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針刺麻醉 » 針麻發展史 » 奠基時期(1958~1966年)
【內容】

1958年8月30日,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尹惠珠,採用針刺雙合谷,在沒有注入任何麻醉藥的情況下順利為一位患者摘除扁挑體。並在手術病史記錄麻醉類別攔里,寫上「針灸(雙合谷)」字樣,從而使之成為世界上首份針麻病例。

1958年9月5日,上海的《解放日報》,以「中醫針灸妙用無窮,代替止痛藥兩針見分曉」為題,公開報道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採用針灸代替藥物麻醉,摘除13例扁桃體獲得成功的消息,并附照片兩張。文章指出:「這種方法運用成功,對麻醉學也有所貢獻。耳鼻喉科醫生們認為,這個新發現對臨床麻醉學的機轉問題可能有新的發展」。

1958年11月,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中醫研究工作資料彙編(第二輯)》一書中,發表了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標題為「針刺代替麻醉為臨床麻醉開闢了新的道路」的文章,該文對47例病人作了總結,表明針刺代替藥物麻醉的手術成功率為80%。這是我國以論文形式發表的第一篇針刺麻醉的文章。

1958年12月5日,我國陝西省西安市第四人民醫院孟慶祿醫師首次用電針麻醉的方式摘除扁桃體獲得成功。在此鼓舞下,該院口腔科、婦科以及外科都紛紛開展了針刺麻醉。12月8日,該院將電針麻醉成功的消息,直接向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報告。衛生部對此甚為重視,12月23日專門發電報表示祝賀,并希望:「再接再勵,在電針穴位刺激代替麻醉手術方面,進行系統地研究總結,努力做出更大的成績。」

針刺麻醉的產生,從表面現象上看似乎是偶然的機遇,實際上已具有必然性。幾乎與西安市第四人民醫院同時,湖北武漢醫學院的柯淵旋等,在12月下旬也應用電針麻醉行扁桃體截除朮獲得成功,并將結果發表于該年第四期《武漢醫學院學報》上(標明出版日期為1958年12月31日)。而山西運城地區,也是從1958年12月上旬開始試用針刺麻醉,至次年8月底,已開展40多種手術,累計病人達469例之多。

1959年2月,南京醫學院翁瀛在上海第一人民醫院體針麻醉的啟示下,首先開展穴位注射麻醉,以0.5%普魯卡因注射液,注于手及面部的几個穴位,為三位患者摘除了扁桃體。術後出血少,局部反應小,創口癒合亦較滿意。之後不久,西安和上海的少數單位,也開始試用這種麻醉方法。

隨著上海、西安等地針刺麻醉的應用,迅速在全國半數左右省市醫務界中引起強烈反響。到1959年年底,全國十二種公開的醫學雜誌上,就發表了近三十篇關於針刺麻醉的文章。開展的省市計有上海、陝西、湖北、山西、河南、河北、江蘇、湖南、江西、黑龍江、甘肅、廣西等。針刺麻醉的手術,已涉及到臨床各科達90餘種,基本上是中、小型手術,并積累了一定數量的病例。而且,還對較大的胸腔手術,作了頗有意義的嘗試。廣西柳州結核病防治院外科醫師高永波,經歷了多次失敗之後,終於在1959年3月30日,僅憑小小的銀針麻醉,為一名叫龔悅倫的肺結核患者,成功地打開胸腔,切除了右肺上葉。之後,他又做了十二例。可惜由於技術上的問題以及其他種種原因,未能堅持下去。

針刺麻醉在臨床上的成功,引起了其他學科,主要是生理學工作者的濃厚興趣。為了客觀證實針刺確實在手術過程中具有鎮痛作用。第四軍醫大學的范謹之等人,成為我國早期在動物(家兔)身上探索針麻原理的研究者之一。他們以電擊兔鼻中隔前部引起頭部移動為疼痛指標(這一設想是基於當時針刺麻醉手術以耳鼻喉科最為普遍),檢測針刺「合谷」和「內庭」前後刺激閾值的變化。于1959年5月2日西安市舉行的陝西省針灸論文報告會上宣讀了他們題為「針刺局麻作用的實驗研究」的論文,這是我國最早的針刺麻醉原理研究論文之一。

幾乎同時,河北醫學院生理教研組也進行了動物實驗,觀察家兔在電針麻醉時血管內感受性反射的變化,發現當電針刺激剛開始,動脈血壓就出現增高,加壓和減壓反射都有特異性變化;并觀察到這種反應在各動物之間有一定差異。另外,上海、湖南及陝西等地的研究者還針對針刺麻醉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切口痛等問題,進行針刺前後的患者痛閾、感覺閾及皮膚電位變化的對照研究,并檢測了電針過程中正常人呼吸、脈膊及血壓的變化。證實電針麻醉不是較深的麻醉,但有鎮痛作用,且無副作用。還發現針刺麻醉的效果與病人精神狀態有關,愈是情緒緊張,效果愈差。上述工作雖然還是初步的、粗淺的,但是,已經開始觸及針刺麻醉研究的某些帶根本性的問題。

西安市醫學科學研究所針刺麻醉研究室,以西安市第四人民醫院的工作為主線,比較全面系統地總結和研究了全國針刺麻醉,尤其是電針刺麻醉方面的實踐經驗,撰寫成《針灸麻醉》一書,由西安人民出版社于1959年12月公開出版發行。這是我國針刺麻醉研究方面的第一部專著。在這本書中,共分三部分:總論、十四經常用麻醉孔穴和各論。在各論中系統地介紹了耳鼻喉科、婦科、口腔科、外科及眼科等數十種中小手術電針麻醉的取穴、操作及注意事項。儘管配穴、組方還不成熟,操作方法也較粗糙,適應病症有待篩選,但是,該書對針刺麻醉的推廣普及,起了一定的歷史作用。

1959年7月,全國中醫經絡針灸學術座談會在上海召開。其內容之一,就是交流剛剛誕生還不到一年的針麻工作的經驗。在這次會議上交流針刺麻醉的文章雖只8篇(其中臨床應用及研究5篇,動物實驗研究3篇),但已經顯示出其生命力。會議對針刺麻醉這一新事物表示肯定,指出「在各種手術中,應用針法進行麻醉,是針灸療法的新進展」。

從1960年6月第1例開始,至1961年7月,上海第一結核病防治院與上海市針灸研究所一起,共做了針麻下肺葉切除朮42例,其中37例成功。這一工作,引起了國家科學委員會和衛生部的重視。上海市衛生局將此列為醫學科學研究的首要項目,指派專人負責,加強科研管理,調集全市有關學科力量共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1965年12月,國家科委以秘密級文件正式頒發了關於「針刺經絡穴位麻醉應用於胸腔(肺)手術的臨床研究成果報告」(檔案號006915),報告上海第一結核病院與上海市針灸研究所用手針針麻臨床施行肺切除手術186例,成功177例,占95.5%,失敗9例,占4.5%。至此,針刺麻醉下肺切除,成為我國針刺麻醉史上第一個國家級成果。

針刺麻醉臨床上繼續向大手術進軍。1965年11月,上海醫科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陳公白醫師和他的同事們首次用針刺麻醉,打開顱腔,為一名患者摘除了腦部腫瘤。至1966年2月,共完成28例,全部獲得成功。1966年10月起,上海市胸科醫院院長顧﹛82﹜時,組織麻醉科、胸外科(包括胸、心外科),在上海市針灸研究所的配合下,對12名二尖瓣狹窄、心功能在二、三級的病人進行針刺麻醉下手術,均取得良好效果。

與此同時,針刺麻醉機理研究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重視,1965年7月,在衛生部和上海市有關部門的組織下,集中全市針麻研究力量,成立上海市針刺麻醉協作組,分臨床研究組和機制研究組,徐丰彥任機制組組長,張香桐任副組長(臨床組組長為裘德懋)。下又分為几個專題組。包括對人體痛閾的測定,中樞神經系統的電生理研究,針刺「得氣」研究,生化指標測定及進行動物模型的製作。另外,還有專門進行針麻時手術病人心理變化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結果。

北京結核病研究所于1965年在辛育齡醫生帶領下,學習了上海市第一結核病防治院的經驗後,積極開展了優選穴位、呼吸管理和改進手術技術等研究工作,進一步簡化了取穴和操作規程,使針麻更便於推廣應用。在他們的帶動下,從1965年8月份起,北京的一些主要醫院都紛紛開展針刺麻醉。涉及的臨床科包括神經外科、骨科、眼科、耳鼻喉科、頜面外科、口腔科、婦產科、泌尿外科及普通外科。并採取多單位合作,進行大規模研究。特別是北京兒童醫院,從1966年1月起,採取了基礎麻醉加針刺的麻醉方法,對兒童患者施行手術。開展了小兒疝修補朮、睪丸固定朮、闌尾切除朮等10種手術,共92例,結果成功89例,優良67例。鑒于小兒可以在較大的程度上排除心理因素的影響,對針刺麻醉效果的肯定有一定意義。

在原理研究上,北京也做了大量工作。

到1966年初,全國已有十四個省市開展針刺麻醉,并完成8734例針刺麻醉手術。其中,病歷記錄完整的為4197例。通過較廣泛的實踐和較深入的觀察,特別是八年之久的經驗積累,初步總結出某些帶規律性的東西,它具有以下優點:一、針刺麻醉病人處于清醒狀態,能主動配合,有助于提高手術效果;二、針刺麻醉具有調整手術病人生理功能的作用,對機體擾亂少;三、適于不宜用麻醉藥物者。同時,一支包括臨床、基礎研究和儀器製造的隊伍已經形成。

但針刺麻醉還存在取穴多、鎮痛不全及個體差異等缺陷。另外,針麻機理的研究還屬於剛剛起步。在這樣的前提下,1966年2月28日,由國家科委和衛生部聯合召開的針刺麻醉研究工作座談會,在上海開幕。參加這次會議的正式代表共170名。當時的國家科學委員會副主任于光遠與衛生部副部長錢信忠主持了會議。為了進一步發展針刺麻醉的臨床應用,深入進行機理研究,會議決定將針刺麻醉的研究正式列入國家重點科研項目。

會議于3月3日,制訂并下達了「針刺穴位麻醉研究工作二年規划綱要草案(1966~1968年)」。其總的目標包括:(1)通過臨床實踐及實驗研究達到進一步提高針麻效果,把現有的几項針刺麻醉臨床研究成果拿到手,使之成為常規麻醉方法;(2)掌握針刺麻醉下機體反應和鎮痛作用的規律,并運用它來指導臨床實踐,爭取二年內對針麻機制有初步闡明。研究項目包括:(1)提高針刺麻醉效果,簡化操作方法(做到手術時只需1~2人操作);(2)摸清針刺麻醉臨床應用規律;(3)探討針刺麻醉鎮痛的本質問題;經絡本質、針刺鎮痛中體液因素的作用,查明穴位的特殊組織結構及針刺後局部組織形態的變化,探討心理因素在針刺鎮痛中的作用,尋找其他已知結構的未知功能與未知結構及其未知功能;(4)探討針刺麻醉對機體各種功能的影響。

(表)我國各地開展針刺麻醉例數統計(1958年8月~1966年2月)

科別上海北京陝西*河北四川*江西山西*湖北哈爾濱南京瀋陽天津青島大連共計
神經外科262613▲165
眼科197140192▲35▲+4162633747
耳鼻喉科44336786▲18▲+1530+30▲▲143221010141954**
口腔科62556487▲45+25431695
頜面外科3935▲65▲129
頸部手術1332214▲20▲+3131197
胸外科3241453026▲+310415548
腹部外科249124259▲1102▲+758+9▲112▲▲12821
泌尿外科44923▲+21▲142
婦產科676109587▲69▲+120▲50112181642
骨科156683223154262
小兒外科8181
皮膚科55
肛門科6262
支氣管造影及氣管內插管1▲128+3▲1146252
其他10▲67784
共計23151769165034439993**57870724121024136468734**

*這些地區資料多為1958~1960年內數據

**表內數據擬有誤。此系據原表錄﹝原表附於「針刺穴位研究概述」(內部)一文之後,表一、二亦據該文附表﹞。按本表統計,總病例數為8463例

▲電針麻醉例數

▲▲耳針麻醉例數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