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針刺麻醉 » 針麻分類 » 體針麻醉
【內容】

取穴原則

一、循經取穴

針灸治病時循經取穴,是根據經絡學說中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理來取穴。針麻循經取穴時雖可根據同一原理取穴,但由於手術的特殊性,因此要求通過實驗並在總結臨床經驗的基礎上對經脈和穴位進行嚴格的篩選,保留少而精的穴位。

篩選經穴應考慮:

(1)選取手術切口部位及其鄰近部位所通過的經脈,結合手術操作所涉及的臟腑與此經脈的關係,選其主要經脈和穴位。

(2)選取針感較強,棄去針感較弱的穴位。

(3)棄去有礙手術操作或不能留針的穴位。

(4)選取十四經脈中的特殊性能有主治作用的特定穴位(分佈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俞穴)。例如:胃手術,可有胃、脾、肝、膽、腎和任脈等許多經脈通過,循經取穴可選足三里、豐隆、上巨虛、陰陵泉、三陰交、中都、陽輔、築賓、內關、中脘等穴,但其中足三里、三陰交針感較強,中都、陽輔針感較弱,中脘穴有礙手術操作。為此棄去其它各穴保留胃經的足三里、脾經的三陰交、公孫,針麻效果反而提高。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地機穴的針感較之三陰交、公孫更強,故採用地機透足三里也取得了針麻胃切除的成功。

為了提高針麻效果,在取穴方法上還有採用陽經和陰經表裡配合,遠端和鄰近取穴相配合,俞穴和募穴相配合,上肢和下肢取穴相配合以及左右配合等以加強針刺作用。

二、辨證取穴

針刺麻醉常用的取穴法,取穴時要結合手術類別,以及手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反應來選經取穴。例如:胸內手術時患者常有心悸、氣短、煩燥等反應,祖國醫學認為這些症狀是心氣受擾所致,而郄門和內關都具有寧心、安神、理氣的效能,故可選用。

三、局部取穴

指同神經取穴或按神經節段分佈取穴。針麻原理研究和臨床實踐證明,針刺鎮痛效應是在神經系統參與下實現的。所以在手術切口附近部位取穴以刺激其神經末梢,稱為局部取穴。實驗中觀察到神經和手術區屬同一神經支配的穴位電針鎮痛效應較佳。例如:臨床施行甲狀腺手術時針刺扶突,主要是刺激了頸淺神經叢的頸皮神經分支;顱腦手術針刺顴髎,則是刺激三叉神經分支;上肢手術取腋平穴等,均屬同神經取穴。

經絡、穴位與神經系統有密切關係,神經解剖學的研究觀察到,經穴在體表的排列與神經節段的分佈在許多方面是吻合的,經絡腧穴與周圍神經具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根據手術部位所屬神經節段的分佈,可以選擇不同的部位針刺。

按神經節段取穴可分兩種:

(1)近節段取穴。針刺部位和手術部位屬於同一或鄰近脊神經分佈的。例如頭面部手術取合谷穴,祖國醫學早就有「頭面合谷收」的說法,說明合谷穴與頭面有特定聯繫。從現代神經解剖生理的觀點來看,頭面部主要是三叉神經分佈,頭面的衝動沿三叉神經進入腦幹的三叉感覺核(主核和脊髓束核),脊髓束核很長,上起于橋腦,經過延髓,下可到達脊髓上中段,而合谷穴是屬於頸第六節段的範圍;某些腹部手術,根據手術部位所屬的脊髓節段,選用相應的背俞穴或督脈穴。

(2)遠節段取穴,指支配穴位和手術部位的神經結構彼此相距較遠。例如頭面部手術取足臨泣、陷谷等下肢穴位。

操作方法

針麻的具體操作包括穴位的針刺、刺激方法和針麻的誘導等步驟。針麻的成功固然選穴很重要,但與操作關係也很密切,針麻部位是否準確、針感如何、刺激量大小等均影響針麻的效果。

一、穴位針刺

無論是循經取穴還是按神經節段分佈取穴,穴位針刺時首先要定位準確,針刺前應根據所要針刺穴位的深淺,選擇相應的工具,選的針過長則不方便留針或刺得太深;選得過短,則刺不準穴位,以致影響效果。針刺時還要做好局部消毒,解釋工作,并擺好體位。進針時要注意進針的方向,進針的深度根據人體肌肉厚薄和穴位的解剖部位而定。

(1)直刺:將針垂直刺入,針與皮膚表面基本呈90度角。用於四肢和肌肉較厚的穴位。

(2)斜刺:針與皮膚表面約呈45度左右角度傾斜刺入。頭、面部穴位常作斜刺。

(3)橫刺:將針與皮膚表面呈15度左右角度進針,然後沿皮膚刺入,故又叫沿皮刺,常用於肌肉薄的穴位或一針透几穴。

二、進針手法

進針的基本要領為捻轉加按壓,右手持針刺入,左手固定皮膚,把靠近穴位的皮膚向兩邊撐開,使局部皮膚變為緊張狀態,以幫助進針。

手法分:

(1)緩慢捻轉法。手持針體下部對準穴位進針,進針為垂直狀態邊捻轉邊向下壓,很快就會刺入,捻轉的速度要快,捻轉的角度要小,一般不超過90度。

(2)迅速刺入法。用於短的毫針,左手固定好皮膚,右手持針,針尖對準穴位迅速直接刺入。

(3)刺入捻轉法。用棉球裹住針體。露出針尖1~2分,對準穴位迅速刺入皮下,右手拿住針柄,邊捻轉邊進針,用於長針刺肌肉厚的穴位。

三、深度和針感

針刺的深淺度,沒有絕對的標準,應按照實際情況,根據不同部位、人體胖瘦而異,頭、頸部、前胸、後背以及上腹部,因其深層有重要的臟器和血管,刺得過深,容易損傷這些組織,胸部針刺過深甚至可以發生氣胸等意外事故。四肢的穴位肌肉豐滿,可以深刺,甚至可用透針(如地機透足三里)目的是提高針麻效果。

當針刺達一定深度時,一般可出現針感,患者有酸、麻、脹、重的感覺,針感可由四周擴散或向上下放散,甚至有觸電樣感覺,醫生手上也會有沉、緊、澀等感覺。針感與針麻效果有密切的關係,但有無針感或針感強弱,常隨著穴位的解剖結構與針刺手法操作熟練程度以及刺激方法等而有差別。

四、針麻的誘導

針刺穴位後,必須持續刺激一段時間,機體的鎮痛效應和機能調節作用才能充分顯示出來,臨床上把這段時間稱為針麻誘導期。誘導期長短與取穴部位、刺激方法等有關。一般為20分鐘左右。根據人體測痛試驗結果來看,針刺20分鐘左右,痛閾值方可達到最高水平,以後,痛閾值或緩慢增加或略有下降趨勢,因此延長誘導時間并不會提高鎮痛效果。

在誘導期內,對穴位的刺激,應逐漸加強刺激強度,使患者能接受和適應較強的針感,但以病人能耐受為度,如遇患者精神緊張或對針刺的耐受力較差,應適當調節刺激量或採取一些輔助措施。

五、穴位的刺激方法

刺激穴位的目的在于使整個針麻過程獲得并保持著良好的針感,良好的針感又是取得較好針麻效果的重要因素。

體針麻醉穴位刺激的方法,主要有手法運針和電針麻醉兩種:(1)手法運針:進針後的手法操作,可以僅進行捻轉,亦可用捻轉結合提插。運針手法有補瀉之分,針刺麻醉中常用瀉法或平補平瀉,對年老體弱的患者也可用瀉中有補的手法。(2)電針刺激:針刺獲得針感後,將電針儀的輸出端導線接到毫針柄上,然後通電刺激,刺激參數:(1)電脈衝頻率常用2~8Hz或40~200Hz。(2)電脈衝可連續,亦可斷續或以疏密的方式給以刺激。(3)刺激強度開始要小,以後逐漸加大,一直增加至病人能耐受的最高程度。(4)電脈衝長時間刺激,會產生適應現象,即在刺激強度不變的條件下,病人的針感逐漸減弱,故在針麻期間應經常調整刺激強度或斷續刺激。

手法運針不用其它設備,簡便易行,但刺激條件難以維持穩定。電針刺激的參數易于調節控制,不僅節省勞力,而且可以遠離手術台操作,使用電針刺激可以取鄰近手術區的穴位,也可以取背部的俞穴。

針麻管理

針麻過程中的管理重點在于力求針麻效果的優良和保證病人的安全。前者除注意針麻操作外,可以適當應用輔助藥,後者則應該根據手術類別,患者病情等注意維護病人的呼吸、循環功能,其基本原則與藥麻相似。

一、輔助用藥

針麻由於存在鎮痛不全,術中需要輔助少量鎮靜止痛的藥物,如安定、氟哌啶、哌替啶等,用量須視病人的年齡、體重、全身情況、病情等酌定,注意勿使病人處于昏睡狀態,否則因神志不清,反而躁動不安,不能主動配合手術,容易影響針麻效果。在切開腹膜、剝離骨膜、牽拉腸系膜等手術操作刺激較強烈的步驟,甚至需用少量局麻藥以提高針麻效果。

二、麻醉管理

總的原則是維持術中病人呼吸、循環功能的穩定,根據術中種類和病情不同,分別作如下處理:

(1)甲狀腺手術。可因手術操作牽拉壓迫氣管致呼吸道不通暢,尤其腺瘤巨大或有氣管軟化,更容易引起呼吸道阻塞,應該注意預防。

(2)針麻下施行胸腔內手術時,由於肺萎陷,縱隔擺動,病人感到呼吸困難,麻醉者應指導患者進行慢而深的腹式呼吸以配合手術,如腹式呼吸無效或手術操作損傷對側胸膜,嚴重影響通氣功能時,需立即用面罩加壓給氧或氣管插管作控制呼吸,以改善病人的呼吸功能,避免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積。

(3)腹腔內手術時,由於牽拉內臟,病人可因不適而煩燥不安並且肌肉十分緊張,此時除要求減輕手術刺激,適當應用輔助藥以外,還可以指導患者避免情緒緊張,放鬆全身肌肉,進行慢而深的呼吸。腹腔內有大量腹水或腹腔巨大腫物(如巨大卵巢囊腫),放腹水或取出腫物時應緩慢,朮者可在腹腔內填塞紗墊并施加壓力,麻醉者注意觀察患者血壓,以防血壓突然下降。

(4)麻醉性鎮痛藥或肌松藥等輔助藥用藥的劑量過大,呼吸道分泌物阻塞以及體位不當等均可影響通氣功能,故在手術中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活動,及時排除原因,必要時予以面罩供氧或作人工呼吸。

(5)針麻手術過程,由於創傷、出血或病情危重,可引起低血壓或心律失常,應針對原因或設法減輕手術刺激,或補液輸血,或給予其它處理。原有高血壓的病人,針麻下手術容易誘發血壓升高,可輔加一些局麻藥或對症給以輔助藥。

上一節 針麻文獻
耳針麻醉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