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原因

大致有以下三種。

一、穴位原因此類損傷的發生,幾乎全部由於注射或針刺合谷穴之故。合谷穴,手陽明大腸經之原穴,使用頻次相當之高。它位於第一、二掌骨之間,其淺層為第一骨間背側肌,深層為拇內收肌橫頭。手部肌肉比較小而嬌嫩(特別是小兒),但其功能十分重要。穴位注射或針刺,可以影響到這兩塊肌肉,故常易引起兩者同時損傷,造成手部功能障礙。據調查,此類損傷以12歲以內的兒童最為多見。

二、藥物原因穴位注射的藥物不當,是另一種重要原因。據我們統計,因注射安乃近和復方奎寧所致,約占總發生率的90%以上。其餘有:氯丙嗪、醋酸可的松、維生素B1、安替比林、嗎啡、度冷丁、異丙嗪等。主要與這些藥物刺激性較大或劑量不當有關,但是,也有的藥物,僅穴位注射0.1~0.2ml,就可出現損傷。

三、操作原因在穴位注射或針刺時,為了尋求較好的得氣感,反覆上下提插或往不同方向探尋等,刺激頗率過快,亦可造成損傷。少數,則因醫者無菌觀念不強而發生感染。

臨床表現

一、典型過程合谷穴在穴位注射或針刺後,局部發紅腫脹疼痛,一週左右腫痛逐漸消失,漸漸出現外展不便和手部畸形。手部畸形發生的時間,可以從注射後一週到數年不等。

二、主要症候拇指呈內收狀,外展功能明顯障礙。部分患者合併有掌指關節屈曲或指關節過伸畸形,亦可伴食指橈偏畸形。絕大多數患者可在拇收肌附近捫得條索狀硬結。病程久者,大魚際群有不同程度萎縮,有的患者,因第一掌腕關節及掌指關節在拇內收肌屈曲畸形下發育,久之可形成病理性半脫位。

三、病理檢查絕大部分患者該部位肌纖維萎縮,且多為中度或重度萎縮,被增生纖維所代替。內膜細胞增生,少數病例尚有纖維壞死。病變區普遍有纖維組織增生,纖維增生的程度與肌萎縮變化的程度相一致。

預防方法

一、慎重取穴合谷穴為常用穴,但嬰幼兒要盡可能少選此穴。這是由於嬰幼兒的各種組織尚在發育之中,解剖標誌不清,腧穴定位不易準確,加之恐懼針刺而哭鬧掙扎等。因此,不僅難以取得預期的治療效果,而且容易遭到意外損傷。

二、選擇藥物避免在合谷穴注入刺激性強及難以吸收的藥物,更不可反覆注射。安乃近及復方奎寧應禁止穴位注射,特別是12歲以下的小兒患者須嚴格禁忌。

三、注意操作穴位注射或針刺時,不要盲目尋求強針感,手法做到盡量輕柔。電針時,採用中等以下的強度和較慢的頻率,小兒患者不適宜在本穴用電針。

為了避免或減輕手部畸形,要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處理方法

一、初期注射後出現局部熱腫,即應採取理療、熱敷等方法,以促進藥物的吸收。如拇指出現功能障礙,應指導患者及早加強功能鍛煉。採取被動運動和主動運動相結合,可減輕或避免手部畸形發生。

二、後期當已出現手內在肌瘢痕攣縮導致的手部畸形,則需進行手部康復治療。手術原則為:切斷病變拇收肌或第一背側骨間肌的止點部,以解除攣縮。其中,成人瘢痕多局限于肌腹的一部分,在切除瘢痕後,一般可恢復功能。

病案舉例

患兒,女,5歲。四年前因上呼吸道感染發燒,曾在雙手合谷穴區多次針刺,並於每側穴位注射安替比林0.5ml,當時并無異常。一年後,發現雙手合谷區有硬條索狀硬塊,拇指活動不便,四年後來我院檢查。

檢查:拇指外展及指掌關節伸直均受限,第一指蹼間可捫及條形硬塊。即予以手術,術中見雙側拇收肌在拇指掌關節抵止部附近,有白色瘢痕,左側為0.6×0.5×0.3cm3,右側為0.5×0.3×0.2cm3。切除後,拇指被動活動在正常範圍。病理檢查為瘢痕組織。兩月後隨訪,雙手功能已恢復正常(40)。

【按】

本例患兒繫在穴位注射及針刺後一年始發現雙手有異常條索狀硬塊及功能障礙,又延至四年後才進行治療,顯然延誤了病情,而同時也表明,針刺及穴位注射造成的肌肉損傷可以延遲出現。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在兒童的合谷穴最好不要進行穴位注射和或毫針強刺激。近年來觀察發現,在兒童合谷區穴位注射0.2~0.5毫升前述藥物,就足可造成血管阻塞和肌肉變化。而即使單純針刺,如大幅度提插捻轉,也可導致合谷局部小血管破裂、肌肉損傷,并進一步引起肌肉纖維化和手部畸形,而畸形的出現大多在針刺後1~5年。

上一節 耳廓感染
折針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