈跨閾步態。

預防方法

一、選擇合適的穴位注射藥物:

為了減輕藥物理化性刺激,在穴區深部和周圍有神經幹或分支處作注射時,要盡量避免使用前面提到的那些藥物。選用濃度適中及刺激性較小的、酸鹼度接近中性範圍的藥物。如必須選擇上述藥物時,可適當減少劑量,或使藥液濃度與組織液滲透壓相接近。一般而言,藥液濃度過高時,用注射用水稀釋;濃度過低時適當用生理鹽水增加濃度(但要注意配伍禁忌)。此外尚應注意藥物的溶劑,如為醇溶液,就不宜作穴位注射用。

二、注意操作和針感情況:

選用毫針或注射針頭要細,毫針以28號以上為宜;注射針頭,淺表用4號,深部用5號齒科針頭。

病人如出現穴區疼痛,發熱及上通下達之觸電感時,切忌亂搗亂插,而應將針上提,待此類現象消失後,再行手法或注入藥物。值得指出的是,必須分清刺中神經幹或分支與激發出循經感傳現象之間的區別;循經感傳是一種特殊的酸、脹、麻、熱的感覺,按一定路線(多循古典經線),緩慢地行進(速度在20cm/min左右),和沿神經線路迅速傳導的、以刺痛麻熱為特徵的神經傳導有著明顯的不同,不可混淆。

處理方法

應在損傷後24小時內即採取措施。穴位注射引起者,可採用濕熱敷或直流電離子透入法,以促進藥物吸收。根據症狀,可採取按摩、理療、針灸、中草藥治療。同時,應配合維生素類藥物,輔酶A及三磷酸腺苷等。宜囑患者加強功能鍛煉,爭取早日康復。

病案舉例

例一

邱××,男,1.5歲。入院前四天,因腹瀉發熱,由某衛生所以合黴素250mg(12.5%溶液),等分在兩側足三里穴注射。注射2天後腹瀉減少,每日2~3次。但發現兩下肢運動不靈活。走路呈跛行,易跌倒,並有足下垂現象,擬診為灰髓炎而轉來本院。

查該患兒為正常產,智力及體力發育均良好,近年無灰髓炎或其他傳染病接觸史。

體格檢查:兩足三里穴處各有注射針孔兩個。兩足關節運動欠靈活,並有垂足及大趾不能屈伸現象。以左側為重。局部皮膚無感覺過敏或減退。實驗室檢查:紅細胞413萬/mm3,血紅蛋白11.8g%,白細胞計數16,000/mm3,中性白細胞36%,淋巴細胞63%,嗜酸細胞1%,感應電檢查:兩側股四頭肌及腓骨長、短肌正常,脛前肌有輕度變性反應。

根據病史和檢查,逐擬診為合雷素穴位注射引起的雙側腓深神經損傷癱瘓。

治療:用維生素B110mg,維生素C50mg,一日三次口服。維生素B1250μg,隔日一次肌肉注射。并結合直流電和感應電治療,經三周後,兩足下垂消失。一個月後,右大趾背屈運動恢復。一個半月後,左側亦逐漸恢復。感應電檢查:兩側脛前肌肌點興奮性提高(21)。

【按】

本例患兒系穴位注射不當引起的腓深神經損傷。損傷原因,可能與應用合黴素有關。應引以為鑒的是,在患兒出現神經損傷之後,被誤診為小兒麻痹症(小兒灰質脊髓炎),這在臨床上十分常見。所以在診斷此類證候時,一定要細緻嚴肅認真。

例二

患者,男,32歲。因患神經衰弱于1961年7月23日入院。入院後以10%阿米妥鈉注射液作穴位治療。取穴為雙側天樞、神門,每晚睡前1次,每次各注入0.1毫升。當進行到第七次時,患者即訴右側神門部位疼痛,但未引起醫者注意,仍繼續將藥推完。再次注射後,患者自訴疼痛加劇,并擴散到前臂尺側三分之一處和整個手掌,尤以小魚際為明顯。同時,小指和無名指有乾燥及皮膚脫落現象。一月後,小魚際肌肉呈明顯萎縮,小指和無名指有運動障礙。之後,經感應電治療、碘離子導入、紅外線照射、50%硫酸鎂濕熱敷及肌肉注射維生素B1等,疼痛雖然消失,余症仍未見好轉。1964年6月,訪問患者時,小魚肌仍萎縮,小指及無名指的感覺及運動功能障礙,未見恢復(22)。

【按】

本例系穴位注射不當所致的尺神經損傷,損傷發生於第七次穴位注射,表明該次在針刺的深度和方向有誤。從本例應吸取的教訓是,每次穴位注射時,都應謹慎小心,掌握好方向和深度,進針勿左右偏斜,以防離經失穴;其次,應重視患者主訴,如有明顯痛感、麻電感時,不宜繼續推藥,應及時拔出針頭,或略略上提,待上述感覺完全消失後,再行注藥。

上一節 脊髓損傷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