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微針法 » 頭針法 » 林學儉頭針刺激新區
【內容】

林學儉頭針刺激新區,是上海林學儉在按大腦皮層功能定位選擇頭針刺激區的基礎上,據神經生理學觀點,以及腦功能與血流的關係,所發現的一些的新的刺區。共分六區,對治療小兒腦性癱瘓、顱腦外傷後遺症和神經性耳聾有較好的效果。

穴區

1、顳3針

【定位】大腦外側裂表面標誌為基點(自眼外角向後3.5厘米再向上1.5厘米處)至頂骨結節的連線,顳3針在頭皮上相應部位是:

第1針:自頂骨結節下緣前方約1厘米處向後刺3厘米長。

第2針:耳尖上1.5厘米處向後刺3厘米長。

第3針:耳尖下2厘米再向後2厘米處,向後刺3厘米長。

上3針皆與水平線成15°~20°角。

【主治】小兒腦性癱瘓、顱腦外傷後遺症、神經性耳聾等。可增強感受性語言和記憶力的儲存。

(圖例):顳3針示意圖

2、額5針

【定位】距離前額髮際上2厘米處,左右大腦外側裂表面標誌之間,由前向後共刺5針,每針刺8~9分,5針之間距離相等呈成扇形排列。

【主治】小兒腦性癱瘓、顱腦外傷後遺症,配顳3針應用。對因額葉前部的額前區病變引起的精神障礙,如感情淡漠、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和智力減退的症候群有效,可增強該區血流量,提高患者對周圍環境的注意力和興趣。額5針的第1針和第5針,又稱雙側語言區(布洛卡Broca's區),對失語有效。

(圖例):額5針示意圖

3、運動前區

【定位】運動區前3~4厘米的菱形地區,可刺3針。中間1針系自運動區上點向前4厘米處進針,向後沿皮刺3厘米長。與中間1針的間距約15厘米處,左右各刺1針。

【主治】小兒腦性癱瘓、顱腦外傷後遺症等疾患引起的痙攣性肌張力增高。

(圖例):運動前區

4、附加運動區

【定位】位於運動前區的中心,可在運動前區中間1針的兩側各刺1針。

【主治】小兒腦性癱瘓、顱腦外傷後遺症、神經性耳聾以及其他疾病引起的大腦皮層功能障礙,刺激該區可激活機體隨意運動和思維活動。

(圖例):附加運動區

5、聲記憶區

【定位】頂骨結節的下方和後下方,該區範圍較廣泛,可在該區交叉刺2針。

【主治】神經性耳聾。(圖例):聲記憶區圖

6、語言形成區

【定位】聲記憶區的下方,乳突的後方,刺入3厘米長。

【主治】神經性耳聾。

(圖例):語言形成示意圖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