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中醫vs西醫 » 太極觀vs化約論
作者︰沈藥子
【內容】

沈藥子 于 戊子年 大寒

化約論「曾是」科學界的顯學,它「認為」宇宙依循著某些簡單的法則運作,任何尺度的事物的原理皆可由其組成元件(即次尺度)的原理所決定,故吾人可用較簡單、基本的現象去解釋較複雜、巨大的現象,並如此層層上推到解釋整個宇宙;或者反過來說,任何尺度的事物皆可被層層剖析、化整為零(化約)。例如,瞭解了單一原子的現象,便可用這樣的原子理論來推導分子現象,得到了分子現象的原理,即可用它進一步推導分子間、分子的聚合物、DNA、蛋白質、細胞、乃至生命個體、個體與個體之間、以至於生態系、……整個宇宙。

但事實證明,化約論是有問題的。例如在物理學,單體、雙體的力學可解;三體以上就太複雜了,而無精確解。到了內含無數分子的流體,就不得不改採統計學。結構最簡單的氫原子光譜有精確的數學解,更複雜的原子則無數學解,必須採經驗式的文字探討;跨越了原子的藩籬,來到2個以上的原子之間的交互作用時,就不得不再創個科目叫作「化學」,那又是隔行如隔山了。

換言之,吾人無法由次原子的結論去推出原子的結論;無法由原子的結論去推出分子的結論;無法由分子的結論去解釋細胞…更遑論欲以此法理解整個宇宙。在每層尺度之間皆存有一層繁複、人智難以跨越的鴻溝,迫使人們必須在各種尺度發展各別的理論、學說,整棟「科學巨塔」並非如化約論所預期的一貫的有機體,反而像是彼此無關、只是偶然堆在一起的千層派,即便偶有微尺度理論能解釋的巨尺度現象,也是驚鴻一瞥,寥寥無幾。各尺度、各領域的理論全部加起來,仍是支離破碎,無法得到整個宇宙。

太極觀是古中國哲人的宇宙萬物觀,在古哲眼中,萬物皆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小至微塵、大至日月星辰皆為綿密相依存的整體,彼此之間存在無數可見、不可見的聯繫,無法各自獨存,這樣的整體即名之為「太極」。由此引申之,凡無法割裂開來看的事物亦可名為「太極」。人體若分割開來,每一塊皆無法獨存,故人體是個「太極」;生態系、食物鏈由許多物種所組成,任一物種皆無法獨立於其外而生存,故整個生態系即是個「太極」;打鬥時,雙方互有綿密不可分的互動,不可能分離開來獨自看待,太極拳重視雙方的互動甚於個人的技藝,故名之為太極拳。

「太極觀」的認識是符合真象的,但卻「難以施用」,為了能理解各單元之間的互動、整體的變化、甚至作出預測,古哲依據事物的屬性採二分法將太極分為「兩儀」,也就是「陰」、「陽」兩區塊,並探討其間的互動。例如,在古哲眼中,天地、日夜和人群的生活關係最密切,天地也是組不可分割的「太極」,而為探討天與地的交互作用、甚至作出預測,古哲以抽象的大刀將之一分為二,並歸納出陰陽在屬性上雖互相對立、卻又互相轉化、相互依存的許多通則,這些通則不僅適用於天地,還廣泛適於天地下的許多子太極,包括人體。

二分法雖看似粗略,在許多方面卻符合實用。但僅僅二分,在某些事物的理解與應用卻也顯得不夠細膩,因而,古哲再用二分法將「陰」與「陽」各自再二分,即「四象」,天地間最大的四分對象即四季、四方的時空變化,它們之間有著時空的因果關係,同樣的,古哲以抽象的大刀將「太極」一分為四,並歸納出四象在屬性上雖互相對立、卻又互相轉化、相互依存的許多通則,這些通則不僅適用於天地,還廣泛適於天地下的許多子太極,包括人體。另有五分法、六分法,也是根據事物整體的不同的明確的屬性,以方便探討、操作而選擇要區分的塊數。

四象若覺還不夠細膩,可再二分成為「八卦」,「八卦」不夠用則再分為64個「複合卦」,至此已是人智所能掌握、操控的極限,若要再細分下去,則難以掌握、「流散無窮」。

有了以上的認識,即可對太極觀與化約論進行比較。

  • 化約論:由下而上,但各層的堆疊≠整體。明確,但只見局部,難見整體。
  • 太極觀:由上而下,整體向下分割以理解事物。但分割有其極限,雖見整體但模糊。
太極觀與化約論各自影響著其所屬民族的日常思維。如地址的書寫方式:
  • 中式地址:國家→省→縣市→街→號
  • 西式地址:街號→縣市→省→國家
又如古代的中國人習慣由博返約,凡事先考慮全體、輕忽個人;西人則崇尚個人主義,習慣由約至博,如現代生理學、生物學習慣從細胞談起,數學、物理學、化學等基礎科學習慣從單元論述等等。

太極觀與化約論是認識事物的兩種approach,各有其優點,然而在近代,自從中國人輸了戰爭、也輸掉對自己文化的自信之後,即以西式的化約論為主流。但作為主流的化約論往往只解決了局部問題,卻製造更多問題。∵在現實上,各尺度的單元與單元之間、單元所組成的大單元之間、…皆有著無限繁複的交互作用與關聯,實非化約論所能掌控。現代雖拜計算機科技之賜,使得人智得以掌控更繁瑣的資訊,但仍有其極限,由小堆大,仍近乎見樹不見林,能解決的問題極有限。

西醫大抵是化約論,但如前所述,介於人體各尺度之間皆存有一層繁複、人智難以跨越的鴻溝,例如人們對於分子尺度的理解無法推廣到細胞層次的現象,對細胞層次的理解無法推廣到組織、器官層次的現象,……,以至於無法推廣到精神層次的現象。意即,從分子生物學為根柢,並無法推論出人體的整個生理、病理的藍圖,人體各尺度當須各別發展適合其尺度的醫學理論。

中醫是太極觀,相較下比化約論更易由人智所掌握、運用,它建立在「巨尺度環境一旦改變,其下的子單元亦會隨之調整、轉變、與適應」的假設與實踐之下,從調控巨尺度變因著手。太極觀全面但模糊,化約論局限但精確,兩者互補,治病當以太極觀為主,化約論為輔,方能見林見樹。

天地間的萬物彼此之間即有無數的交互作用、互為因果、榮辱與共、本是一體,為了說理或思辯,不得不強為分別、命名,這是古哲的觀點,現實亦如此,乃至個人私我個體之與外在宇宙的區隔,亦因一己的妄想分別而已。

expand_less