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針灸意外 » 針灸反應 » 暈針反應
【內容】

原因

關於暈針的原因,《標幽賦》曾云:「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其常見者有下列幾種。

一、體質原因為最主要的誘因之一。體質虛弱,精神過于緊張、飢餓、疲勞,特別是過敏體質,血管神經機能不穩定者。不少無明顯原因的暈針者,往往可從體質中找到原因。曾遇到一例體格強壯的病人,因落枕要求針灸治療。剛進針,患者突然一陣顫抖,扑倒于地,苦笑一下,隨即面如死灰,意識喪失。給予嗅氨水,重掐人中等無效。注射強心劑及艾灸百會,約昏睡十餘分鐘後,始恢復正常。詢問病人,并無飢餓、勞累等情況,但患者系初次針刺,曾有見血暈厥史。

二、刺激原因穴位刺激過強,可致暈針。所謂過強,因各人情況不一,很難度量比較。一般在敏感點施針,或採用特殊手法,如氣至病所手法等都能誘發。在刺激的種類上,除毫針、拔罐、艾灸外,耳針亦可引起暈針。

三、體位原因正坐位易發生暈針,但也有臥位暈針的。

四、環境原因:環境和氣候因素也可促使暈針,如氣壓低之悶熱季節,診室中空氣混濁,聲浪喧雜等。

臨床表現

先兆期:頭部各種不適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適,眼花,耳鳴,心悸,面色蒼白,出冷汗,打呵欠等。有些患者可無先兆期。

發作期輕者頭暈胸悶。噁心欲嘔,肢體發軟涼,搖晃不穩,或伴瞬間意識喪失。重者突然意識喪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雙眼上翻,二便失禁。少數可伴驚厥發作。

後期:經及時處理恢復後,患者可有顯著疲乏,面色蒼白,嗜唾及汗出。輕症則僅有輕度不適。

暈針大多發生於針灸過程中,但也有少數病人在取針後數分鐘用至更長時間始出現症狀。

預防方法

早在《內經》中,就用不少篇幅提及暈針的預防:「無刺大醉,令人氣亂;無刺大怒,令有氣逆;無刺大勞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飢人,無刺大渴人,無刺大驚人」(《素問‧刺禁論》)。明‧楊繼洲說得更為明確:「下針之時,必令患人莫視所針之處,以手爪甲重切其穴,或臥或坐,而無昏悶之患也」(《針灸大成‧卷二》)。現代主要從心理和生理上進行預防。

一、心理預防主要針對有猜疑、恐懼心理者,或針刺時哭笑、驚叫、戰抖、躲避、肌肉痙攣。伴有瞳孔、血壓、呼吸、心跳、皮溫、面色、出汗等植物神經系統和內分泌功能改變者。均可作預先心理預防,以避免出現暈針等不良反應。共分三法:(一)語言誘導:進針前,先耐心給患者講解針刺的具體方法,說明可能出現的針刺的感覺、程度和傳導途徑,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二)鬆弛訓練:對好靜、壓抑、注意力易于集中、性格內向的患者,令其凝視某物體,待其完全進入自我冥想(入靜)狀態後,始行進針。

(三)轉移注意力:對急躁、好動、注意力渙散、性格外向的患者,可令患者作一些簡單的快速心算,或向其提出一些小問題,利用其視、聽覺功能和思維活動等,轉移其注意力,促進局部組織放鬆。有人以此法對420例患者進行對比觀察,發現對預防暈針及其他不良反應有較好的作用。

二、生理預防飢餓病人,針前宜適當進食;過度疲勞者,應令其休息至體力基本恢復。特別對有暈針史者,最好採取側臥位,簡化穴位,減輕刺激量。

在針灸過程中,一旦病人有先兆暈針症狀,應立即處理。針灸拔罐後,令患者在診室休息5~10分鐘後始可離開,以防延遲暈針。

處理方法

一、輕度暈針應迅速拔去所有的針或罐,或停止施灸,將患者扶至空氣流通處。抬高雙腿,頭部放低(不用枕頭),靜臥片刻,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適,給予溫熱開水或熱茶飲服。

二、重度暈針即去針後平臥,如情況緊急,可令其直接臥于地板上。據我們多年體會,此類病人可于百會穴艾灸有較好的效果,方法是用市售藥艾條,點燃後在百會上作雀啄式溫灸,不宜離頭皮太近,以免燙傷,直至知覺恢復,症狀消退。如必要時,配合施行人工呼吸,注射強心劑及針刺水溝、湧泉等。

病案舉例

例一

徐××,男,38歲。身體健康,無暈厥史及心血管病史。1971年10月5日因腰痛來作針灸治療。當時檢查診斷為腰部扭傷,乃予以在兩側腰骶部取阿是穴進行針刺,兩側各扎三針,中等刺激,留針約25分鐘,病人感覺良好,無任何不適,出針後又予貼活血止痛膏兩塊。

剛貼好,病人即訴內心難過,馬上讓其平臥,繼之面色蒼白,額部冷汗,脈搏細弱,神志不清,立即肌注可拉明一支,不見好轉,迅即呼吸、心跳停止,大汗淋漓,面色呈灰土,唇指嚴重紫紺,一切反應消失。當即進行心臟按摩,同時肌注1:1000腎上腺素1ml,非那根2ml。繼續按摩3min,患者突然一陣嘔吐,心跳,呼吸開始恢復,神志慢慢轉清。繼給予高滲葡萄糖40ml,靜脈注射,并以5%葡萄糖鹽水500ml靜滴2小時後,患者始下床,吃干飯半碗,完全恢復健康(43)。

【按】

本例是較少見的嚴重延遲暈針反應。患者并無明顯的暈針誘因,又發生於取針之後,且其來勢凶猛,症情急重。此類患者,如不及時救治,有時往往可帶來不良後果。所以,應提醒醫者,必須時時刻刻注意患者情況的變化,針後如有條件,宜令患者休息一會後再離開診室。另外,針灸醫師一定要沉著鎮靜掌握必要的應急措施。

例二(暈耳壓)

曾××,女,60歲。1987年6月21日初診,患者因失眠2月,服藥久治不效,而要求耳壓治療。刻診:夜不能寐,煩躁不寧,伴見心慌心悸,頭暈目澀,納差乏力、腰膝酸軟。舌尖紅、苔薄黃,脈細。心率68次/分,律齊,兩肺(一)。予以耳穴壓丸治療。取穴:肝、腎、心、神門、垂前。以王不留行子貼敷。

當按壓至神門穴時,患者突然面色蒼白,心慌氣短,出冷汗,繼而四肢厥冷,神志不清。立即讓病人平臥,頭略低位,測血壓80/50毫米汞柱,心率44次/分,脈細弱,并立即去除所壓之王不留行子,給予靜脈推注50%葡萄糖注射液60毫升(內加維生素C500毫克),同時掐壓水溝,內關等穴,約一刻鐘後,患者逐漸甦醒,測血壓134/80毫米汞柱,心率68次/分(43)。

【按】

耳穴壓丸發生暈厥,文獻僅見此例報導。經追詢,患者系首次耳壓,精神緊張,加之早晨空腹就診,年老體弱,按壓手法偏重等多種因素原因所致。

例三(暈罐)

李××,男,32歲。1977年6月1日診。五天前,被人用拳頭觸及左脅部,繼而出現呼吸、咳嗽、屈伸轉側等時均感疼痛。曾服止痛片、三七藥酒等未見顯效,而要求針灸治療。患者素體壯實無病。檢查左脅部無紅腫青紫現象,脈舌正常,但局部有壓痛感,診為挫傷。遂用拔罐療法。取患側淵液穴用二號玻璃火罐拔之。5分鐘後,局部現紅腫,未曾起罐,病者覺噁心嘔吐,頭昏乏力,由坐位而突然仆地。立即起罐,扶其平臥。接著患者大汗淋漓,面色蒼白,肢冷脈狀,呼吸氣微,不省人事,形同死人。當即指掐水溝、合谷,灌以熱湯,患者又吐飲食一大攤。10分鐘後,未見甦醒,又用艾卷重灸百會、氣海、神闕三穴。再10分鐘後,逐漸肢溫神清,僅覺倦怠乏力,囑其回家休息。7日後隨訪,一切正常,據告脅痛自拔罐後再未發作(45)。

【按】

本例為拔罐所致的重度暈罐,臨床較為少見。考其原因系由於腹中飢餓及精神緊張(患者從未作過拔罐療法)等所致。

值得提出的是,暈針(或暈罐)之後,往往可使患者原有症狀消失,有人曾集中觀察過31例暈針患者,發現其中10例,療效迅速提高,故提出暈針可能有助病症、特別是疼痛性疾病的緩解。我們認為暈針與療效的關係究竟如何,雖值得進一步探討,但暈針究竟是一種給患者帶來痛苦的不良反應,臨床上仍應著重預防。

上一節 折針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