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微針法 » 頭針法 » 方云鵬頭針穴名體系
【內容】

本頭針穴名體系是陝西省方云鵬根據顱腦在頭皮上的投影定位,結合臨床實踐經驗所創立的。該體系以伏象、伏臟、倒像、倒臟為主,又有顱腦各個功能中樞的相應頭穴名稱。其頭針穴名主要是根據神經系統原理制定的,同時又體現了中醫整體觀點。

在穴區定位之前,首先必須掌握顱骨解剖標誌和生理功能,同時要掌握基本定位的2條標定線。

眉頂枕線:由眉間中點(印堂穴)經頭頂矢狀縫至枕骨外粗隆(腦戶穴)的連線。是大腦兩半球分界線。成人一般平均為33厘米,按同身寸計算為1尺2寸(33厘米可理解為33等分,在臨床上宜根據人的頭形和大小,靈活掌握)。

眉耳枕線:由眉間中點經耳至枕骨外粗隆的連線。成人一般平均為26.4厘米,按同身寸為9寸6分。大腦位於此線之上,小腦位於此線後1/3的下面。

翼點:在頂骨的前下角,冠狀縫和蝶頂縫相交之處。

星點:在頂骨的後下角,人字縫與頂顳縫相交之處。

【穴區】

方氏頭針療法的穴區,主要由四個中樞刺激區(伏象、伏臟、倒像、倒臟)和十一個皮層功能刺激穴(思維、記憶、說話、書寫、運平、信號、聽覺、嗅覺、視覺、平衡、呼循)所組成。其中伏象和思維為單穴區,余均為雙穴區。

一、伏象

又名總運動中樞,簡稱總運。該區分佈著許多與全身各部位相應的刺激點。連接這些刺激點,則形成一個伏著的人體縮影,故而命名為「伏象」。

【定位】

伏象穴區其形狀恰如四肢張開之人體縮影,位於冠狀縫、矢狀縫和人字縫之間。穴區按人體部位命名而分為頭頸部、上肢部、軀幹部和下肢部四個分區,具體定位如下。

1、頭頸部:在冠矢點前,總長3厘米。其中頭部上、下長為2厘米,左、右寬為2厘米;頸部上、下長為2厘米,左、右寬為1厘米。頭部下面和頸部上面有1厘米左、右的相互重疊。

2、上肢部:分肩、肘、腕、指四點。部位為從冠矢點沿冠狀縫向下,至翼點,總長11厘米。其中,肩點至冠矢點長為2厘米,肘點至肩點長3.5厘米,腕點至肘點長為3.5厘米,指點至腕點長為2厘米(以上為一側定位,另一側相同,後略)。

3、軀幹部:分背部、腰部、臀部三段。部位為由冠矢點到人字縫尖,總長約為14厘米。背部由冠矢點起分上、中、下三部分,各部分長為2厘米,總長6厘米;腰部分上、下兩部,各部分長為2厘米,總長4厘米;臀部分上、下兩部分,各部分長為2厘米,總長4厘米。各部左右寬度為:背部3厘米,腰部2厘米,臀部3厘米。

4、下肢部:分髖、膝、踝、足四點。部位為從人字縫尖,沿人字縫向下,至星點。總長約為9厘米。由髖點至人字縫尖長為1.5厘米,膝點至髖點長3厘米,踝點至膝點長為3厘米,足至踝點長為1.5厘米。

(圖例)

【功能】

伏像是人體神經機械能的集中反映區,支配著全身的運動神經機能,在經絡系統中,它總督一身之陽經,統管和調節全身經氣活動。

【主治】神經系統、血管系統和運動系統疾病。包括神經性頭痛、偏頭痛、神經衰弱、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中風偏癱、高血壓、冠心病、腰扭傷、風濕性關節炎、乳腺炎、內耳眩暈病、牙痛、尿瀦留等。

二、伏臟

又稱總感覺中樞,簡稱總感。該區內也分佈許多與全身各個部位相應的特異刺激點,如連接起來,則左、右兩側各分別構成與人體左、右相應的半側人體內臟、皮膚縮影圖。故稱之為伏臟穴圖。

【定位】

伏臟穴區在前額上部。具體位置為額正中線至左、右額角間區域。每側各分上、中、下三焦。伏臟穴區總長6.5厘米。

1、上焦:指橫膈以上的胸部內臟,還包括胸部以上(胸、上肢、頸、頭)的皮膚感覺和大腦思維。上焦總長3厘米,其中思維穴位於左右額骨隆凸之間;頭部位於上焦前2厘米,髮際下0.5厘米,髮際上1厘米之區域,頸部重疊于其內。伏臟上肢系額正中線旁開2厘米與前額髮際上2厘米的交點,和額正中線旁開1厘米與前額髮際上3.5厘米的交點之間的連線。分上臂、下臂、手部,約各佔0.5厘米。胸部位於上焦後1厘米,髮際下0.5厘米,髮際上2厘米之區域。

2、中焦:指臍以上,橫膈以下腹部內臟,還包括軀幹皮膚感覺。中焦占伏臟1.5厘米。腰部位於髮際下0.5厘米,髮際上1厘米之區域。

3、下焦:指臍以下的腹部內臟,還包括泌尿、生殖系統及臍下(腹、下肢)皮膚感覺。下焦長2厘米。在下焦前1.5厘米,髮際下0.5厘米,髮際上1.5厘米之區域為小腹、臀、髖部。在下焦後0.5厘米,髮際下1厘米,髮際上2厘米為膝至踝部;髮際下1厘米向下0.5厘米之區域為足部。

(圖例)

【功能】

伏臟有三大功能,一為全身感覺機能,主要是皮膚感覺的集中反映區;二為內臟功能的代表區;三對精神、智能、情緒、記憶、思維等活動有調節作用。

【主治】內臟病症及皮膚感覺障礙,前者包括胃痙攣、膽囊炎、腹瀉、痛經、月經不調、肝炎、痢疾、腹膜炎、肺炎、冠心病、泌尿系結石、腎炎、膀胱炎、植物神經紊亂、子宮脫垂、過敏性鼻炎;後者主要用於治療皮膚之疼痛、麻痒、緊束等不敏感以及蕁麻疹、神經性皮炎、酒渣鼻、牛皮癬、濕疹等皮膚病。

三、倒像

倒像穴區是大腦皮層的運動中樞在頭皮上的投影區。穴區內所有刺激點,基本上按人體倒置排列,如一倒立人形縮影,故稱倒像。

【定位】

倒像系中央前回在頭皮之投影區。此投影區位置的確定方法如下:先定中央溝頭皮投影區,方法為:以眉頂枕線的中點後1.25厘米為A點,眉耳枕線中點前1.25厘米,并由此點向上引一4厘米長垂直線,以垂直線上端為B點,A、B間連線即為該區位置。AB連線向前1.25厘米引一平行線,二線區間即為中央前回的投影區域。縱向長度,一般是從眉頂枕線向左右旁開1厘米開始計算,約為9厘米。

倒像穴區分上、中、下三部。每部長3厘米。上部包括:咽,舌,下頜,眼,額,頸等;中部包括:拇、食、中、次、小指,腕,肘,臂等;下部包括:軀幹,髖,膝,踝,趾,肛門等。

(圖例)

【功能】

倒像以管理軀體、四肢運動機能為主。上部管理頭頸部、頸部運動器官;中部管理對側上肢運動機能;下部管理對側軀幹及下肢的器官運動機能。

主治:與伏象大致相同。中風偏癱失語、三叉神經痛、心動過速、落枕、肩周炎、小兒麻痹後遺症、腦炎後遺症、面神經麻痹、癲癇等。

四、倒臟

倒臟為大腦皮層感覺中樞在頭皮的投影。亦因其與人體實際部位上下倒置,故稱倒臟。

【定位】

倒臟系中央後回在頭皮的投影區域。具體位置是上述中央溝之AB連線向後1.5厘米作平行線,此兩線間區域,即為倒臟穴區。和倒像一樣,長度亦為9厘米。

倒臟穴區分上焦、中焦、下焦三部,每部約長3厘米。上焦包括:腹內消化道、咽、舌、齒、頜、下唇、上唇、面、眼等和皮膚感覺器官;中焦包括:額、拇、食、中、環、小指、腕、臂、肩等和皮膚感覺器官;下焦包括:頭、頸、軀幹、胸腔、生殖、泌尿、腿、足等和皮膚感覺器官。

【功能】

倒臟以調節控制軀幹、四肢皮膚感覺和內臟功能為主。倒臟上焦管理對側面部感覺器官;和腹內消化道器官;中焦管理對側上肢感覺機能;下焦管理對側內臟和頭、頸、軀幹、下肢等器官和感覺功能。

【主治】:和伏臟基本相同。包括對側軀體感覺障礙、腸麻痹、流涎、自汗、冠心病、心律失常、偏頭痛、皮層性浮腫、痛經、胃痙攣、糖尿病、痢疾、濕疹、蕁麻疹、鼻炎、神經性耳聾等。

五、思維

思維中樞位於額下回、額中回的前端正中處,相當於大腦額極的上方部位。

【定位】

思維穴區為思維中樞頭皮投影區,位於額骨隆突之間,即由眉間棘直上3厘米處。

【功能】

思維中樞管理精神、思考、意想、計算、記憶、語言等生理活動。

【主治】:智力減退、癔病、幻聽、精神分裂症、神經性頭痛、高血壓、共濟失調、神經官能症、胃潰瘍等。

六、說話

說話系語言中樞的頭皮投影區,該中樞位於額下回的眶部、三角部、蓋部和中央前回的前下端,正對蝶骨翼部。

【定位】

說話穴區在眉中與耳尖連線的中點。多取左側,習慣用左手者,在右側。

【功能】

說話穴區實際上是運動性語言中樞的頭皮投影區,該中樞損傷或病變可以發生運動性失語,其特點是保留理解語言的能力,但喪失運用語言的技巧,不能以正確的發音來表達其思想。

主治:運動性失語、口吃、舌肌麻痹、假性球麻痹、大腦發育不全等。

七、書寫

書寫系書寫中樞在皮的投影區,該中樞位於額上回、額中回之後部,中央前回之前上部。

【定位】

以冠矢點為頂點,向左後方和右後方各畫一條線,使分別與矢狀縫成45度夾角。此兩條線上距冠矢點3厘米處,即為書寫穴,每側1穴,共2穴。

【功能】

書寫中樞主要管理運動的調節和維持身體的姿勢。其損傷或病變時,患者意識雖尚清晰,但肌張力發生改變,而出現不自主的震顫運動,書寫能力喪失。

【主治】:舞蹈病、震顫麻痹(帕金森氏病)、失語失寫症、高血壓、低血壓、肺氣腫、皮層性浮腫等。

八、記憶

記憶穴區是識字和閱讀中樞在頭皮的投影區。該中樞位於角下葉的角回中。

【定位】

記憶穴區在頂角隆突,以人字縫尖為頂點向左前下方和右下方分別畫一直線,與矢狀縫分別成60度夾角,在此兩縫上,離人字縫尖7厘米處,即為該穴。一側1穴,共2穴。

【功能】

記憶中樞即識字中樞和閱讀中樞,損傷後可發生命名性失語,不能準確說出事物名稱,或無識字能力。

【主治】:失讀症、記憶力減退、頭痛、頭鳴、耳鳴、心悸、腰腿酸痛、遺精、失眠、浮腫、大腦發育遲緩、腦炎後遺症等。

九、信號

信號中樞在顳上回後部1/3處。其在頭皮投影區即為信號穴區。

【定位】

信號穴位於耳尖至枕外粗隆上3厘米處連線的前1/3與後2/3的交接處。

【功能】

信號為感覺性語言中樞,其作用主要是對有聲語言進行分析綜合,并將其成分同外在表象、物體和概念作對照認識。該中樞損傷,則發生感覺性失語,病人往往失去對語言的理解能力。【主治】:感覺性失語症、癲癇、失眠、神經性頭痛、癔症、精神病、健忘性失語、大腦發育遲緩等。

十、運平

運平中樞位於下葉的緣上回(環曲回),其在頭皮投影區即為運平穴區。

【定位】

從人字縫尖引兩條分別向左前方和右前方,并與人字縫線成30度夾角的直線。在每條直線距人字縫尖5厘米處,即為運平穴區(其位置相當於頂骨隆突上方)。共2穴,每側1穴。

【功能】

運平中樞管理人體手的精細動作,及協調動作的平衡。該部損傷或病變,可發生動作不準確,乃至失用症。

【主治】:失用症、末梢神經炎、震顫性麻痹、中風偏癱、共濟失調、指端紅痛症、手指認識不能、風濕性關節炎等。

十一、視覺

視覺中樞位於大腦的枕葉部分,在距狀裂周圍,即楔回、舌回。視覺穴區即在其在頭皮之投影區。

【定位】

視覺穴區在枕骨粗隆尖上2厘米,向左右各旁開1厘米處,每側1穴,共2穴。

【功能】

視覺中樞是負責接受刺激信號(物象),進行識別分析,視象再現及高級分析綜合,并把視覺信息與其他高級信號密切結合的重要裝置。該區損傷或病變可發生視覺障礙。

【主治】:皮質盲、幻視、視野缺損、中心性視網膜炎、青光眼、白內障、結膜炎、頭痛頭暈、黑朦等眼科病症及鼻衄等。

十二、平衡

平衡中樞在枕葉下的小腦部位,即小腦後葉的位置。平衡穴區為該中樞的頭皮投影區。

【定位】

平衡穴位於枕骨外粗隆尖下2厘米,旁開3.5厘米處。

【功能】

平衡中樞主要負責維持姿勢平衡,調節肌張力,協調身體隨意運動。當該區發生損傷或病變時,可出現共濟失調、震顫等。

【主治】:共濟失調、震顫麻痹(帕金森氏綜合症)、言語障礙等。

十三、呼循

呼循是呼吸中樞和循環中樞在頭皮的投影區,該中樞位於延髓,上接橋腦,下連頸髓。其中,循環中樞在枕骨大孔之上,呼吸中樞在枕骨大孔之上下。

【定位】

呼循穴區位於枕骨外粗隆尖下5厘米,旁開4厘米處。亦即在風池穴之內上方。

【功能】

呼吸和循環中樞主要管理心肺功能,如受到損傷或發生病變時,可引起心肺兩臟功能的異常。

【主治】咳嗽、哮喘、心悸、心律不齊、高血壓、冠心病、急慢性氣管炎等。

十四、聽覺

聽覺中樞在顳上回中部,外側裂深部的顳橫回,聽覺穴即是該中樞在頭皮外表的投影區。

【定位】

聽覺穴區在耳尖上1.5厘米處。

【功能】

聽覺中樞是接受和區別聲音的複雜的神經裝置。該區損傷或發生病變,可出現聽覺異常。

【主治】神經性耳聾、耳鳴、內耳眩暈病、幻聽、癲癇、癔病、腹內脹滿、高血壓等。

十五、嗅味

嗅味穴區是嗅覺和味覺中樞在皮頭的投影區,其中嗅覺中樞在海馬回溝中,味覺中樞亦在海馬回。

【定位】

嗅味穴在耳尖前3厘米處。

【功能】

嗅覺和味覺分別是感受各種化學物質刺激和辨別滋味的感受器。當受到損傷或發生病變,可出現嗅覺、味覺遲鈍或喪失。

【主治】嗅味覺遲鈍或喪失症、急慢性鼻炎、癲癇、記憶力減退、頭暈、偏頭痛、鼻竇炎、流涎、感冒、濕疹、牛皮癬等。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