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中醫vs西醫 » 無形vs有形
作者︰沈藥子
【內容】

沈藥子 于 丁亥年

人類的文明產物,哪樣不是先有欲求、心念、思維的雛形,而後被實踐、創造?心念、思維屬無形,實踐、創造屬有形。

在人體,無形的精神主宰有形的肉體,若問肉體殘缺嚴重?還是精神殘缺嚴重?相信大多數人會同意後者。另,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連繫,靠的不就是無形的印象與記憶?

地球上存在各種生命形式,飛天、鑽地、潛水,不一而足,唯獨人類獨霸,靠的不是身強體壯、身懷奇技,而是靠最發達的大腦。特別是,在目前的資訊時代,誰能靈活掌握、運用資訊,誰就能擁有最多的資源。無形的資訊幾乎決定一切。

現代天文學已發展到暗物質、暗能量的推算,因為若不考慮這些隱形的背景物質、能量,許多天文現象得不到合理的解釋。暗物質、暗能量是因為無法直接由人造的天文儀器觀測出,故稱為「暗」;反之,能直接被人造儀器觀測出的即稱為「顯」。而據推算的結果,宇宙的暗物質、暗能量遠多過顯物質、顯能量,並且,宇宙「暗的一面」在暗中主導「顯的一面」。

構成物理世界的要素不外乎可見的物質與不可見的力、能量、各種場、及資訊 (負的熵(entropy)) 等等。在古典物理學裡,物質經常被視為一個質點或鋼體,而不考慮其組成,物理學家更重視的,是它的力學、能量、與運動模式。

在熱力學理,能量的地位是低於訊息的,因為能量的有用與否,決定於其中隱含的訊息量。例如一池死水,其中的水分子雖然都在動,動能總合極高,但它們的方向是隨機的,整體平均速度是零,系統亂度最高,即資訊量最低,沒有流動,就不能推動發電機。必須有高度差,讓水往低處流,這其間的位能差異才能用來發電。差異就是資訊,資訊的無形程度更勝能量的。

量子力學揭示,基本粒子在未被觀察之前,只是機率波、物質波樣的存在,直到觀察者觸動它才現形。超弦理論推論,一切存在的最根本,是弦樣振動。最前端的物理學正一步步揭示,有形的宇宙是建構在虛無飄邈的波、場之上。

生命所賴以生存的地球,其中潛在著許多不可見的背景場態,包括磁場、重力場、太陽風等等,又與地球的諸多邊界條件(如與太陽、月球、甚至與各行星的關係、地球自轉軸與黃道面的夾角等)構成一錯綜複雜的資訊場,決定了地球表面的能量、物質的分佈與各種物象。生命生長於斯,身心無時無刻浸潤其中,無時不受這些背景場態的影響,例如最廣為人知的,動物在失重的情況下,骨質會快速疏鬆(1);而僅僅是地球自轉軸偏離目前與黃道面交角幾度,地面的氣候及生態就要產生鉅變(2)

綜言之,這個物理世界是由物質、能量、各種場、訊息等所組成,而以無形的訊息場為主導。沒有訊息指揮的物質、能量,只會展現一團亂,而不會出現森然棋佈,看似亂而其中有序的宇宙萬象。人體亦屬此物理世界的一環,其中遵循的自然律亦同──有生於無,無形主導有形。

現代醫學的程度還在有形的物質面,例如其最值得稱道的醫術主要在手術,又一般健檢的項目幾乎一面倒地只側重有形物質的檢查。現代醫學尚未達到認識不可見的訊息場、能量場的階段,尚未發展出獨立於現象之外的形而上的公理,如物理學的數百年不變、「幾乎」普遍適用的定律。現代醫學還只在分類、貼標簽、累積一大堆零碎知識的學步階段,且不斷地推翻舊說,尚未產生一套百千年不變的能描述人體生理運作的精巧公式或模型。

大凡非外傷的病變大抵先從無形層面開始,然後影響到有形的器質層面,當疾病已發展到器質上的病變時,經常已難以逆轉,當您發覺身體不適去作健檢時,卻發現所有指數都正常,這作何解?除了儀器精度不夠之外,最可能是能量、場、訊息等無形的部份失調、出狀況了,現代醫學尚未能偵測、了解這部份,自然無法檢查出。這就像,國內族群對立、互相叫罵,因為還沒到暴動、內戰的狀態,建築物還未倒塌、硬體尚未毀損,此時對於現代醫學仍是太平盛世。但您身體的不適,已經在警告您「something wrong」。

任何疾病,除非可找到致病的物質因素,否則對於現代醫學幾乎都是原因不明。既然現代醫學只見到人體的有形面,尚未認識到無形面,這樣的半盲醫學自然無法治癒疾病,只能粗糙地壓制有形面的病態,暫不讓它發作,而無形面的問題則持續在暗中惡化,直到全面爆發

既然萬物的普遍性原理是無形支配有形,治療疾病的大原則自當先從無形面考量,其次才是有形面,而往往無形面的問題解決了,有形面不須處理也會自癒還原。例如將一片沙漠搬到熱帶雨林旁,因為無形的氣候已改變之故,久之,沙漠的有形地貌亦成雨林;反之亦同。

古典中醫學特別注重人體的無形層面,特別是「氣」的層面,「氣血」如同「陰陽」,是抽象的二分法。凡無形的能量、訊息、機能皆屬「氣」、「陽」的範疇,有形的物資、器質則屬「血」、「陰」的範疇,而以「氣」、「陽」為主導(3)非外傷的病變大抵先從「氣」、「陽」萌發,漸累及「血」、「陰」,故治病當先治無形的能量、訊息、機能之失調,方能治之於始萌,而非等到器質也已變異後才亡羊補牢。

古典漢醫更注重人體內無形的「氣候」的調節,即調和體內能量、基礎物資的生產、調度,保持流佈的管道之暢通。因為無形的「氣候」決定有形的「地貌」,「體內氣候」若調和,則「體內萬物(有形的組織)」自會生長茁壯,「體內氣候」失調,能量、基礎物資的輸佈出問題,則體內「災殃」紛起,有形的組織即病矣。猶如在地表,一處的典型氣候(如熱帶、寒帶)主要由其緯度高低所決定,而典型氣候又決定了當地的地貌、物種、生態。緯度高低屬資訊層級的、背景因素的、先天的,不可改變;氣候則屬能量層級的、後天的、可變的,像是地球暖化,導致某處由亞熱帶變熱帶,氣溫、雨量皆大增,即令該處的地貌、物種、生態隨之丕變。

總之,無形的氣候決定有形的地貌。日曬佳、雨量足是農作物長得好的最根本因素;循環管道暢通,氧氣、物資充足,代謝廢物可排出,是組織得以正常發揮機能或自我修復的最基本條件。古人祈求「風調雨順」即此理,∵只要無形的氣候正常,有形的農作物收成就好,人人富足,天下即太平。

【附註】

  1. 在失重的狀態下,成人平均每個月失去骨質密度0.5~1%,骨質疏鬆在失重的前幾個小時即可測量出,特別是那些支撐體重的骨。相較下,老人每年失去其骨質密度約1%。
  2. 地球自轉軸與黃道面法線夾角介於22~24.5°之間(目前為23.5°),週期為4萬年。若角度較大,則一年中太陽直射可達的緯度較高,形成夏季太陽輻射量較大,冬季較小,季節變化也因此變大,四季更明顯。若角度較小,則季節變化較小,四季較不明顯。
  3.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即天地間以無形的陽氣主導有形的萬物,無形的陽氣一增長(如春夏),有形的地上萬物隨之增長(如植物茂盛);陽氣一減損(如秋冬),地上萬物隨之減損匿藏(如樹木落葉)。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