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微針法 » 耳針療法 » 耳針簡史
【內容】

古代概況

中國古代醫學家首先認識到耳與經絡的關係。在現存最早的有關經絡學文獻: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陰陽十一脈灸經》中,就提到了有與上肢、眼、頰、咽喉等相聯繫的耳脈。《黃帝內經》則進一步詳細地載述了耳與經脈、經別、經筋的關聯。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指出:「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靈樞‧口問》篇更強調:「耳者,宗脈之聚也」。在這一時期,古人還發現了機體的一些疾病會在耳廓上反應出來。主要表現為耳廓位置、形態或色澤的變化。《靈樞‧本臟》提到:「耳高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篇也指出:「手少陽之上,血氣盛者眉美以長,耳色美;血氣皆少則耳焦惡色」;《靈樞‧衛氣失常》篇記述:「耳輪焦枯,如受塵垢,病在骨」。

在上述認識基礎上,從晉代開始,醫家們逐漸借用耳廓來診斷疾病。晉‧皇甫謐在其《針灸甲乙經‧小兒雜病第十一》篇中載述:「嬰兒耳間青脈起者,腹痛、大便青瓣、腹泄。」另如《中藏經》提到:「黑丁者,起于耳前,狀如疤痕,其色黑,長減不定,使人牙關急,腰脊腳膝不仁,不然即痛…。」隋‧楊上善之《黃帝內經太素》亦載有:「小腸病者,…當耳前熱。」表明,醫家在臨床實踐中,正在有意識地將耳廓上某些部位色澤、溫度、形態的變化,作為診斷具體的病症的一種手段。

與此幾乎是同一時期,古代醫家已經採用刺激耳廓的一些部位來治療疾病。早期,多選耳廓上有異常的變化之血脈,刺激方法則以刺絡出血為主。如早在《內經》中就有「邪在肝…取耳間青脈經去其掣」(《靈樞‧五邪》)的記載。晉代葛洪之《肘後備急方》還提及「以蔥刺耳中、鼻中,血出者莫怪」,用以救治卒死。自唐代之後,陸續在一些醫籍中出現耳穴的名稱和主治等,如唐‧孫思邈所撰之《備急千金要方》中即載有數個耳穴:「耳中穴,在耳門孔上橫樑是,針灸之,治馬黃黃疸、寒暑疫毒。」,「耳風聾雷鳴,灸陽維五十壯」等。陽維穴,《奇穴研究》一書明確指出其位置:「以耳翼折向前面,當耳軟骨起之處取穴」。明‧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一書中記載了耳尖穴:「耳尖,穴在耳尖上卷耳取尖上是穴,治眼生翳膜。」除上述之外,在其他的針灸典籍中尚載有:珠頂穴,「珠頂穴,兩耳當門珠尖上,主治齒痛,灸三壯」(《針灸經外奇穴治療訣》),該穴相當於現代之屏尖穴;三扁桃效穴,又名耳上三穴、耳屏外三穴,耳廓穴等,「三扁桃效穴為耳屏外三穴異名」(《針灸腧穴索引》);以及耳廓後、郁中等。

在耳穴的刺激方法上,唐以後也有較大的發展。除刺血外,尚有針刺、艾灸、按摩、塞藥、割治之法。其中多數方法,仍應用於目前耳針法臨床。

針刺及刺血法:《世醫得效方》載:「赤眼,挑耳後紅筋」;《針灸大成》云:「針耳門治齲齒、唇吻強」。民間有用針刺外耳道口出血治胃痛,耳背青筋刺血治療濕疹等。

灸法:耳灸的方法及治療病種較多。歷代所載的耳灸所治病包括黃疸、疫毒、耳聾,口眼斜、眼生翳膜、小兒驚癇等。耳灸的方法有:一、葦管灸:「治口歪,以葦筒長五寸,以一頭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泄氣,一頭納大豆一顆并艾燒之令燃,灸七壯即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耳病亦灸之」(《千金翼方》)。二、艾炷灸:最為常用。如「治口歪斜即效,耳垂下麥粒大艾炷三壯,左灸右,右灸左」(《世醫得效方》)。三、燈火灸:以燈芯草浸油燃著後灸灼耳穴,治療結膜炎、痄腮(流行性腮腺炎)等。

塞藥法:即在耳部塞以藥物或磁石之類,刺激耳穴,以治療病症。如元‧危亦林在《世醫得效方》中載:「腳氣蒸發…以甘遂塊塞耳」。《理瀹駢文》提到:「衄血…延胡塞耳,左衄塞右,右衄塞左,活血利氣」。《備急千金要方》則記載:「治耳聾方,燒鐵令赤,投酒中飲之,仍以磁石塞耳中。日一易,夜去之,旦別著」。塞藥法現代已經為耳穴敷貼法所代替。

吹耳法:此法在《內經》和《肘後備急方》中已有載述,具體操作是以竹管吹耳廓進行刺激。《素問‧繆刺論》篇指出:「尸厥…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備急千金要方》載:「治底耳方:黃礬燒,綿裹內耳中,不過二三日愈。或以葦管吹耳中」。宋‧《洗冤集錄》救自縊及溺水的方法中也提及以葦管或竹管吹兩耳進行急救。吹耳之法,現代已鮮見在臨床上應用。

另有耳廓按摩一法,亦可歸屬按摩療法,這裡略而不述。

綜上所述,耳部治病在中國已有兩千餘年歷史,但從總體上來說,其發展是十分緩慢的,其經驗是相當零散的,有關文獻尚缺乏系統和完整。因此,截至本世紀中期,在針灸學中耳針始終未形成為一種獨立療法。

現代概況

耳針取得突破性進展,并得以形成為獨特的治療方法是在本世紀五十年代中期。1956年,山東省萊西縣發表用耳針治療急性扁桃體炎,開創了現代耳針的先聲。在此之後不久,法國醫學博士,外科醫師Nogier.P,從一位旅居馬賽的華僑用燒灼耳穴治療坐骨神經痛的經驗得到啟示,通過六年潛心研究,于1957年在《德國針術雜誌》發表了他的有關耳針的論文和耳針治療穴點圖,提出42個耳穴點。之後,這一論文與耳穴圖于1958年被翻譯介紹至大陸。通過和傳統的中國耳針互相篩選、補充,并進行了反覆的驗證,而形成了目前應用的耳穴圖。自五十年代中至今已四十餘年,耳針療法取得了空前的進展,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几個方面。

一、應用者不斷增多

從五十年代後期開始,中國的針灸工作者對耳針的應用與研究十分重視。最早是上海,組織了全市性的耳針研究組,對不少病症進行治療觀察。之後擴大到大陸的各省市、自治區。如江蘇、天津、雲南、四川等地,也相繼成立了耳針研究的機構。并出版了多種耳針療法的專書。

海外,日本和田秀于1956年發表了有關耳針的文章。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及前蘇聯等,也都是早期開展耳針的國家,但應用者不多。自1971年大陸對外公佈針刺麻醉(其中很大部分是用耳針麻醉的)之後,這一療法才引起廣泛重視。據不完全統計,到八十年代初,世界上至少有法國、意大利、前西德、美國、加拿大、奧地利、丹麥、前蘇聯、波蘭、羅馬尼亞、西班牙、希臘、阿根延、埃及、尼日利亞、日本、韓國、土耳其、印度、斯里蘭卡、越南、緬甸、泰國、菲律賓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已經把耳針用於治療疾病或外科手術麻醉。

二、防治病種日益擴大

通過海內外耳針工作者的大量、反覆臨床實踐,耳針法的應用範圍迅速擴大。首先,到目前為止,用耳針治療過的病症已在150餘種以上,病種遍及內、外、婦、兒及五官各科。不僅用於各種急慢性痛症、支氣管炎、哮喘、神經衰弱、胎位不正、瘧疾、單純性闌尾炎、膽道蛔虫、便秘、遺尿、頸椎病等常見病症,而且還被用於紅斑性狼瘡、銀屑病、色覺障礙、白內障、白癜風、閉塞性脈管炎、無脈症、紅斑性肢痛等現代難治病的治療。其次,耳針不但可以治療疾病,而且還有明顯的預防作用,通過對傳染性結膜炎、流感等病症的驗證觀察,證明效果是確切的。近些年來,耳針還用於保健,如耳針能祛除多種痣疣及痤瘡以達到美容,耳針戒煙、戒酒以增進健康,此外,耳針尚有消除疲勞、抗老延年的效能。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耳穴對疾病的診斷作用。通過望診及觸診瞭解耳廓色澤形態的變化,目前已可用於約50餘種病症的診斷,并已逐步總結出了某些規律性的東西。

三、耳穴刺激法日趨多樣

耳廓穴區刺激方法已經在傳統的毫針刺、放血、艾灸等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發展。有三種趨向:一種是在原有的方法上不斷變革,以灸法為例,除艾炷灸外,有艾卷灸、線香灸、燈火灸、火柴灸等。針刺法,則有皮內針法、電針法等。另一種是現代新增加的,如穴位注射法、耳穴壓丸法、激光耳穴照射法、磁療法等等。還有一些則是對民間流傳的治療方式進行改造運用,如耳穴割治、耳穴敷藥。其中如激光耳穴照射無創傷、無疼痛,耳穴壓丸操作簡單方便,維持時間長,又無損傷,故頗受患者歡迎。四、耳針原理研究方興未艾

耳針療法的原理研究,近二十餘年來在海內外蓬勃開展。包括下述內容:

(一)從形態解剖學的角度來研究耳穴。包括各種血管、淋巴、神經的分佈情況。從組織胚胎學來研究耳廓的形成等。

(二)從神經生理學、神經體液學說以及生物控制學說,生物電學說等研究耳穴的診治原理。探討耳與內臟的聯繫等。上述研究,尚有待于深入,刺激耳穴的治療原理亦還須進一步揭示,但這些工作無疑加深了對小小耳廓的認識,同時也促進了有關學科的發展。

上一節 注意事項
耳廓解剖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