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概述﹞

子午搗臼法是以捻轉、提插為主,并結合徐疾補瀉組成的複式手法。子午,即左右捻轉;搗臼,即上下提插。始見於《金針賦》,明代以後醫家均承襲之,認為有導引陰陽之氣的作用,可治療「蠱膈膨脹之疾」。現代有人強調本法操作應以頻繁的捻轉、提插為要務,從而達到「針轉千遭,其病自消」的要求。

﹝操作方法﹞

下針得氣後,將針上下提插,三進二退,如此3度,計為九入六出。即在進針時分三部,每部緊按慢提81次;退針時分二部,每部緊提慢按64次。同時,在緊按慢提時,結合左轉針;在緊提慢按時,結合右轉針。這樣在每度行針時三進二退,要在五個分部內提插捻轉371次。3度行針,共提插捻轉1113次。

(圖例)

﹝臨床應用﹞

本法可導引陰陽之氣,壯陽以制水,補陽兼瀉陰,能治療陽氣不行,水濕氾濫所致的水腫、鼓脹。

﹝注意事項﹞

本法施行三進二退分五部操作,需掌握穴位深淺,以確定分部。另外,本法多在腹部操作,需注意針刺的深度和角度,以防誤傷內臟。

上一節 龍虎交戰
龍虎升降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