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原因

一、消毒原因針刺消毒不嚴,是引起感染的主要原因。包括針具、穴區皮膚和朮者手指,任一環節的忽略,都可導致感染。特別是一些偏僻邊遠地區的少數針灸醫生,習用隔衣進針和口溫(即先將針具在口內含至溫熱後刺)法,極易導致感染。而三棱針、皮膚針等,也常會忽略嚴格消毒。針刺消毒這一問題,海外同樣存在,如針具不消毒或用一些效果不肯定的民間消毒藥液消毒等,正如瑞士學者指出,污染的針刺與污染的輸血、注射一樣,都可以成為感染乙型肝炎的原因之一。

二、操作原因在針刺過程中,將皮下各層組織內的原有病灶中的細菌或其他致病微生物,帶入較深層的其他組織內。如有在腰部正中病灶部位行針刺治療,結果導致嚴重的硬脊膜外膿腫,即可能與此有關。另外,穴位結紮時,如腸線殘端露出表皮之外,該處也極易引起局限性化膿感染。

三、其他原因穴位注射時,除因不注意嚴格的無菌消毒外,對所注射藥物的情況不瞭解,也是造成感染的原因之一。如有穴位注射過期卡介苗,結果引起多發性寒性膿腫,并殘留不同程度的後遺症。

穴位結紮(或穴位注線),也易因消毒不嚴,術後護理不當,引起感染。曾於1973年遇到一例六歲小兒麻痹後遺症患者,給其行穴位結紮術後,當天晚上患兒于睡眠時自行將敷貼在穴位切口之上的消毒紗布全部撕脫,因患兒所在地點離醫院較遠,家長自行用舊棉絮予以包紮。結果造成嚴重感染,併發敗血症。經住院救治後脫險。

臨床表現

因感染的程度、性質等的不同,而表現為較大差異。

一、局限性化膿性感染開始為針孔發生硬結,顏色潮紅,並有疼痛。如治療不及時,可繼續擴大,伴有全身不適,發熱等症狀。局部出現波動,硬結逐漸變軟,中央有黃色的膿頭。如感染發生在深部。波動感不明顯,但膿腫表面有水腫和顯著的局部壓痛,全身症狀也較明顯。如炎症未能控制,發生骨髓炎或骨膜炎,在X線片上可見到軟組織腫脹,骨膜增厚,骨質破壞等。

二、全身化膿性感染局限性化膿性感染未能控制,或病人體質虛弱、機體免疫能力低下,大量毒力強的病原菌在血中繁殖,產生毒素而引起全身化膿性感染。起病急驟,高熱(可達40°~41℃),頭痛、頭暈、關節酸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呼吸急促或困難。病情發展,可出現感染性休克。化驗:白細胞計數增加(可達2萬~3萬),中性細胞在80%以上,幼稚白細胞增多。

三、氣性壞疽多發生在下肢和臀部等肌肉豐厚處,在針刺或穴位注射處發生劇痛,隨之出現皮膚、肌肉大片壞死。按壓針孔周圍皮膚有「捻發」音,并出現水腫、皮膚蒼白和發亮,重者整個肢體水腫、變色、厥冷和壞死。患者極度虛弱,面色蒼白,出冷汗,高熱,脈速。實驗室檢查,紅細胞計數迅速降至100萬~200萬。X線片檢查,肌群內有積氣影。

四、病毒性乙型肝炎感染可出現食慾減退,噁心、上腹部不適(或肝區痛)、乏力等,部分病人有黃疸和發熱,以及肝臟腫大,有壓痛等。但有的病人,在針刺感染後可無明顯的症狀。上述病人均有肝功能改變。

五、破傷風感染病員多無預防接種史,就診時表現為畏寒發熱,全身不適,呈苦笑面容,說話困難,重者甚可出現角弓反張等症狀,如不積極治療,可因窒息、全身衰竭或併發肺炎、心力衰竭而死亡。故預後極為嚴重。

預防方法

一、嚴格消毒針具消毒是重要一關,特別在針刺治療乙型肝炎等一些傳染性強的病症患者之後,針具應作特別消毒,在有感染病灶的部位,避免針刺。去針後,如針孔較大或有出血現象,應該用消毒棉球揉壓,使其止血及閉合。針刺部位,在二小時內不要用生水洗滌。

二、穴位注射和穴位結紮嚴格執行操作常規將所用治療藥液,預先進行瞭解,不要使用失效或變質的藥物。穴位結紮時,不要讓腸線線頭露出表皮,要求病人(或其家屬)做好術後護理。

處理方法

一、局部化膿性感染的處理宜囑病人患部休息少動,以減少疼痛及炎症擴散,抬高肢體,促進回流,減輕腫脹。不要擠壓患部。可外敷魚石脂軟膏或咬頭膏等,適當應用消炎止痛、清熱解毒的中西藥物,配合理療熱敷等以促進吸收,一旦膿腫成熟,應立即切開引流排膿,并可輔以去腐生肌之中藥。

二、全身化膿性感染的處理選擇抗菌譜廣的抗菌藥物,或兩種抗菌素聯用,劑量宜大,療程應長。并可加用清熱解毒、養陰涼血的中藥。患者須臥床休息,充分補充熱量、水分和蛋白質,糾正電解質代謝失調和酸中毒,必要時輸入新鮮血液。高熱用物理或藥物降溫。病情嚴重者,考慮用冬眠療法或激素。

三、氣性壞疽的處理本症病急勢猛,診斷一經確定,應作緊急手術。在手術過程中及術後,要配合抗生素療法和全身支持療法給予高蛋白、高熱量和富含維生素的飲食,以及維持水和電解質平衡等。有條件時,可用高壓氧倉療法,一般能保留患肢,採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

四、破傷風感染的處理一旦發現,即轉外科救治,包括應用破傷風抗毒素及大劑量抗菌素,一般治療及對症治療等。

病案舉例

例一(局限性感染)

王××,女,24歲。二年前順產一男孩後,腰骶部經常反覆酸痛,一月前加重。于半月前因腰骶部酸痛難忍而行針刺治療,在左右腰臀部各扎三針,相當於膀胱經之次髎、秩邊、小腸俞穴,針刺過程良好。右側出針後,有一針孔出血,隨即自已用手擦出血處。其後,該處略有腫脹、疼痛,腫脹範圍日益增大,疼痛加劇。一週後,伴有畏寒發熱,食慾減退及全身不適。經連續數日用青黴素、磺胺類藥物,局部熱敷及休息等綜合治療,未見好轉。局部腫塊約8×8cm2大小,波動明顯。後在大量抗菌素應用下,住院作切開排膿朮,放出膿液達65ml。10天後出院(35)。

【按】

本例屬局限性化膿性感染。引起原因可能與患者自行用未消毒的手擦針孔之血有關。表明,在針灸操作的任一環節,均應重視消毒。

例二(全身化膿性感染伴大面積壞死)

郭××,男,45歲。4個月前因右臀部麻木,請鄉村醫生作針灸治療。3天之後,右臀部針灸處疼痛并出現紅腫化膿。於是在當地醫院給予切開引流,長時間切口未癒,感染逐漸加重,併發膿毒血症,致全身衰竭,經用青黴素,及間斷輸血600毫升,全身症狀稍好,住院4個月,但右臀部感染始終未癒而轉我院治療。

體格檢查:體溫36.8℃,脈搏80次/分,血壓15.1/10.5Kpa。精神欠佳,貧血貌,心肺正常,腹部正常。右臀外側及右腰外側各有一切口,切口處有淺綠色分泌物溢出,不粘稠,稍有臭味。而切口間約有35×25厘米大小之皮膚呈暗紫色,觸之較正常皮膚彈性差,無波動感,壓痛(+)。探針探切口,發現皮下組織已全部分離,上至髂前上棘,下至股骨上1/3處,前至股外側,後至股後肌群,深達肌筋膜。在股後肌群可觸及數個大小不等的腫塊,中等硬度,界限不清,無波動感,壓痛明顯,右膝關節活動受限,余無異常。化驗:白細胞11.9×107/L,中性76%,淋巴20%。右髂關節X線照片,未見骨質異常;膿液培養,未見細菌生長。

處理:右臀部及股外側行最低位多處切口,深入壞死腔隙,用干紗布清除感染灶內壞死組織及膿液,并行拉鋸式擦拭,至紗布有新染血為止,再分別以3%過氧化氫液和生理鹽水液沖洗,并注入抗菌素,再用干紗布疏鬆填塞腔隙及切口,使其充分引流,并每日換藥1~2次,3周後,感染分離的皮下組織粘連,各切口全部癒合,右下肢功能恢復而出院(36)。

【按】

本例是針刺臀部因消毒不嚴而造成的嚴重感染,開始因處理欠當,引起全身膿毒血症,經過多種大量抗菌素治療及輸血等法才轉危為安,但又後遺大面積皮下組織壞死,前後救治五個月,可謂教訓慘痛。

例三(氣性壞疽)

徐××,男,42歲。有胃病史,近日因復發在當地醫院治療。予硫酸阿托品1支,由醫者作足三里穴穴位注射。注射後胃痛即止,其他症狀亦減輕。次日,穴位注射處紅腫微痛,逐漸加重。至第四日,除紅腫熱痛外,還出現惡寒戰抖,體溫升高。診斷為氣性壞疽。保守療法無效,行高位截肢朮(37)。

【按】

本例是穴位注射所致的氣性壞疽。氣性壞疽是棱狀芽胞桿菌引起的。這類細菌廣泛存在于泥土,以及被泥土污染的衣服和人、畜的便中,加之它們只能在缺氧的環境中生長、繁殖和致病,所以,在一般針刺感染中十分罕見,但一旦發生,後果頗為嚴重。值得引起注意。

例四(破傷風)

胡××,女,2歲。入院前7天,曾請當地一位老婦用未消毒且生鏽之縫衣針點刺四縫穴治療疳積。因張口困難、間隙性抽搐、角弓反張,于1988年8月13日入院。診斷為破傷風。患兒系第一胎,足月順產,在當地醫院分娩。既往體健,無外傷及家畜咬傷史,未進行預防接種。體格檢查:體溫37.3°C,脈搏100次/分,呼吸30次/分。苦笑面容,粘膜無出血點及黃染。有咬傷痕,頸項強直。兩肺呼吸音清,心律齊,心率100次/分,腹平坦,肝脾未觸及。Binski征(+),Bradzins征(+)。化驗:血紅蛋白117g/L,紅細胞3.9×10,13/L,白細胞20.3×109/L,中性82%,淋巴18%。血液生化:氯化物110mnol/L,K+50mnol/L,N+140mnol/L,Ca++811mg%。腦脊液常規:壓力正常,白細胞150/ml。

處理:即予破傷風抗毒素6萬單位靜脈滴注,青黴素大劑量靜脈滴注。應用安定、魯米那等鎮靜、抗驚厥治療,吸氧,行氣管切開插管,使用人工呼吸機等。入院後4天,因呼吸衰竭死亡(38)。

【按】

破傷風桿菌,廣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糞便中,一切開放性損傷甚至細小傷口均有發生破傷風的可能。本例為針刺四縫引起,表明即使像這樣的簡單的操作,也必須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徹底消毒,大意不得,當然,普及計划免疫,做好防疫接種,更是預防本病發生的基本措施。

上一節 針刺消毒
耳廓感染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