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針灸意外 » 針灸反應 » 經絡反應
【內容】

原因

其確切原因尚不清楚,據已有資料,可能包括下列因素。

一、刺激量多見於應用激發循經感傳或氣至病所的手法時。其刺激量往往較一般針刺刺激量要強。我們遇到的四例經絡不良反應,有三例是應用氣至病所手法時出現的。

二、年齡:據觀察,此類現象10歲以內兒童多見

三、體質:針刺誘發的一些可見經絡不良反應(如皮丘帶、循經皮症等),以循經感傳顯著而又有皮膚過敏史者多見。

四、疾病:在病人身上,當循經感傳達到病所時,常會誘發出原有病症的某些症狀。如冠心病患者,感傳至心前區,可出現心律失常、心絞痛、胸悶氣短等。有的則可加重原有症狀。我們曾遇一心律失常患者,針前心電圖示Ⅰ度房室阻滯,竇性心律65次/min,針左側內關,採用氣至病所手法。患者自覺針感呈帶狀上傳過肩,突然心跳緩慢、頭昏,即描記心電圖,竇性心律即降至28~44次/min,伴有房室交界性逸搏,逸搏心律(頻率為47次/min),心室奇獲及與竇性節律形成不完全性房室脫節等嚴重心律失常症狀。取針後30min,心電圖尚未完全恢復,于第三日複查,始回復至針前狀態。

臨床表現

主要有下列二類。

一、功能性障礙:

出現循經的抽痛、麻木、抽搐,并可呈現或伴有內臟功能失調,如上傳至膀胱時,有尿急;至腹部有腹痛;到胃區,有胃部灼熱、噁心嘔吐;到胸部,呼吸困難、胸緊悶、心悸,胸痛;到頸項,有咽乾、吞嚥困難;到眼時,視物不清、頭暈目眩。還有在針刺麻醉時,循經感傳到朮區,創痛加劇,出現有節律性跳痛,并感到循經感傳通不過切口時,有強烈的衝擊感。

二、器質性病變:

目前以皮膚出現循經性病理改變最為多見。一為循經皮疹,包括扁平苔蘚樣皮疹,濕疹樣皮疹和密集性小水泡樣皮疹。二為循經出血帶,往往是先形成帶狀紅斑,進而形成丘疹,最後循經血管脆性改變,紅血球滲出,而成循經出血帶。三為循經皮丘帶,即循經產生蕁麻疹樣改變。與此同時,可伴全身發熱,體溫升高0.5~1°C,多汗,脈快等。

預防方法

因對其確切原因不明,目前尚無有效預防之法,可試採取以下措施。

一、對循經感傳敏感且有體質過敏者,宜避免採用激發氣至病所的針刺手法。

二、經絡不良反應可反覆誘發。故有此反應史者,亦應慎用激發循經感傳的方法或手法。

處理方法

一、功能性障礙:多為一過性的、可逆性的,當症狀出現後,只要立即停止刺激,即可迅速或逐漸恢復,不需特殊處理。然而也有例外,曾遇到一例病人,因氣至病所誘出面肌痙攣復發,停針後,一直未能恢復。似這類病人應給予適當的治療。二、器質性病變:可採用病損的對側本經穴位,或同名經交叉對應點進行針刺治療。療效不滿意時,宜配合俞穴注氧、耳穴壓丸或貼磁、頭針及病側或對側循經取穴治療等方法。

病案舉例

姜××,女,56歲。因慢性腰腿痛急性發作,于1975年4月23日來我科治療。當時,予以0.5%普魯卡因注射液5ml加維生素B121ml混合後,注射右環跳穴(患者曾作過普魯卡因過敏試驗,陰性)。在推藥過程中,患者自覺一股酸脹感自注入處,沿大腿外側緩慢傳導至足背外側。取針後二十分鐘,酸脹感聚集于足外踝前下,半小時後,于右丘墟穴附近出現大拇指大腫物。第二日,患者來診時,已腫至半個乒乓球左右大小,顏色青紫,壓之疼痛,并訴腿外側(相當膽經循行線路),仍酸脹難禁。即以三棱針局部刺絡拔罐,拔出惡血15ml左右,頓覺輕鬆。六日後,于相當陽陵泉穴處又出現一直徑約7cm的圓形青紫瘀班,復以上法刺絡拔罐,外敷「治傷散」。自此,或三日,或五日反覆出現同類瘀血斑共六個,且沿膽經線路逐次由下向上,異常感覺亦逐漸上移。于5月20日,患者自覺環跳穴處酸脹強烈,但局部未見異常,仍以刺絡拔罐。拔去惡血7ml左右。此後,右腿十分輕鬆,功能障礙消失。經隨訪三年,未見復發。

【按】

此例系我們十餘年所親遇。對這一現象當時百思而不得一解。後來此例患者因其他病症作過針刺治療及穴位注射,都未發現這類反應。迄今亦未見到類似報道。本例可供經絡研究參考。

上一節 過敏反應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