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針刺麻醉 » 針刺麻醉機理研究 » 疼痛的機理
【內容】

痛包含兩種成份:痛覺和痛反應。痛覺是一種內在的感受和體驗,每一個「覺得痛」的人,都能根據他過去的經驗訴說痛的存在以及痛的性質、強度、範圍和持續時間,但很難確切地加以描述。痛反應是指致痛刺激引起的軀體和內臟活動變化以及逃避、反抗等一系列的行為表現。從生物學的角度看,痛是一種保護性、防禦性的機能,它警告機體正在遭受某種傷害性刺激,并促使機體擺脫這種刺激的繼續傷害。

致痛刺激是多種多樣的。但它們具有共同的特點,即都導致組織細胞的損傷破環,結果便釋放出某些致痛物質,如鉀離子、氫離子、血漿激肽等,進而作用分佈在損傷區的感受器。作為一個已被廣泛接受的概念,痛感受器乃是遍佈全身各處的某些游離神經末梢。當然,決非所有的游離神經末梢都是痛感受器。痛感受器可將不同能量形式(例如機械、化學、溫度)的致痛刺激轉換為具有一定編碼型式的神經衝動,後者沿屬於Aδ(Ⅲ類)和C(Ⅳ類)的神經纖維傳向中樞神經系統,其中Aδ纖維的傳導速度較快,C纖維的傳導速度較慢。當痛刺激作用於皮膚時,可出現性質不同的兩種痛覺:先出現一種尖銳的、定位比較清楚的刺痛,又稱快痛,刺激作用後立即發生,停止刺激後很快消失;接著是一種定位不甚清楚的灼痛,又稱慢痛,通常是在施加刺激後0.5~1秒才感覺到,停止刺激後還能持續數秒種,并伴有情緒及心血管和呼吸活動的變化。還可以從一個側面證實,痛信息是由兩類纖維傳導的,快痛由Aδ纖維傳導,而慢痛由C纖維傳導。

根據現代神經解剖學和生理學的看法,外周Aδ和C纖維進入脊髓後,主要和後角深層的細胞發生突觸聯繫;這些後角細胞的軸突越過中線,交叉到對側,經脊髓的前外側索上升入腦。前外側索的成份是很複雜的,包括脊髓丘腦束、脊髓網狀束、脊髓頂蓋束等;脊髓丘腦束又有新脊丘束和舊脊丘束之分。由新脊丘束傳遞的信息直達丘腦特異性感覺核,進而投射到大腦皮層感覺區的特定部位,因此便具有明確的定位和可精確分辨的性質,這和快痛的特點頗為吻合。由舊脊丘束、脊網束等傳遞的信息,經由多突觸聯結,主要和內側丘腦、下丘腦、邊緣系統相聯繫,參與形成腦的高級部位的背景活動及感覺的情感動機成份,似可解釋慢痛所伴隨的強烈的情緒色彩。總之,痛信息經由多條通路由脊髓上升入腦,由於這些不同通路的共同活動和腦的各級水平的分析處理,最後產生疼痛。

皮膚傳入衝動的脊髓行程模式

(攜帶痛信息的後角神經元軸突,一部份交叉到對側,在前外側索上行入腦。還有一部份進入前角和側角,引起軀體反應和內臟反應。)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