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概述﹞

捻轉補瀉法其理論源於《內經》。《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指出:「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陰氣右行,陽氣左行」。《備急千金要方》有「欲補從卯南,欲瀉從而卯北」之說,從子(北)、午(南)、卯(東)、酉(西)方向來說明捻轉補瀉。金元時期,竇漢卿在《標幽賦》中指出捻轉針體時需分左右,以區別其補瀉寒熱之不同;何苦愚首倡「轉針迎隨」之法,指出「男子左瀉右補,女子右瀉左補」;《金針賦》又對左右轉針分補瀉的方法進一步作了解釋。至明代,捻轉補瀉手法進一步豐富發展,流派紛呈,手法各異。

﹝操作方法﹞

針下得氣後,施捻轉手法,一般捻轉度小、用力輕、頻率慢、操作時間短者為補法;捻轉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操作時間長者為瀉法。另一種為左轉捻針時大指向前,食指向後轉者為補;右捻轉時食指向前,大拇指向後轉者為瀉。

﹝臨床應用﹞

凡邪盛有餘,表現為疼痛或痙攣者,用捻轉瀉法;屬正虛氣血不足而表現為麻木或痿軟者,則用捻轉補法。

﹝注意事項﹞

參照捻轉法。

上一節 努法
呼吸補瀉法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