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概述﹞

燒山火手法,是較常應用的複式手法。由徐疾、提插、九六、捻轉、呼吸、開闔等法組合而成。《素問‧針解》篇說:「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金‧竇漢卿《針經指南》載有取熱感的針法。《標幽賦》則以「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為熱補手法的要點。明‧徐鳳《針灸大全》所載《金針賦》始列「燒山火」之名,并述其操作方法與主治範圍。因其敘述尚不夠詳細,後世醫家各執一端。根據《金針賦》燒山火應分三部(天、人、地)進行操作,每部緊按慢提,同時配合捻轉補法,待針下熱至後出針,并急按針孔。明‧汪機指出燒山火「令天氣入,地氣出」。這裡,所謂天氣即是陽氣,地氣指體內寒氣而言。楊繼洲認為「夫實者,氣入也…以陽生於外,故入。」說明要達到陽氣入內,充滿腠理的目的,就需從陽(外)引陰(內),將天部所生的陽氣逐層引入地部,則陽勝于陰,而陽氣自回,熱感自生。對於各家理論,宜綜合分析,不必拘泥。

﹝操作方法﹞

令患者自然口呼鼻吸,然後:1、隨其呼氣,用單指押手法將針進至天部(腧穴深度的上1/3處);2、緊按慢提9次,按針時以右手拇指向前捻轉,以催其氣至(如針下沉緊,則輕提1~2分,輕微回轉以解除滯針);3、進至人部(腧穴深度的中1/3處),施術方法同天部;4、再進針至地部(腧穴深度的下1/3處),施術方法同天部,如針感強者即有熱感;5、得熱感後可將針由地部一次提到天部,稍停針隨其吸氣緩慢把針拔出,左手急按針孔。從天部、人部、地部分層進針,再從地部一次提針至天部的全過程,稱為1度。倘無熱生,可將針從地部提至天部,繼續按上述方法施術,至熱感產生。

(圖例)

﹝臨床應用﹞

本法一般用於沉寒痼冷,命門火衰,臟腑經絡元氣不足之證。如中風脫症、癱瘓麻痹,寒濕痹症,四肢厥冷,腹中寒痛,陽萎偏墜,五更泄瀉等,亦可用於外感風寒。

﹝注意事項﹞

一、一般用於肌肉豐厚的穴位,四肢末梢和頭部穴位不宜使用。

二、刺激強度應根據病人針感反應的耐受程度來決定。

三、如在天部或人部操作時,病人皮膚發熱或出汗,或針穴附近,甚至全身有熱感時,即不必繼續操作。

四、施術應適可而止,不可強求熱感。一般而言,三度操作即可停止,如無熱感則宜留針10~15分鐘,往往可出現熱感,提高療效。

五、每次操作刺激量較大,操作時間不宜太長。

六、病人注意力應集中,細心體會針感,但醫者不宜予以暗示。

七、施術必須在得氣的基礎上進行,否則不易成功。

八、切實掌握進針、退針的層次和提插的幅度,要求層次分明,提插均勻,必須分清緊慢,不能模糊。

九、手法熟練者,可不利用呼吸和九數操作,僅以提插為主,只有在針感不明顯,或不得氣時,才配合捻轉等法。

十、熱感往往在酸脹感的基礎上產生。出現部位因人而異,或先在施術處產生,以後擴散到全身;或先出現在施術腧穴的肢端,而後沿經延至全身;或先出現于對側,逐漸波及另一側。

上一節 九六補瀉法
蒼龜探穴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