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針刺麻醉 » 四肢骨科手術針麻 » 四肢骨科手術針刺麻醉
【內容】

術前準備

骨科病種複雜,手術部位涉及軀幹四肢,朮式變化亦頗不一致。以脊柱手術為例,頸椎手術分前、後暴露兩種朮式;胸椎手術也分為側前方和經胸入路兩種手術;胸腰段和腰椎手術也分為腎切口入路、經腹腔入路和腰背部直切口等多種手術暴露途徑;腰骶部手術也因病變部位不同分經腹膜外入路和後暴露等手術方式。某些矯形手術在原畸形基礎上矯正朮式更無法統一。有些手術的皮膚切口可達6~7個部位,故對麻醉效果要求甚高,尤其有的手術時間可長達十餘小時。近年來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的開展,針麻應用於斷肢再植手術也屢見報道。由於四肢骨科手術具有病變多樣、朮式多變、手術繁簡不一等特點,因此對針麻的要求較高。過去多年來針麻應用於四肢骨科手術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它還不能適應所有的手術,因此,必鬚根據病種、病情等進行嚴格的選擇:

一、手術病種的選擇

上肢手術中以肌腱移植及粘連松解朮等效果較好,因為術中可觀察到肌腱移植和粘連松解的程度與效果,所以比較滿意,不少單位已列為常用麻醉方法。其它各種關節切開復位,骨折復位內固定等手術,雖可採用針麻,但效果一般較差。

下肢手術中以股骨頸骨折三翼釘內固定朮及膝關節半月板摘除朮的針麻效果最理想。脛腓骨骨折切開復位朮及三關節融合朮、肌腱轉移和移植朮等也可應用針麻。

脊柱手術中頸椎手術針麻效果最佳,胸椎結核經胸病灶清除朮亦適于針麻;椎板減壓脊髓探查朮有的單位已列為常用針麻手術;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摘除朮應用針麻有利於術中定位和避免神經損傷,便於檢查手術效果,有一定的優點。

二、適應症的條件

全身情況欠佳和重要器官功能有器質性損害,以及對麻醉藥過敏者適用於針麻,但遇有下列情況選擇針麻宜慎重。

(一)對比較複雜的脊柱四肢手術如腰背筋膜剝離朮、各大關節置換朮、髖關節成形或離斷朮以及半骨盆截除朮等,由於手術複雜,創傷嚴重,針麻下一般難于完成。

(二)對重症高血壓、心力衰竭或有嚴重心律紊亂者,一般不宜選用針麻。因為針麻存在鎮痛不全,而且循環往往處于興奮狀態,術中可因血壓嚴重升高而發生意外。

(三)對嚴重創傷、失血性休克的病人,應積極採取綜合性的抗休克措施,先搶救休克,然後再考慮在何種麻醉下手術。

(四)小兒骨科手術的針麻適應症更應嚴格,即使採用針麻,亦應在基礎麻醉下方能完成。

術前準備與麻醉前用藥和其它針麻手術大致相同。

取穴原則

一、按臟腑經絡理論取穴

四肢骨科針麻手術取穴的方法分為兩種:

(一)循經取穴:四肢骨科手術可按手術切口部位及其鄰近部位所通過的經脈取穴,如股骨頸骨折三翼釘內固定朮,取循行于下肢外側的足少陽膽經的絕骨、外丘,和循行于下肢前面足陽明胃經的豐隆、足三里等穴。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症髓核摘除朮取循行于軀幹部位的足三陽經穴位,如足太陽膀胱經的殷門、委中和足少陽膽經的陽陵泉、懸鐘。有些手術為了不影響術中操作,在循神經取穴的基礎上注意吸取針灸治療疾病經驗中的幾種配穴方法,以提高針麻的臨床效果。如頸椎病行頸椎前路植骨朮,用「遠近配合」法,選遠離手術區的合谷、外關,配鄰近手術區的扶突穴,在針灸治療疾病的經驗中,有「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的取穴法,四肢針麻中也多採用上下肢配合取穴,如前臂手術取上肢的極泉、臂配下肢的內麻點,一側顳頜關節手術,取同側耳穴,配下肢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豐隆穴和足少陽膽經的陽陵泉、外丘以提高針刺的鎮痛效應。

(二)按臟象學說取穴:根據中醫臟象學說「肺主皮毛、腎主骨、肝主筋」的理論,在四肢脊柱手術取耳穴時,以肢體各部和軀幹在耳殼上的分佈點取穴。如胸椎結核病灶清除朮時取神門、肺、腎、胸椎等穴,在斷肢再植手術時取同側的耳穴肺、交感、腎、部位穴等。所謂部位穴,即手術所涉及部位在耳廓的代表區附近的壓痛敏感點。此外在循經取穴時尚應注意選擇特定穴。如頸椎後路手術時取雙側後溪穴(八脈交會穴,通於督脈),頭頸部疾患常用列缺穴,肩關節手術取同側大杼穴(八會穴之一,骨會大杼),足趾肌腱移植朮取陽陵泉(八會穴之一,筋會陰陵)。

二、按神經節段分佈取穴

針麻的臨床實踐和實驗研究均證明,神經系統功能的完整性是形成針感和產生針刺鎮痛效應的必要條件。神經系統是參與針麻的鎮痛和調節作用的,這就是四肢骨科針麻採用按神經節段取穴的主要依據。取穴時根據針刺部位和手術部位所屬神經節段的分佈,又分為近節段取穴、遠節段取穴和刺激同神經乾等三種選穴方法。在四肢脊柱手術中按遠神經節段取穴如脊柱的椎板減壓脊髓探查朮常取督脈的人中穴,顳頜關節手術常取上肢的穴位如後溪穴。但是更多的手術則按近神經節段和電刺激同神經幹的方法取穴。如頸椎結核病灶切除朮取合谷、外關透內關,手部的游離肌腱成形朮取臂{3}、曲池穴,下肢半月板摘除朮取箕門、殷門穴,足踝關節手術取足三里、陽陵泉等穴、均屬按近神經節段取穴。電針刺激同神經幹的方法在四肢骨科手術應用很廣。如上肢手術取天鼎、腋平穴,這是因為刺激臂神經叢而取得的鎮痛效應。下肢手術取氣海俞、大腸俞,衝門穴等,這是因為刺激腰3腰4神經和股神經而獲得的鎮痛效應。

針麻方法

一、常用穴位

上肢手術:天鼎、極泉、腋平、頸夾背;配穴:天髎、臂、曲池、小海、手三里、尺澤、內麻點。

下肢手術:環跳、衝門、氣海俞、大腸俞、夾脊穴、命門、腰俞、棘間穴;配穴:閉孔、居髎箕門、陽陵泉、豐隆、風市、懸鐘、上髎、次髎、中髎、經帶穴

脊柱手術:扶突、心俞、腸俞、夾脊穴、委中、殷門;配穴:合谷、外關、中府、章門、人中。

二、常用穴針法

(一)天鼎(臂神經叢刺激點)

平臥位,頭向健側旋轉45度,于胸鎖乳突肌後綠,前中斜角肌間溝與環狀軟骨水平線之交點為進針點,毫針與頸部呈60度角,深約2cm,可尋獲觸電樣針感向手部放散。

(二)極泉(臂神經叢刺激點)

平臥位,上臂外展,外旋90度,于腋窩肱二頭肌與胸大肌交界處,肱骨頭頂點,腋動脈上方為針刺點,直刺2~3cm,可尋獲針感向前臂及手放散。

(三)環跳(坐骨神經刺激點)

1.平臥位:患髖屈曲45度,于大轉子頂點上1.5cm,後2cm處為進針點,以3寸毫針與皮膚呈30度角刺入,進針約3.5~4.5cm,可獲針感向足拇趾部位放散。

2.側伏臥位:患髖、膝各屈曲90度,健側下肢伸直,于股骨大粗隆及髂後上棘連線中點下3cm處為進針點,直刺4~5cm,可獲針感向足趾部放散。

(四)衝門(股神經刺激點)

平臥位,患股外展、外旋各15度,于腹股溝韌帶下1cm,股動脈搏動點外1.5cm進針,直刺2~2.5cm,可獲針感向膝關節放散。

(五)氣海俞

側臥位,患側在上,于腰3~4棘間旁開2cm處,直刺遇橫突後稍退,再向下向內(即略向中線傾斜)使針尖接近椎間孔處,約進針2~3cm,可獲針感向下肢放散。

(六)命門

側臥位,雙下肢屈曲呈蝦狀,于腰2~3棘間,直刺3.5cm左右,為防止誤入蛛網膜下腔,可先于選定穴位之棘突旁開1.5cm,直刺至椎板,測其深度。即間接得知督脈穴之進針深度。針感為兩下肢串麻、酸脹或沉重感,并可見相應肌群顫動。

(七)經帶穴

為十二經絡系統的肢體外圍的連屬部份,起于四肢末端,上連軀幹,是沿十二經呈條帶狀出現的,故稱「經帶」。在經帶上又有「結」和「聚」出現,四肢骨科針麻手術是針刺經帶上的結或聚處,將針平行刺入皮下和筋膜之間。

(八)腋平穴

平臥位,上臂外展30度,于腋前皮膚與軀幹平行的主橫紋頂端,位於胸大肌束中,直刺約23cm,可獲針感向前臂及手部放散。

(九)內麻點

位於小腿內側中點,脛骨後緣1.5寸處,即內踝最高點上7寸。以2.5寸26號毫針直刺1.5寸左右可見拇趾突然抖動,猶如觸電感。可傳至足背、拇趾,局部有酸、麻、脹等感覺為佳。

1.針刺有效的客觀指標:

(1)必需呈五趾同時點頭樣抖動,呈左右搖擺者效果不好,針刺後足趾可出現麻木感,如出現疼痛感應重新調整針的位置。

(2)要有跖筋膜抖動感,並有輕微的小腿、大腿肌肉抖動現象。

電麻儀負極接患側內麻點,正極接健側內麻點。誘導後局部可呈現顯著的麻木感。

(十)閉孔穴

為閉孔內神經刺激點。于恥骨結節處1cm,下2cm內收肌群之後緣。

(十一)臀中-臀上穴

臀中穴為髂後上棘與股骨大轉子聯線中點向下2寸,或脊椎正中線旁開2.5寸。臀上穴位於臀中穴上方1寸。以3.5~4寸26號毫針直刺,各進針一枚,針感可放散至足跟腱部位。

(十二)皮神經穴

于肢體手術切口上方3~5cm處,以連接針麻儀之金屬棒包裹鹽水棉球,環繞肢體移動,尋找皮神經敏感點。當病人感到有麻木感達到切口周圍時,即可確定為敏感點,後以該點為中心平行橫刺兩針深度宜達淺筋膜層。

(十三)棘間穴

病人取側臥位,用硬膜外穿刺法將針刺入硬膜外腔,向腔內注射生理鹽水15毫升以擴大間隙加強導電性,然後將一特製的絕緣電極置入硬膜外腔。根據手術部位不同,取相應神經節段的棘間穴,再配一夾脊穴。電極直徑為0.08mm的不鏽鋼絲製成,外面套以直徑1.2mm的塑料管絕緣。端部將不鏽鋼絲以單頭穿繞的方法分別使其三個方向縱行裸露,裸露其長度分別為0.5cm、1.0cm、1.5cm。電針頻率5000Hz,電流10~30毫安,電壓4~10伏。

三、常用處方

四肢骨科閉合復位朮的針麻,以簡便易行為原則,因骨折類型不一,整復手法的難易程度相差懸殊,有的關節脫位復位朮只需做穴位按摩即可;有的骨折整復朮難度較大,需經電針刺激誘導20~30分鐘後方可進行。但針麻的穴位選擇要結合整復朮的特點,穴位組合要注意少而精,如上肢各部位骨折閉合復位朮以選天鼎、極泉穴為主;下肢骨折閉合復位朮多選環跳、衝門穴為主。個別複雜骨折可選臨近骨折部位的穴位,復位時採用不留針的方式,以便於整復術中的手術操作。骨科各類手術常用針刺穴位

(一)上肢手術:

1.鎖骨部位:鎖骨切開復位內固定朮及肩鎖關節切開復位朮等。主穴:頸夾脊穴;配穴:耳穴:神門、肺、腎、鎖骨。

2.肩部:肩關節脫位切開復位朮、病灶清除朮。主穴:頸夾脊穴;配穴:天鼎、手三里。

3.上臂部位:肱骨幹切開復位朮、腫瘤刮除朮。主穴:天鼎、缺盆。配穴:內麻點(患側)。

4.肘關節:肘關節各部位骨折切開復位朮、關節成形朮、病灶清除朮。主穴:天鼎、極泉;配穴:皮神經穴。

5.前臂部位:前臂骨折切開復位朮、腕關節融合朮。主穴:天鼎、腋平穴;配穴:皮神經穴或內麻點。

6.斷肢、指再植朮:主穴:天鼎、極泉;配穴:耳穴:肺、交感、腎、部位穴。

7.手部:游離肌腱成形朮、肌腱粘連松解朮、指間關節融合朮、人工關節置換朮、清創朮。主穴:腋平穴、天鼎;配穴:曲池透少海、小海。

(二)、下肢手術:

1.髖部:三翼釘內固定朮、麥氏截骨朮。第一組:主穴:部位穴、夾背穴;配穴:次髎、脾關、風市、經帶穴。第二組:環跳、衝門、閉孔、居髎。

2.膝關節:半月板摘除朮、游離體摘除朮、韌帶修補朮。第一組:主穴:氣海俞、大腸俞;配穴:殷門、箕門(膝內側手術)、風門、殷門(膝外側手術)。第二組:督脈穴。

3.小腿部位:脛腓骨骨折復位朮、清創朮、截肢朮。主穴:腰3~4夾背穴;配穴:衝門、風市(小腿前內側)、環跳、承山(小腿後外側)。

斷腿(足)再植朮。主穴:臀中-臀上、衝門;配穴:耳穴:肺、交感、腎、部位穴

4.足踝部位:三關節融合朮、肌腱移植朮、跟腱延長朮。主穴:腰4~5夾脊;配穴:上泉、次{1}、陽陵泉、足三里。

(三)、脊柱手術:

1.頸椎:頸椎前路手術、前路植骨朮、病灶清除朮。主穴:扶突(雙側);配穴:合谷、外關(右側);頸椎後路手術:主穴:合谷、外關(右側);配穴:耳穴:肺、頸椎、交感、神門

2.胸椎:胸椎結核經胸病灶清除朮。主穴:心俞、膈俞;配穴:中府、章門。

3.胸椎:胸12~腰1、腰1~2。結核病灶清除朮主穴:胸9~11夾脊穴;配穴:耳穴:神門、肺、胸椎透腰椎、交感。

4.腰椎:椎板減壓、脊髓探查朮。主穴:胸12~腰2夾脊穴(雙側);配穴:次髎、中髎、(雙側)。

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症、髓核摘除朮。主穴:委中、殷門(均雙側);配穴:耳穴:神門、肺、腰椎、腎。

針麻效果

四肢骨科針麻臨床研究工作已經歷了十餘年,據全國四肢針麻臨床研究協作組1970年至1976年的8350例臨床資料統計,平均成功率為86.3%,Ⅰ、Ⅱ級率為74.2%。其中全國重點協作研究的几個病種,如上肢軟組織手術、上肢骨折閉合復位朮和下肢的三翼釘內固定朮、膝關節半月板摘除朮以及頸椎手術和脊柱的椎板減壓脊髓探查朮等均取得良好效果,Ⅰ、Ⅱ級率在80%以上。而且在某些醫院,由於對手術朮式的不斷探索和改進,使針麻三翼釘固定朮、半月板摘除朮以及頸椎手術的針麻效果不斷提高,Ⅰ、Ⅱ級率穩定于90%以上。這些單位的針麻研究人員和外科醫師一致認為針麻是有效的,可列為臨床常用麻醉方法。儘管如此,因四肢手術涉及部位廣,朮式繁簡程度不一,故針麻效果欠穩定,臨床常用針麻手術的麻醉效果見下。

骨科常用針麻手術的麻醉效果
手術部位或名稱成功率(%)Ⅰ、Ⅱ級率(%)
上肢手術90.5 80.4
斷肢再植朮8668
三翼釘內固定朮9692
半月板摘除朮97.889.1
馬蹄足矯形朮76.262.7
四肢骨折閉合復位朮9083
頸椎手術94.386
經胸病灶清除朮8776.2
椎板減壓脊髓探查朮9480.7
腰間盤纖維環破裂症髓核摘除朮79.556

臨床研究表明,針麻效果與手術難度大小,時間的長短以及手術操作的熟練程度有明顯關係。雖然許多手術收到了較好的針麻效果,但是大部分手術還存在鎮痛不全和肌肉鬆弛不夠等問題,故在四肢脊柱手術中約有50%的病種目前尚難于用針麻完成。在已開展的手術中最突出的問題是鎮痛不全和止血帶反應。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