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針刺麻醉 » 針麻發展史 » 針麻手術後效應
【內容】

針麻手術後效應的研究,隨著臨床和原理研究的不斷深入,日益引起人們的興趣和關注。這一課題充分顯示了針麻的特點。

針麻術後效應是指針麻手術結束後(即去針後),針刺的效應還能持續存在一段時程。表現為鎮痛、抗創傷反應、抗感染以及抗手術刺激引起的生理機能紊亂等,從而促進了機體康復。

一、術後傷口痛,一般說針麻效果好,術後傷口痛也較輕,甚至術後不必使用任何止痛措施。即使術後傷口痛,往往可用水楊酸類藥物止痛,也可應用針刺止痛。

二、術後抗菌素的應用,一般情況下,在一類切口術後可不用抗菌素,二類切口作為預防性使用抗菌素。視具體情況而定,可用或不用。據針灸的機理研究,臨床及實驗室證明,針刺有增強機體免疫機能的作用。針刺人體足三里穴,吞噬指數由1.74增加到3.67。吞噬能力由38.16%增加到71.25%。家兔實驗,肝網狀內皮系統吞噬能力針刺後增強,停針後達到最高峰,經20天左右恢復正常。術後即使不用抗菌素作預防性給藥,傷口感染的機會也不大。有人對照觀察,100例針麻肺切除朮,術後未見傷口感染,而藥物麻醉100例中發生傷口感染4例。

三、術後手術創傷吸收熱:一般情況下,手術後由於組織創傷,在72小時內會發生手術創傷吸收熱,這是術後的正常反應。但在針麻後,這種反應可發生輕微且持續時間短,有利於病人全身狀態的恢復。

四、術後排尿障礙也較少見。多數是因臥床不習慣或腹肌逼尿時傷口痛所致。

五、由於針麻術後早離床、早活動,相應地減少了肺、泌尿等併發病。針刺穴位時間久,有時發生肢體關節或穴區局部不適感,可經按摩、功能活動、熱敷等措施,很快恢復。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