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針刺麻醉 » 針刺麻醉機理研究 » 經絡與針麻
【內容】

應用經絡學說,可以解釋臨床上常用的許多針麻穴位的原理。例如,臨床上有「面口合谷收」的經驗之談,合谷穴被廣泛應用於面頰、鼻唇、口腔和頸部手術。這是因為合谷穴屬於手陽明大腸經,該經循行到達鎖骨上窩時,發出支脈上至頸部,進而通過面頰進入下齒齦,再繞唇到達對側鼻翼旁。又如胃大部切除朮多取足三里穴。這是因為該穴屬足陽明胃經,而後者直接連屬於胃腑。

由於經絡之間、臟腑之間是彼此關聯并相互影響的,更兼病人的病情、體質各異,手術前和手術過程中出現的徵候複雜多變,因此,除了循經取穴以外,通常還考慮辨證取穴原則。所謂辨證取穴,是應用臟腑經絡辨證方法,根據病人的體質、病情、病變所涉及的臟腑、術中可能出現的各種證候,以及臟腑間或臟腑經絡間相關等原則,選取相應穴位。例如胸腔內手術常選用郄門穴,乃是該穴屬心包經之故。心包和心的功能相仿。在手術過程中,病人可能出現心悸、氣急、煩躁等反應,究其原因,是由於心氣受擾,而針刺郄門穴則可收到寧心安神之功。又如耳針麻醉的穴位處方多包含肺穴,乃是多數手術要切開皮膚,而依據了「肺主皮毛」(《素問‧陰陽應像大論》)原理。

關於針刺作用特點的研究,進一步深化了人們對經絡學說的認識。例如,臨床發現,針刺誘導後末梢血管擴張、脈搏波增大、微循環改善者,針麻效果較好,反之則較差。這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針刺通調經絡氣血的實質。又如,由於「諸痛皆因於氣」(張子和‧《儒門事親》),而「肺者,氣之本」(《素問‧六節藏象論》),肺司呼吸,因而可通過記錄呼吸運動以反映針刺後臟腑經絡氣血的活動狀態。結果表明,針刺時呼吸均勻、幅度平穩者,針麻效果較好。再如在手術前對病人進行辨證分型,探討針麻作用的個體差異,結果發現,虛寒型病人的針麻效果優于實熱型。有的單位根據辨證的結果,給病人服中藥進行調理,爾後再進行手術,據報導可提高針麻效果。

總之,應用經絡學說的基本原理篩選針麻穴位、探討針刺作用的特點,有力地推動了針麻的發展。這充分表明,經絡學說在一定程度上正確地反映了人體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的某些規律性。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